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原文及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原文及翻譯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原文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wèi),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成、康所封數(shù)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wèi)王室。管、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厲、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純,形勢弱也。

漢興,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雖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馀人。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代國;常山以南,大行左轉(zhuǎn),度河、濟(jì),阿、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泗,薄會稽,為梁、楚、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而內(nèi)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shù)十,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隴西,與內(nèi)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庶孽,以鎮(zhèn)撫四海,用承衛(wèi)天子也。

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馀焉。吳楚時,前後諸侯或以?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於漢。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馀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yǎng)祭祀,以蕃輔京師。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塞地利,?本?,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臣遷謹(jǐn)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時世得覽。形勢雖?,要之以仁義為本。

(表略)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注釋

、“尚”,久遠(yuǎn)。

2、“公,侯,伯,于,男”,古代的五等爵位。

3、“伯禽”,周公旦的兒子。姬姓。字伯禽,亦稱禽父。周公東征勝利后,成王把殷民六族和舊奄國地,連同奄民分封給他,國號魯,為魯國的始祖。詳見本書《魯周公世家》!翱凳濉,周武王(姬發(fā))少弟。名封。初封于康(今河南禹縣西北),故稱康叔。周公旦誅武庚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圍地區(qū)封給他,國號衛(wèi)。為衛(wèi)國的始祖。詳見本書《衛(wèi)康叔世家》!棒敗,諸侯國名,在今山東西南部,都曲阜(今山東曲阜)。建于周初,姬姓,公元前二五六年為楚所滅!靶l(wèi)”,諸侯國名。在今河南北部,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建于周初,姬姓,公元前二五四年為魏所滅,后在秦的支持下復(fù)國,遷都野王(今河南沁陽),作為秦的附庸。公元前二○九年為秦所滅。

4、“親親之義”,謂親其所當(dāng)親。《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薄睹献?盡心上》:“親親,仁也;敬長,義也!比寮已匀,由親及疏,故以親親為仁之本。

5、“太公”,指呂尚。呂尚,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一說字子牙。本居海濱,殷末入周輔佐文王,因年高德尊,有太公之稱。后又輔佐武王,在興周滅商的斗爭中起了重大的作用。西周初年官太師(武官名),也稱師尚父。因功封于齊,為齊國始祖。事詳見本書《齊太公世家》!褒R”,諸侯國名。建于周初,姜姓,始祖呂尚。在今山東北部,都營丘(后稱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東)。春秋時國力強(qiáng)盛,為五霸之一。春秋末,姜氏被田氏取代,仍稱齊。戰(zhàn)國時為七雄之一,公元前二二一年為秦所滅。

6、“武王”,周文王子。姬姓,名發(fā)。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起兵伐紂,聯(lián)合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族東進(jìn),最后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市西南灃水東岸)。事詳本書《周本紀(jì)》,“成”,即周成王,武王子,名誦。武王死后繼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攝政,周公東征勝利后,大規(guī)模分封諸侯,鞏固了西周王朝的統(tǒng)治。后周公歸政于他。事詳本書《周本紀(jì)》!翱怠,即周康王,成王子,名釗。在位時繼續(xù)推行成王的政策,加強(qiáng)統(tǒng)治,即所謂“成康之治”,刑措不用者四十余年。事詳本書《周本紀(jì)》。

7、“管”,指管叔,名鮮。周武王之弟。武王滅商后封他于管(今河南鄭州)。與蔡叔、霍叔并稱三監(jiān),負(fù)有監(jiān)視殷遺民之責(zé)。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他和蔡叔等不服,曾和武庚一起叛亂,后被周公旦平定,他被殺死(一說自殺)。事詳本書《管蔡世家》!安獭保覆淌,名度。周武王之弟。武王滅商后封他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時,他和管叔、武庚一起叛亂,事敗后他被放逐。事詳本書《管蔡世家》!安堋保艹,武王封弟叔振鐸于曹,都陶丘(今山東定陶西南)。有今山東西部。公元前四八七年為宋所滅!班崱,公元前八○六年周宣王封弟友于鄭(今陜西華具東)。周幽王時,桓公姬友見西周將亡,把財產(chǎn)、部族、家屬等遷到雒水之東的東虢和鄶之間;腹游涔次缓螅群蠊玎敽蜄|虢,建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公元前三七五年為韓所滅。詳見本書《鄭世家》。

