荀子《正論》原文及翻譯
荀子《正論》原文
世俗之為說者曰:“主道利周!笔遣蝗。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儀也。彼將聽唱而應(yīng),視儀而動(dòng)。唱默則民無應(yīng)也,儀隱則下無動(dòng)也。不應(yīng)不動(dòng)。則上下無以相有也。若是,則與無上同也,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則下治辨矣;上端誠則下愿愨矣,上公正則下易直矣。治辨則易一,愿愨則易使,易直則易知。易一則強(qiáng),易使則功,易知?jiǎng)t明,是治之所由生也。上周密,則下疑玄矣;上幽險(xiǎn),則下漸詐矣。上偏曲,則下比周矣。疑玄則難一,漸詐則難使,比周則難知。難一則不強(qiáng),難使則不功,難知?jiǎng)t不明,是亂之所由作也。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故主道明則下安,主道幽則下危。故下安則貴上,下危則賤上。故上易知?jiǎng)t下親上矣,上難知?jiǎng)t下畏上矣。下親上則上安,下畏上則上危。故主道莫惡乎難知,莫危乎使下畏己。傳曰:“惡之者眾則危!薄稌吩唬骸翱嗣髅鞯隆!薄对姟吩唬骸懊髅髟谙。”故先王明之,豈特玄之耳哉!
世俗之為說者曰:“治古無肉刑而有象刑:墨黥;?嬰;共,艾畢;菲,對屨;殺,赭衣而不純,治古如是!笔遣蝗。以為治邪?則人固莫觸罪,非獨(dú)不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以為人或觸罪矣,而直輕其刑,然則是殺人者不死,傷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矣,亂莫大焉。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征其未也。殺人者不死,而傷人者不刑,是謂惠暴而寬賊也,非惡惡也。故象刑殆非生于治古,并起于亂今也。治古不然,凡爵列官職賞慶刑罰,皆報(bào)也,以類相從者也。一物失稱,亂之端也。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dāng)功,罰不當(dāng)罪,不祥莫大焉。昔者武王伐有商,誅紂,斷其首,縣之赤旆。夫征暴誅悍,治之盛也。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刑稱罪則治,不稱罪則亂。故治則刑重,亂則刑輕。犯治之罪固重,犯亂之罪固輕也!稌吩唬骸靶塘P世輕世重!贝酥^也。
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擅讓。”是不然。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于天下,夫有誰與讓矣!道德純備,智惠甚明,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dòng)從服以化順之。天下無隱士,無遺善,同焉者是也,異者焉非也,夫有惡擅天下矣?曰:“死而擅之。”是又不然。圣王在上,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義制利,不能以偽飾性,則兼以為民。圣王已沒,天下無圣,則固莫足以擅天下矣。天下有圣而在后者,則天下不離,朝不易位,國不更制,天下厭然與鄉(xiāng)無以異也;以堯繼堯,夫又何變之有矣?不在后子而在三公,則天下如歸,猶復(fù)而振之矣,天下厭然與鄉(xiāng)無以異也;以堯繼堯,夫又有何變之有矣?唯其徙朝改制為難。故天子生則天下一隆致順而治,論德而定次;死則能任天下者必有之矣。夫禮義之分盡矣,擅讓惡用矣哉?曰:“老衰而擅!笔怯植蝗弧Q?dú)饨盍t有衰,若夫智慮取舍則無衰。曰:“老者不堪其勞而休也。”是又畏事者之議也。天子者,勢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無所詘,而形不為勞,尊無上矣。衣被則服五采,雜間色,重文繡,加飾之以珠玉;食飲則重大牢而備珍怪,期臭味,曼而饋,伐睪而食,雍而徹乎五祀,執(zhí)薦者百人侍西房;居則設(shè)張容,負(fù)依而立,諸侯趨走乎堂下,出戶而巫覡有事,出門而宗祝有事,乘大路趨越席以養(yǎng)安,側(cè)載睪芷以養(yǎng)鼻,前有錯(cuò)衡以養(yǎng)目,和鸞之聲,步中《武》、《象》、騶中《韶》、《護(hù)》以養(yǎng)耳,三公奉?持納,諸侯持輪挾輿先馬,大侯編后,大夫次之,小侯、元士次之,庶士介而夾道,庶人隱竄,莫敢視望,居如大神,動(dòng)如天帝,持老養(yǎng)衰,猶有善于是者與不?老者,休也。休猶有安樂恬愉如是者乎?故曰:諸侯有老,天子無老,有擅國,無擅天下,古今一也。夫曰堯、舜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不知逆順之理,小大、至不至之變者也,未可與及天下之大理者也。
