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傲》翻譯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經(jīng)典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譯文]  飲一杯陳酒思念著遠隔萬里的家鄉(xiāng),可是燕然山上還沒有刻上平胡的功績,何時可以回歸家鄉(xiāng)無法預(yù)計。

[出自] 范仲淹 《漁家傲》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注釋]
①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guān)》。
2.塞下:邊境險要之地 
3.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指大雁離開這里飛往衡陽。
4.邊聲:指各種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
5.角:軍中的號角!
6.嶂:像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
7.長煙:即荒漠上的直煙,因少風,煙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nèi)之杭愛山。
9.勒lè: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10.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yè)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譯文】:
  邊塞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著緊閉的孤城。
  飲一杯陳酒思念著遠隔萬里的家鄉(xiāng),可是燕然山上還沒有刻上平胡的功績,何時可以回歸家鄉(xiāng)無法預(yù)計。羌族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遠征之人不能入睡,將軍和士兵們的頭發(fā)花白,戰(zhàn)士紛紛灑下眼淚。

譯文2:
  一入秋季邊塞風光多么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
  軍號和著四面邊聲一齊響起,叢山峻嶺之間,落日將盡煙霧飄動孤城緊剛。
  一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yè)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里。
  悠悠笛聲在嚴霜的夜空回蕩,誰能安然入睡,將軍士卒白了頭發(fā)淚流不盡。

譯文3: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畫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未能像竇憲那樣戰(zhàn)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fā)都變白了;戰(zhàn)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時的眼淚。

【評點】
這首詞作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當時詞人正在西北邊塞的軍中任職。這首詞就是寫邊塞生活,展示了軍士們不怕艱苦、掃除邊患同時又因長期在外,思念故里的矛盾心情。
詞的上半部分著重寫景,景中有情。上片寫塞北風光,詞人通過“風景異”、“衡陽雁去”、“四面邊聲”、“千嶂”、“長煙落日”以及“孤城”等一系列意象的連綴勾勒出一幅當?shù)鬲氂械氖厛D。塞北秋寒,荒蕪蕭索,邊聲連角,雁到不息,可見此地的條件是何等艱苦。蕭然冷漠的風光讓人心生寒意,那么這里的人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
詞的下半部分著重抒情,情中有景。下片寫將士們的心聲。沉重的鄉(xiāng)愁,付與一杯濁酒;滿腔的離恨,化作羌音悠悠。夜深人靜的時候,嗚咽的羌音、滿地的寒霜讓人心生凄涼和哀愁。主人公不能入眠,想到這些將士的心理:既想固守邊塞,殺敵報國,又受鄉(xiāng)情縈繞,揮之不去。此處暗含著詞人對統(tǒng)治者治國政策的質(zhì)疑,同時也流露出渴望保家衛(wèi)國、戰(zhàn)場殺敵的愛國豪情。
這首詞大開大闔,超拔豪邁,蒼涼雄壯,一反先前詞壇上哀婉纏綿的扭捏之氣,以戰(zhàn)事、國事入詞,堪稱首例,開辟了宋詞的一代豪放之風。

賞析: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jù)史載,在他鎮(zhèn)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個“異”字,統(tǒng)領(lǐng)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jīng)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
開頭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首先點明地域是邊塞,季節(jié)是秋天。詞人特地用了一個“異”字,以統(tǒng)領(lǐng)全部景物的特點,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別描寫塞下秋景之“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在秋天,邊塞的大雁過早地向衡陽飛去,而且毫無稍事逗留之意。這實際上是寫塞下天氣極寒冷,與他的家鄉(xiāng)吳地(今江蘇吳縣)大不相同。“四面邊聲連角起”,風吼、馬嘶,同不斷起伏的號角聲混雜在一起,構(gòu)成了塞下特異的聲音,這種“邊聲”當然也是中原所沒有的。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當暮靄生成、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guān)閉了城門,這里當然和內(nèi)地城市華燈初上時的景象迥然不同。這也點明了戰(zhàn)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詞人是在與中原地帶自己家鄉(xiāng)風景的對比中觀察身邊景物的特點的,所以很自然地發(fā)現(xiàn)了塞下風景的“異”處,并能有重點地把它們描繪出來。
詞人在下片集中抒發(fā)了身處邊塞的征人之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是全詞的核心部分。詞人在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xiāng),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范仲淹立志要打退進犯的外敵,確保西北邊境的安定,這種愛國、衛(wèi)國的精神正是他雖然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濁酒來排解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來寄托他對成就功業(yè)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滿地”,這時已夜寒霜濃,又傳來了悠悠羌笛之聲,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結(jié)句“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將軍和征夫都難以入睡,因守邊辛苦,思念家鄉(xiāng),將軍白了頭發(fā),征夫流下了眼淚。“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是互文,白發(fā)不單指將軍,士兵也久戍不歸,所謂“三軍盡衰老”;流淚的也不只是征人,將軍也因有家難歸、功業(yè)難成而哀傷流淚。這里的悲愴情調(diào)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
范仲淹在這首詞中反映的是自己身臨目見的景物,表達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們的感情,所以全詞讀來真切感人。詞的意境悲涼、壯闊,形象鮮明、生動,語言質(zhì)樸、凝練。從題材、情調(diào)和藝術(shù)方面來說它都為宋詞開拓了一個新的領(lǐng)域,對宋詞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好的影響

