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翻譯賞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經(jīng)典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譯文] 荷花上微風(fēng)吹拂,送來陣陣荷花的香氣;竹葉上露珠滴水,發(fā)出點點滴滴的聲響。
[出自] 孟浩然 《夏日南亭懷辛大》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詩文解釋】
  山中的日光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慢慢升起。披散著頭發(fā)在夜晚乘涼,打開窗戶躺臥在幽靜寬敞的地方。一陣陣的晚風(fēng)送來荷花的香氣,露水從竹葉上滴下發(fā)出清脆的響聲。正想拿琴來彈奏,可惜沒有知音來欣賞。感慨良宵,懷念起老朋友來,整夜在夢中也苦苦地想念。

韻譯
   夕陽忽然間落下了西山, 東邊池角明月漸漸東上。
   披散頭發(fā)今夕恰好乘涼, 開窗閑臥多么清靜舒暢。
   清風(fēng)徐徐送來荷花幽香, 竹葉輕輕滴下露珠清響。
   心想取來鳴琴輕彈一曲, 只恨眼前沒有知音欣賞。
   感此良宵不免懷念故友, 只能在夜半里夢想一場。

譯文3:
西山的夕陽忽然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漸漸升起。我散開頭發(fā)獨自納涼,推開窗戶,看著幽靜而寬敞的廳堂。夜風(fēng)吹來陣陣荷香,翠竹上滴下的露水,發(fā)出清脆的聲響。本想取琴將心曲彈出,可惜眼前卻沒有知音來欣賞。想到此處,怎能不令我懷念故友,通宵達旦夢中也在想你。

【詞語解釋】
山光:山上的陽光。
池月:池邊的月色。
開軒:開窗。
臥閑敞:躺在幽靜寬敞的地方。
恨:遺憾。
感此:有感于此。
終宵:整夜。
勞:苦于。
【賞析】
  本詩抒發(fā)了詩人對老友的懷念。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繪了夏夜乘涼的悠閑自得,只是不覺中生出了沒有知音的感慨,以至夢中都會苦苦想念。詩人描寫感受細(xì)膩,語言流暢自然,寄情于景,韻味十足。
浩然詩的特色是“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雖只就閑情逸致作清描淡寫,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断娜漳贤研链蟆肥怯写硇缘拿。
  詩的內(nèi)容可分兩部分,即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xì)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于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只表現(xiàn)出一種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虛設(shè)。
  近水亭臺,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后,洞開亭戶,“散發(fā)”不梳,靠窗而臥,使人想起陶潛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三四句不但寫出一種閑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
  進而,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xù)寫這種快感:“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xì)微,所以“風(fēng)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xì)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為清絕”(沈德潛《唐詩別裁》)。寫荷以“氣”,寫竹以“響”,而不及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只宜在恬淡閑適的心境中彈奏。據(jù)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擬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不料卻由“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象平靜的井水起了一陣微瀾。相傳楚人鐘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湯湯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不復(fù)演奏。(見《呂氏春秋·本味》)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此時,詩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閑話清談,共度良宵?扇似诓粊,自然會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后,進入夢鄉(xiāng),居然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jié)束,極有余味。

賞析二:
這首詩抒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和對友人的懷念。是孟浩然的五古名篇。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五言古詩的語言風(fēng)格一般要求古樸、粗拙,以便獲得一種類似漢魏古風(fēng)的古樸森茂韻致。但孟浩然在這首詩里所要抒寫的,是一種清爽閑逸、其中夾著淡淡惆悵的情緒,就不便采取樸拙、拗峭的語言了。因此,詩人在寫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體詩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長處。首先它不用散體單行,而在中間六句采取似對非對的句式,使語言比較整飾,具有樸素的形式美。其次,注意語言的平易、淺近,聲音的響亮動聽,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再次,在韻腳方面,它有意采用宏亮級的“江陽”部韻,清亮爽口、鏗鏘悅耳。而為了保持古詩的特色,詩中不用平聲韻,全部押仄聲韻。全篇五個韻,除了第一韻“上”字是去聲外,其余“敞”、“響”、“賞”、“想”、全是上聲。加強了詩的音樂美。由于上聲字誦讀時聲音是從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給人以悠揚起伏的感覺,用它們作韻腳,使節(jié)奏較為舒緩,很契合這首詩所抒寫的悠閑自得情緒。更充分地表現(xiàn)了題旨。

  這里還想指出,詩中的“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二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論說“一時嘆為清絕”,除了景色美之外,同它們的音樂美也大有關(guān)系。詩句中的去聲字“送”和“淡”,特別是入聲字“滴”,聲情并妙。讀到這個“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之間有竹露清脆地然而又是細(xì)微地滴落的清響。

  對于孟浩然詩歌語言音調(diào)的和諧優(yōu)美,古代詩論家早已有人認(rèn)識到了。南宋的嚴(yán)羽說:“孟浩然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滄浪詩話·詩評》)

  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也贊揚孟詩“語氣清亮,誦之如泉流石上,風(fēng)來松下之音。”清朝翁方綱則云:

  “讀孟公詩且毋論懷抱,毋論格調(diào),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聞磬,石上聽泉。”(《石洲詩話》卷一)

  詩歌語言的音樂美,作為流動的情感的節(jié)奏、音響的表現(xiàn),能夠深深地打動人心,從而表現(xiàn)、加強和升華詩的抒情美。而孟浩然的許多詩之所以被人們廣為傳誦,正在于它們使外在的音樂美與內(nèi)在的抒情美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除了音樂美,這首詩鮮明地體現(xiàn)了浩然詩“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的藝術(shù)特色。詩人以細(xì)膩入微,清新絕妙的景物描寫,創(chuàng)造了清幽散淡的意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ju/673299.html

相關(guān)閱讀:普天樂?詠世 張鳴善
有關(guān)描寫個人胸懷抱負(fù)的古詩詞名句
描寫夏天景色的古詩
端午節(jié)的詩句
“曲終卻從仙官去,萬戶千門惟月明!崩畎住豆鸬钋铩啡婅b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