世俗之為說者曰:“湯、武不能禁令。是何也?曰:楚、越不受制!笔遣蝗弧、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湯居亳,武王居?,皆百里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dá)之屬,莫不振動(dòng)從服以化順之,曷為楚、越獨(dú)不受制也?彼王者之制也,視形勢而制械用,稱遠(yuǎn)邇而等貢獻(xiàn),豈必齊哉!故魯人以?,衛(wèi)人用柯,齊人用一革,土地刑制不同者,械用備飾不可不異也。故諸夏之國同服同儀,蠻夷戎狄之國同服不同制,封內(nèi)甸服,封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終王。日祭、月祀、時(shí)享,歲貢,夫是之謂視形勢而制械用,稱遠(yuǎn)近而等貢獻(xiàn),是王者之制也。彼楚、越者,且時(shí)享、歲貢、終王之屬也,必齊之日祭、月祀之屬然后曰受制邪?是規(guī)磨之說也,溝中之瘠也,則未足與及王者之制也。語曰:“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贝酥^也。
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不能教化。是何也?曰:朱、象不化。”是不然也。堯、舜者,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dòng)從服以化順之。然而朱、象獨(dú)不化,是非堯、舜之過,朱、象之罪也。堯、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一時(shí)之瑣也。今世俗之為說者不怪朱、象而非堯、舜,豈不過甚矣哉?夫是之謂嵬說。羿、逢門者,天下之善射者也,不能以撥弓、曲矢中;王梁、造父者,天下之善馭者也,不能以辟馬毀輿致遠(yuǎn);堯、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不能使嵬瑣化。何世而無嵬,何時(shí)而無瑣,自太?、燧人莫不有也。故作者不祥,學(xué)者受其殃,非者有慶!对姟吩唬骸跋旅裰,匪降自天;?沓背憎,職競由人!贝酥^也。
世俗之為說者曰:“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領(lǐng),葬田不妨田,故不掘也,亂今厚葬飾棺。故?也。”是不及知治道,而不察于?不?者之所言也。凡人之盜也,必以有為,不以備不足,足以重有余地。而圣王之生民也,皆使當(dāng)厚優(yōu)猶知足,而不得以有余過度。故盜不竊,賊不刺,狗豕吐菽粟,而農(nóng)賈皆能以貨財(cái)讓,風(fēng)俗之美,男女自不取于涂而百姓羞拾遺。故孔子曰:“天下有道,盜其先變乎!”雖珠玉滿體,文繡充棺,黃金充槨,加之以丹矸,重之以曾青,犀、象以為樹,瑯?、龍茲、華覲以為實(shí),人猶且莫之?也。是何也?則求利之詭緩,而犯分之羞大也。夫亂今然后反是:上以無法使,下以無度行,知者不得慮,能者不得治,賢者不得使。若是,則上失天性,下失地利,中失人和。故百事廢,財(cái)物詘,而禍亂起。王公則病不足于上,庶人則凍?羸瘠于下;于是焉桀、紂群居而盜賊擊奪以危上矣。安禽獸行,虎狼貪,故脯巨人而炙嬰兒矣。若是,則有何尤?人之墓,抉人之口而求利矣哉?雖此倮而埋之,猶且必?也。安得葬埋哉?彼乃將食其肉而?其骨也。夫曰:“太古薄葬,故不?也;亂今厚葬,故?也!笔翘丶槿酥`于亂說,以欺愚者而潮陷之以偷取利焉,夫是之謂大奸。傳曰:“人而自安,害人而自利!贝酥^也。