賞析二:
在北宋仁宗時代,居住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黨項羌族逐漸強盛起來,建立了夏國。北宋王朝和它作戰(zhàn)屢次失敗。范仲淹于慶歷元年到三年(公元1041到1043年)奉命與韓琦等經(jīng)略陜西,才算穩(wěn)定了局勢。他在工作當中,愛撫士兵,推誠接待羌族,使?jié)h、羌民族得以和平相處,很得人民的愛戴。他寫過幾首反映邊塞生活的〔漁家傲〕,都以“塞下秋來”開頭。這是其中的一首。
這首詞是寫邊塞的蕭條景色和遠離家鄉(xiāng)、久戍邊塞的將士們的沉重心情的。心情是主,景色是賓。它的結(jié)構(gòu)和無名氏〔菩薩蠻〕有共同之處,也是上片以寫景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為主,而情中有景。景色的描寫,正好襯托出人物的心情,從而更深刻地展示了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

上片寫景。它一上來就說明了這里是邊塞的秋天,與內(nèi)地的秋天背景有所不同。接著,以候鳥大雁之到了季節(jié)要回到南方,來坐實“風景異”。“衡陽雁去”,按照一般的語法,應(yīng)當是雁去衡陽;這里是因為要符合格律,把結(jié)構(gòu)顛倒了。大雁在這個地方度過了春、夏兩個季節(jié),現(xiàn)在要離開了。按照情理來說,人,推而至于雁,在一個地方住了相當長的時間,臨別之時,總不免有些依依不舍。桑下三宿,尚且為佛徒所忌,何況兩個季節(jié)呢?而竟至于“無留意”,那么,可見此時此地,已經(jīng)十分寒苦,實在是無可留戀了。雁的來去,完全是從人的立場去設(shè)想的,因此,這事實上是寫人之所感。

第三句寫邊塞上的聲音。泛說“邊聲”。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類的聲音,如風聲、雨聲、人喊、馬嘶,都在其內(nèi)。它們是邊塞上所特有的,因而聽到以后,容易引起懷鄉(xiāng)之情。“邊聲”以“四面”來形容,更顯得其無所不在,充塞了整個空間,雖想不聽,也做不到。下面再接上“連角起”,更進一步寫出這些凄涼的聲音又還是伴隨著軍營中的號角一道發(fā)出來的,就更在凄涼之外加上了悲壯的氣氛。這種加倍渲染的手法,也是為了加深人所感受的描寫。這是寫詞人所聞。

第四、五句寫邊塞上的景色。在數(shù)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樣的圍繞之中,傍晚的時候,煙霧彌漫,即將西沉的太陽正照射著一座緊閉了門的孤零零的城堡,這是多么荒涼的景色!“長煙”的“長”字,在這里是廣闊的意思,它與“落日孤城”的“落”字、“孤”字合色,都是為了形容環(huán)境的遼闊荒涼而挑出來使用的。而孤城緊閉,則又顯示了戒備森嚴,在冷落的背后,隱隱地露出了緊張的局勢。這是詞人所見、所感、所聞、所見如此,那么,身臨其境的人,不免有懷鄉(xiāng)之念,就很自然了。

下片以抒情為主。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中,欲歸不得,惟有借酒澆愁。。但是,“濁酒一杯”,怎么能夠排遣離家萬里的鄉(xiāng)愁呢?結(jié)果是如李白《宣城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所說的,“舉杯消愁愁更愁”了。“一杯”和 “萬里”相對為文,是強烈的對照。“家萬里”,點出路途遙遠,回鄉(xiāng)困難,但它卻不是不能回家的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還沒有完成朝廷交給的任務(wù),還沒有能夠如東漢竇憲那樣,打退匈奴統(tǒng)治者的侵擾,在燕然山勒石紀功,然后勝利地班師還朝。在這里,詞人寫出了邊防將士們的責任感。在嚴峻的環(huán)境里,雖然對家鄉(xiāng)非常懷念,但是面對著侵擾者,他們是決不會放棄自己的責任的。

在完成抗擊侵擾的任務(wù)以前,當然是無法回鄉(xiāng)的,只有在這里堅持下去。傍晚之時,對景思鄉(xiāng),欲歸不得,借酒小愁,消磨了許多時光,已經(jīng)由黃昏進入深夜,這時聽到的是悠長的羌笛,看到的銀白的濃霜,怎么能夠入睡呢?詞中這位人物,可以是指詞人自己,也可以是泛指某一位將軍或征夫,因為他們的感情是共同的。將軍的年紀當然大些,久戍邊城,備極辛勞,已生白發(fā),而征夫則流出了眼淚。末句極寫久戍之苦,結(jié)出主旨。

一方面,邊塞寒苦,久戍思鄉(xiāng);另一方面,責任重大,必須擔負,這是詞中所描寫的一對矛盾。詞中篇幅絕大部分是寫前一方面的,但只用“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便使后一方面突出,成為這對矛盾的主要矛盾面,正如俗話說的“秤砣雖小壓千斤”。用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術(shù)語來說,就是:“發(fā)乎情,止乎禮儀。”作者雖然身為將軍,但并非高適《燕歌行》中所譴責的那種“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將軍,所以能夠體會普通將士們的思想感情,他們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和崇高的責任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ju/691512.html

相關(guān)閱讀:描寫夏天景色的古詩
有關(guān)描寫個人胸懷抱負的古詩詞名句
端午節(jié)的詩句
普天樂?詠世 張鳴善
“曲終卻從仙官去,萬戶千門惟月明!崩畎住豆鸬钋铩啡婅b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