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全詩翻譯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經(jīng)典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全詩出處及賞析

“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出自宋代詩 人陸游 的《金錯刀行》

金錯刀行

作者:陸游 年代:宋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注釋:
錯:鑲嵌。
裝:裝飾。
窗扉:窗戶。
五十:陸游寫此詩時四十九歲,五十是舉其整數(shù)。
八荒:四面荒遠之地。
京華:京都,指南宋都城臨安。
史策:史冊。
爾來:近來。
南山:終南山,秦嶺主峰之一。
嶙峋:山石突兀重疊的樣子。
楚雖三戶能亡秦:戰(zhàn)國時,楚國受到秦國的外交欺騙和物理吞并,楚懷王客死秦國,終至于國亡。楚國人民懷念故國和君王,所以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諺語。見《史記項羽本紀》

譯文:
白玉裝飾的刀柄,黃金鑲嵌的刀身。夜來,那刀光寒氣森森直透出窗欞。可嘆我凜凜男兒,到五十未建功勛。提刀獨立,遠望那四野蒼茫,心中難平!京都結交的朋友,都是些英豪才俊,意氣相投互勉互勵更誓同死生?蓯u的是千年史冊上默默無名,報效君國我有那忠心一片赤誠!近來我從軍來到漢水邊,清晨,雪后的南山怪石嶙峋、玉般晶瑩。呵!楚國即使只剩了三家,照樣能夠滅秦,卻怎說我堂堂中國會空無一人!

賞析:

陸游生活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時代。南宋國勢衰微,恢復大業(yè)屢屢受挫,抗金志土切齒扼腕。陸游年輕時就立下了報國志向,但無由請纓。他在年將五十時獲得供職抗金前線的機會,親自投身到火熱的軍旅生活中去,大大激發(fā)了心中蓄積已久的報國熱忱。于是他借金錯刀來述懷言志,抒發(fā)了誓死抗金、“中國”必勝的壯烈情懷。這種光鑒日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體現(xiàn),永遠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奮起的巨大力量。

  詩人感嘆“丈夫五十功未立”,這里的“丈夫”,是一個愛國壯士的形象。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這段話有助于我們理解“丈夫”的涵義。詩句中所說的“功”,不能僅僅理解為陸游個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復祖國河山的抗金大業(yè)。“一片丹心報天子”一句,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時的歷史條件下,“天子”與國家社稷難以分開,“報天子”即是報效國家,其積極意義仍應肯定。

  詩人還指出:“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意即懷抱報國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當時朝廷中已經(jīng)形成一個愛國志士群體。隆興初年,朝中抗戰(zhàn)派勢力抬頭,老將張浚重被起用,準備北伐,陸游也受到張浚的推許。這些愛國志士義結生死,同仇敵愾,是抗金復國的中流砥柱。因此,詩人在詩的最后發(fā)出了“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的時代最強音。