世俗之為說者曰:“桀、紂有天下,湯、武篡而奪之!笔遣蝗。以桀、紂為常有天下之籍則然,親有天下之籍則不然,天下謂在桀、紂則不然。古者天子千官,諸侯百官。以是千官也,令行于諸夏之國,謂之王;以是百官也,令行于境內(nèi),國雖不安,不至于廢易遂亡,謂之君。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勢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然而不材不中,內(nèi)則百姓疾之,外則諸侯叛之,近者境內(nèi)不一,遙者諸侯不聽,令不行于境內(nèi),甚者諸侯侵削之,攻伐之,若是,則雖未亡,吾謂之無天下矣。圣王沒,有勢籍者罷不足以縣天下,天下無君,諸侯有能德明威積,海內(nèi)之民莫不愿得以為君師。然而暴國獨(dú)侈,安能誅之,必不傷害無罪之民,誅暴國之君若誅獨(dú)夫。若是,則可謂能用天下矣。能用天下之謂王。湯、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義,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歸之也。桀、紂非去天下也,反禹、湯之德,亂禮義之分,禽獸之行,積其兇,全其惡,而天下去之也。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故桀、紂無天下,而湯、武不弒君,由此效之也。湯、武者,民之父母也;桀、紂者,民之怨賊也。今世俗之為說者,以桀、紂為君,而以湯、武為弒,然則是誅民之父母,而師民之怨賊也,不祥莫大焉。以天下之合為君,則天下未嘗合于桀、紂也。然則以湯、武為弒,則天下未嘗有說也,直墮之耳。故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強(qiáng)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眾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盡。故非圣人莫之能王。圣人,備道全美者也,是縣天下之權(quán)稱也。桀、紂者,其知慮至險(xiǎn)也,其志意至暗也,其行之為至亂也;親者疏之,賢者賤之,生民怨之,禹、湯之后也,而不得一人之與;刳比干,囚箕子,身死國王,為天下之大?,后世之言惡者必稽焉;是不容妻子之?dāng)?shù)也。故至賢疇四海,湯、武是也;至罷不容妻子,桀、紂是也。今世俗之為說者,以桀,紂為有天下而臣湯、武,豈不過甚矣哉!譬之是猶傴巫跛匡大自以為有知也。故可以有奪人國,不可以有奪人天下;可以有竊國,不可以有竊天下也?梢詩Z之者可以有國,而不可以有天下;竊可以得國,而不可以得天下,是何也?曰:國,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國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
子宋子曰:“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見侮為辱,故斗也;知見侮之為不辱,則不斗矣!睉(yīng)之曰:然則亦以人之情為不惡侮乎?曰:“惡而不辱也。”曰:若是,則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惡之為說,非以其辱之為故也。今俳優(yōu)、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豈鉅知見侮之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惡故也。今人或入其央瀆,竊其豬彘,則援劍戟而逐之,不避死傷,是豈以喪豬為辱也哉?然而不憚斗者;惡之故也。雖以見侮為辱也,不惡則不斗;雖知見侮為不辱,惡之則必斗,然則斗與不斗邪,亡于辱之與不辱也,乃在于惡之與不惡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惡侮,而務(wù)說人以勿辱也,豈不過甚矣哉?金舌弊口,猶將無益也。不知其無益則不知;知其無益也,直以欺人則不仁。不仁不知,辱莫大焉。將以為有益于人,則與無益于人也,則得大辱而退耳!說莫病是矣。子宋子曰:“見侮不辱。”應(yīng)之曰:凡議,必將立隆正然后可也,無隆正,則是非不分而辨訟不決。故所聞曰:“天下之大隆,是非之封界,分職名象之所起,王制是也!惫史惭宰h期命,是非以圣王為師,而圣王之分,榮辱是也。是有兩端矣:有義榮者,有勢榮者,有義辱者,有勢辱者。志意修,德行厚,知慮明,是榮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謂義榮。爵列尊,貢祿厚,形勢勝,上為天子諸侯,下為卿相士大夫,是榮之從外至者也,夫是之謂勢榮。流淫污?,犯分亂理,驕暴貪利,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謂義辱。詈侮?搏,捶笞臏腳,斬?cái)嗫蓓荩迕疑,是辱之由外至者也,夫是之謂勢辱。是榮辱之兩端也。故君子可以有勢辱,而不可以有義辱;小人可以有勢榮,而不可以有義榮。有勢辱無害為堯,有勢榮無害為桀。義榮勢榮,唯君子然后兼有之;義辱勢辱,唯小人然后兼有之。是榮辱之分也。圣王以為法,士大夫以為道,官人以為守,百姓以為成俗,萬世不能易也。
