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全文譯文
梁惠王章句上譯文
第一章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jié)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谝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墒,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第二章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顧盼著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一面說:“賢人也以次為樂嗎?”
孟子回答說:“正因為是賢人才能夠以次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对娊(jīng)》說:‘開始規(guī)劃造靈臺,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干,幾天建成速度快。建臺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國王游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國王游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躍!芪耐蹼m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臺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臺叫做‘靈臺’,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快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相反,《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麼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于盡,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
第三章譯文
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說:“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說:“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房里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者餓死的人。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野獸吃人。∫矮F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于率領野獸來吃人,那又怎么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該是會斷子絕孫吧!’這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葬罷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第四章譯文
惠王說:“魏國曾一度在天下稱強,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墒堑搅宋疫@時候,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都死掉了;西邊喪失了七百里土地給秦國;南邊又受楚國的侮辱。我為這些事感到非常羞恥,希望替所有的死難者報仇雪恨,我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說:“只要有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深耕細作,及時除草;讓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yǎng)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制作木棒也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
“因為那些秦國、楚國的執(zhí)政者剝奪了他們老百姓的生產(chǎn)時間,使他們不能夠深耕細作來贍養(yǎng)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東離西散。他們使老百姓陷入深淵之中,大王去征伐他們,有誰來和您抵抗呢?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笸跽埐灰蓱]!”
第五章譯文
孟子見了梁惠王,出來以后,告訴人說:“遠看不像個國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嚴的樣子。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
“我回答說:‘要統(tǒng)一才會安定!
“他又問:‘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
“他又問:‘有誰愿意跟隨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沒有不愿意跟隨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天旱的時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嘩啦嘩啦下起大雨來,禾苗便會蓬勃生長起來。這樣的情況,誰能夠阻擋的住呢?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了。真象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樣,嘩啦嘩啦誰能阻擋的住呢?”
第六章譯文
齊宣王說:“我頭腦昏亂,對您的說法不能作進一步的領會。希望先生開導我的心志,更明確的教我。我雖然不聰明,也不妨試它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yún)s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胡作非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處罰,這等于是陷害他們。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執(zhí)政卻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明的國君制定產(chǎn)業(yè)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足以撫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后督促他們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
“現(xiàn)在各國的國君制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政策,上不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不足以撫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哪里還有什麼工夫來修養(yǎng)禮儀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麼不從根本上著手呢?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yǎng)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畝的耕地,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chǎn),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認真地興辦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教導學生,頭發(fā)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第七章譯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后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問:“道德怎麼樣就可以統(tǒng)一天下了呢?”
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這樣去統(tǒng)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
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嗎?”
孟子說:“能夠。” 宣王說:“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我曾經(jīng)聽胡 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里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鐘’。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fā)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癄颗5娜藛枺骸蔷筒患犁娏藛?’您說:‘怎么可以不祭鐘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宣王說:“是有這件事。”
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tǒng)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后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么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fā)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
孟子說:“沒有關系。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xiàn),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區(qū);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出!@就是說的先生您吧。我自己這樣做了,反過來想想為什麼要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倒是您老人家這麼一說,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但您說我的這種心態(tài)與用道德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麼理解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來向大王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笸跄鷷嘈潘脑拞?”
宣王說:“當然不會相信!
孟子便接著說:“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施及老百姓,麼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氣拿的緣故;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緣故;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yè),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緣故。所以大王您沒有能夠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說:“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麼區(qū)別呢?”
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不是屬于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于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廣到愛護
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運轉(zhuǎn)一樣容易治理了。
《詩經(jīng)》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麼,不過是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偏偏是為什麼呢?“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考慮考慮吧!難道真要發(fā)動全國軍隊,是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jié)下仇怨,這樣您的心里才痛快嗎?”
宣王說:“不,我為什麼這樣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過想實現(xiàn)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
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艷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國,安撫四方落后的民族。不過,以您現(xiàn)在的做法來實現(xiàn)您現(xiàn)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么后患。以您現(xiàn)在的做法來實現(xiàn)您現(xiàn)在的愿望,費勁心力去干,一定會有災禍在后頭!
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假定皺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
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
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國為敵。中國的土地,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占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皺國和楚國 打仗有什么區(qū)別呢?大王為什么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
“現(xiàn)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nóng)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2] [3] [4] [5] [6] [7] [8] [9] [0]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21872.html
相關閱讀:杜甫《早秋苦熱,堆案相仍(時任華州司功)》原文及翻譯 賞析
我不敢_詩歌鑒賞
岳飛《題翠巖寺》原文翻譯及賞析
李白《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原文翻譯及賞析
蘇舜欽《慶州敗》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