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譯文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shù)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拷吘惯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里傳來鷓鴣的鳴叫聲。
【譯文二】
郁孤臺下滔滔奔流的贛江水,流水中有多少逃難人的眼淚。我向西北遙望故都長安,可憐只見到千萬重山巒。
青山重重也難把流水擋住,它畢竟還會向東流去。暮色蒼茫我正滿懷愁郁,又聽到鷓鴣聲聲震我耳鼓。
賞析
本篇為登臨抒懷之詞。這首詞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jié)贛州、途經造口時所作。此詞寫作者登郁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qū)西北部賀蘭山頂)遠望,“借水怨山”,抒發(fā)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fā)家國淪亡之創(chuàng)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詞中寫景或含情或象征或擬人,自然貼切。全詞對朝廷茍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瘟不火,以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上片由清江水引出歷史回憶,抒發(fā)淪亡喪國之創(chuàng)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郁孤臺下清江水”起筆橫絕,詞人借郁孤臺下滔滔奔流的贛江水,抒發(fā)了激憤的心情。“中間多少行人淚”,在一江流水中有多少逃難人的眼淚。建炎三年,隆佑太后被西路金兵追到造口,為了逃命,隆佑舍船而去,化裝成農夫的樣子逃離。而東路金兵則渡江攻陷了建康、臨安兩城,宋高宗被迫浮舟海上。“行人淚”指的就是造口之難。“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意為我向西北遙望故都長安,可憐只見到千萬重山巒。詞人因回想隆?太后被金兵追到造口之事,進而聯(lián)想到國家的浮沉,自己獨立造口遙望汴京,就如當年杜甫獨立夔州仰望長安一樣,但卻被無數(shù)青山重重遮擋,什么也看不見。
下片借景生情,抒發(fā)愁苦抑郁之情。“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寫詞人所見之景。雖然重重青山能夠阻隔住長安,但難把流水擋住,它畢竟還會向東流去。此處詞人以東流而去的江水,比喻祖國的大好河山;而無數(shù)青山,則是比喻敵人,即金兵;“遮不住”三字,將青山的圍堵之感一筆推去,暗含大宋終會光復中原之意。“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意思是在暮色蒼茫中,我滿懷愁郁,卻又聽到鷓鴣聲聲震我耳鼓。此二句寫景,詞人借此抒發(fā)內心滿懷的愁苦,將對懦弱無能的朝廷一味妥協(xié)的失望之情,寫得極為含蓄,卻又無比悲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619109.html
相關閱讀:漢樂府 · 江南 古詩賞析,翻譯 -
“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清照
充滿希望的詩句
有關月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