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反客為主第三十計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三十六計之反客為主第三十計注釋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把準時機插足進去,掌握他的要害關節(jié)之處。
2、漸之進也:語出《易經(jīng)?漸》卦。(漸卦解釋見前計②)本卦《彖》辭:“漸之進也!币鉃闈u就是漸進的意思。
三十六計之樹上開花第三十計譯文
此計運用此理,是說乘隙插足,扼其主機!兑捉(jīng).漸》卦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要循序漸進。
找準空隙插足進去,影響或控制對方的首要的人物、核心部門、繼而逐漸發(fā)起攻勢,就有可能實現(xiàn)預定目標。
三十六計之反客為主第三十計典故
唐朝有個叛將,名字叫仆固懷恩。他煽動吐蕃和回紇兩國聯(lián)合出兵,進犯中原。大兵三十萬,一路連戰(zhàn)連捷,直逼涇陽。涇陽的守將是唐朝著名將軍郭子儀,他是奉命前來平息叛亂的,這時他只有一萬余名精兵。面對漫山遍野的敵人,郭子儀知道形勢十分嚴峻。
正在這個時候,仆固懷恩病死了。吐蕃和回紇就失去了中間的聯(lián)系和協(xié)調(diào)的人物。雙方都想爭奪指揮權,矛盾逐漸激化。兩軍各駐一地,互不聯(lián)系往來。吐蕃駐扎東門外,回紇駐扎西門外。
郭子儀想到何不乘機分化這兩支軍隊?他在安史之亂時,曾和回紇將領并肩作戰(zhàn),對付安祿山。這種老關系何不利用一下呢?他秘密派人前往回紇營中轉達郭子儀想與過去并肩作戰(zhàn)的老友敘敘情誼。回紇都督藥葛羅,也是個重視舊情的人。聽說郭子儀就在涇陽,十分高興。但是,他說:“除非郭老令公親自讓我們見到,我們才會相信! 郭子儀聽到匯報,決定親赴回紇營中,會見藥葛羅,敘敘舊情,并乘機說服他們不要和吐蕃聯(lián)合反唐。將士們深怕回紇有詐,不讓郭子儀前去。郭子儀說:“為國家,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去回紇營中,如果能談得成,這?仗就打不起來了,天下從此太平,有什么不好?”他拒絕帶衛(wèi)隊保衛(wèi),只帶少數(shù)隨從,到回紇營去。
藥葛羅見真的是郭子儀來了,非常高興。設宴招待郭子儀,談得十分親熱。酒宿時,郭子儀說道:“大唐、回紇關系很好,回紇在平定安史之亂時立了大功,大唐也沒有虧待你們呀!今天怎么會和吐蕃聯(lián)合進犯大唐呢?吐蕃是想利用你們與大唐作戰(zhàn),他們好乘機得利。” 藥葛羅憤然說道:“老令公說得有理,我們是被他們騙了!我們愿意和大唐一起,攻打吐蕃!彪p方馬上立誓聯(lián)盟。
吐蕃得到報告,覺得形勢驟變,與己不利,他們連夜準備,拔寨撤兵。郭子儀與回紇合兵追擊,擊敗了吐蕃的十萬大軍。吐蕃大敗,很長一段時期,邊境無事。
三十六計之反客為主第三十計按語
為人驅使者為奴,為人尊處者為客,不能立足者為暫客,能立足者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為賤客,能主事則可漸握機要,而為主矣。故反客為主之局:第?步須爭客位;第二步須乘隙;第三步須插足;第四足須握機;第五乃為主。為主,則并人之軍矣;此漸進之陰謀也。如李淵書尊李密,密卒以;漢高視勢未敵項羽之先,卑事項羽。使其見信,而漸以侵其勢,至垓下?役,?亡舉之。
三十六計之反客為主第三十計賞析
反客為主,用在軍事上,是指在戰(zhàn)爭中,要努力變被動為主動,爭取掌握戰(zhàn)爭主動權的謀略。盡量想辦法鉆空子,插腳進去,控制它的首腦機關或者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時機,兼并或者控制他人。古人使用本計,多是對于盟友的。往往是借援助盟軍的機會,先站穩(wěn)腳跟,然后步步為營,取而代之。
袁紹和韓馥,應當是一對盟友,當年曾經(jīng)共同討伐過董卓。后來,袁紹勢力漸漸強大,總想不斷擴張,他屯兵河內(nèi),缺少糧草,十分犯愁。老友韓馥知道情況之后,主動派人送去糧草,幫袁紹解決供應困難。
但是袁紹覺得等待別人送糧草,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他聽了謀士逢紀的勸告,決定奪取糧倉冀州。而當時的冀州牧正是老友韓馥,袁紹顧不了那么多,馬上下手,實施他的錦囊妙計。
他首先給公孫瓚寫了一封信,建議與他一起攻打冀州。公孫瓚早就想找個名頭攻占冀州,這個建議,正中下懷。他立即下令,準備發(fā)兵攻打冀州。
袁紹又暗地派人去見韓馥,說:公孫瓚和袁紹聯(lián)合攻打冀州,冀州難以自保。袁紹過去不是你的老朋友嗎?你不是還給他送過糧草嗎?你何不聯(lián)合袁紹,對付公孫瓚呢?讓袁紹進城,冀州不就保住了嗎?
韓馥只得邀請袁紹帶兵進入冀州。這位請來的客人,表面上尊重韓馥,實際上他逐漸將自己的部下一個一個似釘子扎進了冀州的要害部位,這時,韓馥清楚地知道,他這個“主”被“客”取而代之了。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只身逃出冀州去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ju/638051.html
相關閱讀: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杜甫《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觸》原文及翻譯
荷笠?guī)﹃枺嗌姜殮w遠
拉伊莎_詩歌鑒賞
季節(jié)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