賞析二:
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陸游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聘,自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赴陜西漢中任干辦公事兼檢法官。任職時間雖不長,但“從戎駐南鄭”(《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射虎南山秋”(《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衛(wèi)戍大散關,初步實現(xiàn)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的志向,更堅定了驅(qū)逐金兵,收復失地的信心,并把這種感情形諸筆墨!督疱e刀行》即是從軍后第二年供職嘉州(治在今四川樂山)時所作。
此詩為七言歌行體,借詠刀以言志,抒發(fā)誓死抗金、堅信“中國”必勝的豪情。
第一二句開門見山,先寫刀外觀之美。以黃金涂面、白玉飾柄,金玉相映,可謂華美。但最可寶貴之處乃在于“夜穿窗扉出光芒”。此乃刀內(nèi)質(zhì)之美。黑夜時其光芒竟可穿透窗扉而射出,真是鋒芒畢露,這是化用龍泉劍氣沖牛斗的典故,移劍為刀。與他篇所寫“寶劍”的“殷殷夜有聲”(《寶劍吟》)有異曲同功之妙。寶劍夜有聲是“慨然思遐征”,寶刀夜出光芒亦是“逆胡未滅心未平”(《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其意不在刀劍,而在報國之心。
第三四句由刀引出“提刀”人:“丈夫五十功未立”,“丈夫”者,大丈夫之謂也,《孟子·滕文公下》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陸詩《胡無人》“丈夫出門無萬里,風云之會立可乘”,正是形容大丈夫。“五十功未立”指年近五十而報國之功業(yè)未成。陸游此時四十八歲,曰“五十”乃取整數(shù),此“丈夫”系自稱,與其“丈夫無成忽老大”(《夏夜不寐有賦》)之句含意相同。“提刀獨立顧八荒”,形象生動,意境蒼涼。“提刀”人渴望立功,金錯刀急欲釁血,但因種種阻礙,有志難申,他四顧八方,涌起幾多悲涼之感。但既“提刀”,必將有所作為。詩人感慨萬千,然而并不頹喪絕望。
值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時,詩人深感慰藉的是他并不孤立:“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隆興元年(1163)孝宗即位,起用張浚,準備北伐。此時陸游也由大理司直遷樞密院編修,被孝宗召見,賜進士出身。陸游除積極提出軍政建議外,并結交了一批力主抗金的奇卓之士,與張浚亦為知心,對其北伐事業(yè)更是熱心支持。他們“相期共生死”,充滿了勝利的希望。詩人的字里行間洋溢著同仇敵愾的自豪感。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這七八兩句,又深入抒寫了詩人與奇士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并非汲汲于個人名利,此“名”乃是“功”的同意詞,因為只有殺敵立功,才可名垂青史。一個“恥”字深刻地表現(xiàn)了切盼“滅虜”立功名之心。“報天子”雖有忠君色彩,但在當時,“天子”與國家難以分開,故“報天子”即報效國家,因此詩人的“一片丹心”仍具有積極意義。
第九句“爾來從軍天漢濱”,“爾來”即“近來”。“南山曉雪玉嶙峋”,形容積雪之終南山。寫山之潔白嶙峋,意在與刀之光芒四射相映襯,使得二者相得益彰。陸游曾建議:“經(jīng)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當積粟練兵,有釁則攻,無則守。”(《宋史陸游傳》)他對漢中(隴右)“地連秦雍川原壯”(《歸次漢中境上》)的雄壯山川、豐盛物產(chǎn)、豪邁民風非常欣賞,認為“會看金鼓從天下,卻用關中作本根”(《山南行》),欲以漢中為恢復中原的根據(jù)地,因此到漢中,就產(chǎn)生了大干一番的雄心壯志,不能不興奮激動。詩寫至此,心潮澎湃,勢不可遏,終于發(fā)出了最強音。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全詩蓄勢至此,非此浩嘆不能抒其豪情。前句借用了戰(zhàn)國時兩句楚民謠:“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敗于秦,楚人欲雪此恨,乃有此謠。詩人則借此典故比喻宋人之恨亦非雪不可。所謂“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之理!這一反詰句真是筆力千鈞,充滿浩然正氣。“堂堂”,盛大貌。“中國”,這里指漢族所居之地。盡管事實上南宋國力衰微,但詩人感到正義在我,士氣必盛,又有漢中之地,定能收拾河山。更何況“京華”多“奇士”,“中國”并非“空無人”,必能使“群陰伏,太陽升;胡無人,宋中興!”(《胡無人》)慷慨之音、激越之氣,躍然紙上,詩的結尾幾句,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陸游嘗自述:“我昔學詩未有得,殘余未免從人乞。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慚色。”(《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又曰:“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示子?》)但自從“四十(按:實際為四十八歲,此取整數(shù),與‘丈夫五十’同義)從戎駐南鄭”,有了親歷軍旅生活與接觸社會現(xiàn)實的“詩外”功夫以后,詩風發(fā)生了根本轉(zhuǎn)變,《金錯刀行》即是一例。此詩意氣慷慨,境界恢宏,聲勢雄壯,雖不乏議論,但“帶情韻以行”(沈德潛《說詩?語》),非語錄押韻者所可比擬。此外,此詩四句一轉(zhuǎn)韻,適應詩人感情的變化,語氣自然,具大聲??之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ju/700475.html

相關閱讀:“曲終卻從仙官去,萬戶千門惟月明!崩畎住豆鸬钋铩啡婅b賞
普天樂?詠世 張鳴善
描寫夏天景色的古詩
有關描寫個人胸懷抱負的古詩詞名句
端午節(jié)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