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注釋
、塞下:邊境險要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2、衡陽雁去:指大雁離開這里飛往衡陽。
3、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等聲音。
4、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5、嶂:像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
6、長煙:即荒漠上的直煙,因少風,煙直而高。
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lè):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燕然未勒:此指沒有建立破敵的大功。
8、羌管:羌笛。
9、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聲音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單單的城門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遠隔萬里的家鄉(xiāng),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之日無法預料。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將士們潸然淚下。
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賞析
《漁家傲?塞下秋來》是北宋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一首詞,這是一首邊塞詩,這首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濃重鄉(xiāng)思,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構成了將軍與征夫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邊境軍旅生活的詞。上闋描繪荒涼的秋景,以顯示邊地生活的艱苦和軍事態(tài)勢的嚴重。下闋是作者自抒懷抱,慨嘆功業(yè)未立和思念家鄉(xiāng)的復雜心情,真實感人。全篇造語雄渾有力,情調蒼涼悲壯。
上片短著重寫景!叭隆倍涫紫赛c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八拿孢吢暋比鋵懷又莅頃r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凄惻悲涼。在群山的環(huán)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字得到了具體的發(fā)揮。
下片抒情!皾峋埔槐倍,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xiāng)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xiāng)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扒脊苡朴扑獫M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征人的鄉(xiāng)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zhàn)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么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xiāng)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于艷詞之外,本篇即為發(fā)端者之一。語氣沉郁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于物,生動地表現了征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里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范仲淹的詩詞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702750.html
相關閱讀:王建《渡遼水》原文及翻譯 賞析
新唐書?列傳第六?三宗諸子傳原文及翻譯
史記?五宗世家原文及翻譯
芬蘭的傳奇_詩歌鑒賞
新舊唐書?李輔國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