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征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賞析
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境內,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附屬于單于都護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名義上好像不相連屬,實際上卻同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牢牢繚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前兩句就時記事,說的是:年復一年,貨色奔走,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刀,征戰(zhàn)不休。這兩句“歲歲”“朝朝”絕對,“金河”“玉關”“馬策”“刀環(huán)”并舉,又加以“復”字、“與”字,給人以枯燥困苦、無盡無限之感,怨情做作透出。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好像已經把話說盡。然而,對滿抱恨情的征人來說,這只是說著了一面。他不僅從那無休止的時間中覺得怨苦之無時不在,而且從即目所見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無處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寫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春光未曾看”,所見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罷了。肅殺如斯,令人凄絕。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局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跑向前。這兩句寫景,仿佛與詩題無關,實在都是征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此從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丹青里,讀者不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與荒漠,也能夠感觸到征人轉戰(zhàn)跋涉的辛勞。詩固然不直接發(fā)出怨語,而蘊蓄于其中的惱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腸蕩氣。
通篇不著一個“怨”字,卻又處處洋溢著怨情。詩人捉住發(fā)生怨情的原因,從時光跟空間兩方面落筆,讓“歲歲”“朝朝”的戎馬生活以及“三春雪”與“黃河”“黑山”的天然氣象去現身說法,收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騷”(《二十四詩品》)的藝術后果,堪稱妙絕。全詩對仗精工,巧于煉字,別具情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359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