8、“厲”,指周厲王姬胡。他任用好利的榮夷公執(zhí)政,又命令衛(wèi)巫監(jiān)視國人,殺死議論他的人,引起反抗。公元前八四二年“國人”發(fā)難,他逃奔彘(今山西霍縣)。十四年后死于彘。事詳本書《周本紀(jì)》。“幽”,指周幽王姬宮?(一作涅)。宣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繼位,他任用虢石父執(zhí)政,剝削嚴(yán)重,再加上地震和旱災(zāi),使人民流離夫所。又進(jìn)攻六濟(jì)之戎,大敗。因?qū)檺郯,廢掉申后和太子宜臼,公元前七七一年,申侯聯(lián)合曾、犬戎等攻周,他被殺于驪山下。西周滅亡。事詳本書《周本紀(jì)》。

9、“侯伯”,諸侯之長。

0、“九國”,指齊、楚、荊、淮南、燕、趙、梁、淮陽、代。

、“長沙”,漢初異姓諸侯王國,始封之王為吳芮。其地域大致相當(dāng)今湖南全省,都臨湘,即今長沙市。

2、“雁門”,郡名。西漢時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轄境相當(dāng)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恒山以西,內(nèi)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疤,郡名。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轄境相當(dāng)今山西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qū)!斑|陽”,縣名,屬遼東郡,故城在今遼寧遼陽市梁水、渾水交會之處。

3、“燕”,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相當(dāng)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和遼寧東部原戰(zhàn)國時燕國地。都薊,故地在今北京市城區(qū)西南。據(jù)《史記》、《漢書》記載,高帝五年(公元前二○二年)七月,燕王臧荼反,九月,漢兵虜荼,劉邦改立太尉盧綰為燕王。十二年二月,又使樊噲、周勃將兵擊燕王綰,立皇子建為燕王!按,諸侯王國名。據(jù)《史記》、《漢書》記載,高帝六年,封兄喜為代王。七年,更封子如意。九年,如意徙王趙,代地屬趙。十一年,分云中郡東部置定襄郡,以定襄、雁門、代、太原四郡置代國,封子恒。轄境約相當(dāng)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西部以及內(nèi)蒙古河套地區(qū)東部。都晉陽,故地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4、“常山”,山名,本名恒山,避漢文帝劉恒諱改。為五岳中的北岳,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

5、“大行”,山脈名,亦作“太行”。在今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間,東北至西南走向,北起拒馬河谷,南至山西、河南邊境黃河沿岸!靶小,音háng。

6、“河”,即黃河。“濟(jì)”,古四讀之一。或作“?”。據(jù)《漢書?地理志》、《水經(jīng)》,其時濟(jì)水自今滎陽縣北分黃河?xùn)|出,流經(jīng)原陽縣南、封丘縣北,至山東定陶縣西,折東北注入巨野澤,又自澤北出經(jīng)梁山縣東,至東阿舊治西,自此以下至濟(jì)南市北濼口,略同今黃河河道,自濼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

7、“阿”,音ē?h名,即東阿。治所在今山東東阿西南。“甄”,縣名。治所在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鎮(zhèn)。

8、“齊”,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dāng)今山東中部、北部及膠東地區(qū),都臨淄,故地在今淄博市東臨淄鎮(zhèn)。據(jù)《史記》、《漢書》記載,高帝六年,以膠東、膠西、臨淄、濟(jì)北、博陽、城陽七十三縣立于肥為齊王!摆w”,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dāng)今河北邯鄲、邢臺、沙河等市縣和隆堯、永年二縣西部地區(qū),都邯鄲,故地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據(jù)《史記》、《漢書》記載,高帝四年封張耳為趙王,同年張耳死。五年,立耳子敖為趙王。九年,廢張氏,徙代王劉如意王趙,兼有代地。

9、“陳”,縣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陽。

20、“九疑”,山名,即九疑山,“疑”,或作“嶷”,又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yuǎn)縣南。