今子宋子案不然,獨(dú)詘容為己,慮一朝而改之,說必不行矣。譬之,是猶以涂塞江海也,以焦僥而戴太山也,顛跌碎折,不待頃矣。二三子之善于子宋子者,殆不若止之,將恐得傷其體也。
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是過也。”故率其群徒,辨其談?wù)f,明其譬稱,將使人知情欲之寡也。應(yīng)之曰:然則亦以人之情為欲。目不欲綦色,耳不欲綦聲,口不欲綦味,鼻不欲綦臭,形不欲綦佚。此五綦者,亦以人之情為不欲乎?曰:“人之情欲是已!痹唬喝羰,則說必不行矣。以人之情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猶以人之情為欲富貴而不欲貨也,好美而惡西施也。
古之人為之不然。以人之情為欲多而不欲寡,故賞以富厚而罰以殺損也,是百王之所同也。故上賢祿天下,次賢祿一國,下賢祿田邑,愿愨之民完衣食。今子宋子以是之情為欲寡而不欲多也,然則先王以人之所不欲者賞,而以人之所欲者罰邪?亂莫大焉。今子宋子嚴(yán)然而好說,聚人徒,立師學(xué),成文曲,然而說不免于以至治為至亂也,豈不過甚矣哉!
荀子《正論》翻譯
正論,即糾正不正確的言論。在本篇中荀子通過對世俗觀點(diǎn)的駁斥,伸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本段針對世俗中“人主理政宜于隱密”的說法,指出:人主是人民的表率,應(yīng)該宣明自己的觀念,公開處理政務(wù)。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下知上、民情安,人主的地位才會(huì)穩(wěn)固。
世俗認(rèn)為古代的治世沒有肉刑,只有一些象征性的處罰,這是不正確的。處罰人的目的是要懲暴,使罪人得到應(yīng)有的懲罰。古代不是沒有肉刑,而是罪與罰相稱。文中提出“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治則刑重,亂則刑輕”等重要論點(diǎn)。
世俗說,堯禪讓天下與舜,這是不正確的。天子是至尊之位,無人會(huì)讓出來。如果天子道德純備,生民向化,那又何必讓呢?世俗之人根本不知道逆順之理。
世俗說商湯、周武不能施行禁令,這是不對的。湯、武是最善用禁令的,但王者之制不在于形式劃一,而是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理。
世俗認(rèn)為堯、舜不能教化,因?yàn)樗麄兊淖拥苤杏泻軔毫拥娜,這不正確。堯舜是天下最善教化的人,堯的兒子朱、舜的弟弟象之所以不順教化,那是他們自己的過錯(cuò),與堯舜無干。無論哪朝哪代,都有這種冥頑不化者。
世俗認(rèn)為:古人薄葬,所以無人盜墓;今人厚葬,所以有人盜墓。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人們進(jìn)行偷盜都是有目的的,不是因?yàn)樨毟F,就是為了更加富有。古代風(fēng)俗淳美,路不拾遺,財(cái)貨充裕,即使隨葬品再豐厚,也無人去盜掘,因?yàn)檫@是恥辱的事情。今世則與此完全相反。
本文針對世俗中“商湯周武是篡奪桀紂天下”的說法,指出:商湯、周武不是篡奪天下,而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天下歸于商湯、周武。天下是圣人才能據(jù)有的。
宋?認(rèn)為了解了受欺侮并不是恥辱的啟發(fā),人們就不會(huì)有殺斗了,這是錯(cuò)誤的。人們相互殺斗的原因不是羞辱,而是因?yàn)樗鲪簩Ψ降男袕健K?企圖讓人甘心受辱,其說必難施行。此外,宋?認(rèn)為人的欲望很少,這也是很荒謬的。欲望多是人之常情,所以先王厚賞臣下,使人人都有俸祿衣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608872.html
相關(guān)閱讀:陳書?周弘正傳原文及翻譯
羅雷萊_詩歌鑒賞
沈括《以蟲治蟲》原文翻譯
三國志周瑜傳原文及翻譯
兩腳踏翻塵世路,一肩擔(dān)盡古今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