2、“江”,即長江!盎础保椿此。源出河南桐柏山,東流經(jīng)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蘇省北部入海。“谷”,即谷水。古獲水下游流經(jīng)今安徽碭山縣北,有谷水上承碭陂東北流來會,自下通稱谷水,東至今江蘇徐州市入泗水!般簟保淬羲。源出山東泗水縣東蒙山,西流至今兗州等縣,折南經(jīng)濟(jì)寧市南魯鎮(zhèn)及魚臺縣東,轉(zhuǎn)東南經(jīng)江蘇沛縣東,又南至徐州市東北循淤黃河?xùn)|南流至清江市西南,注入淮河。

22、“會稽”,指會稽山。在今浙江省中部紹興、嵊縣、諸暨、東陽間!皶,音guì。

23、“梁”,諸侯王國。據(jù)《史記》、《漢書》記載,漢五年(公元前二○二年)高帝許以“取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春正月下令曰:“魏相國建城侯彭越……其以魏故地王之,號曰梁王,都定陶!笔荒晗模傲和跖碓街\反,廢遷蜀,遂夷三族。立子恢為梁王”。劉恢之梁國領(lǐng)東、碭二郡及魏故地。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開封以東,永城以北,山東曹縣、嘉祥以南,和安徽碭山、毫縣等地區(qū)。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楚”,諸侯王國!稘h書?高帝紀(jì)》記載,漢五年春,下令曰:“齊王信習(xí)楚風(fēng)俗,更立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薄妒酚?荊燕世家》記載,漢六年春,“廢楚王信,囚之,分其地為二國。……立劉賈以為荊王,王淮東五十二城;高祖弟劉交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轄境相當(dāng)今安徽北部、河南東部淮河北岸一帶地區(qū)。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盎茨稀,諸侯王國。據(jù)《史記?黥布列傳》記載,“漢五年,布遂剖符為淮南王,都六,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皆屬布”!妒酚?淮南王傳》記載,“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長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又據(jù)《漢書?五行志》,知劉長都壽春。轄境均當(dāng)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東,鳳陽、滁縣以西地區(qū)。都壽春(今安徽壽縣)。“長沙”,據(jù)《漢書?高帝紀(jì)》記載,“五年……詔曰:‘其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為長沙王!陛牼臣s當(dāng)今湖南東部、南部和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

24、“胡”,我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此處似專指匈奴!霸健保抛迕。秦漢以前即已廣泛分布于長江中下游以南,部落眾多,故又有“百越”之稱。此處似專指南越。

25、“三河”,漢人稱河?xùn)|、河內(nèi)、河南三郡為“三河”。河?xùn)|,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轄境相當(dāng)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qū)。河內(nèi),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qū)。河南,冶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以北原陽縣!皷|郡”,郡名。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轄境相當(dāng)今山東東阿、梁山以西,山東鄆城、東明、河南范縣、長垣北部以北,河南津縣以東,山東在平、冠縣、河南清封、濮陽、滑縣以南地區(qū)!皾}川”,郡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登豐、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區(qū)!澳详枴保っ。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yīng)山、鄖縣間地區(qū)。

26、“江陵”,古縣名。故治在今湖北江陵荊州鎮(zhèn)!笆瘛,郡名。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轄境相當(dāng)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彭縣、洪雅以西,峨邊、石棉以北,邛崍山、大渡河以東,以及大渡河與雅礱江之間康定以甫、冕寧以北地區(qū)。

27、“云中”,郡名。治所在云中(今年蒙古托克托東北)。轄境相當(dāng)今內(nèi)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半]西”,郡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南)。轄境相當(dāng)今甘肅東鄉(xiāng)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地區(qū)。

28、“內(nèi)史”,古政區(qū)名。秦漢時,京畿附近由內(nèi)史治理,即以官名為名,不稱郡。治所在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東北)。轄境相當(dāng)今陜西關(guān)中平原。

29、“疏”,疏遠(yuǎn)。

30、“?”,音shì。習(xí)慣。

3、“推恩”,施恩惠于他人。

32、“齊分為七”,高帝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子肥為齊王,有臨淄、濟(jì)北、博陽、城陽、膠東、膠西、瑯邪七郡。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瑯邪郡歸漢,其余六郡分置七國:齊、淄川、膠東、膠西、城陽、濟(jì)北、濟(jì)南。

33、“趙分為六”,指景帝二年至中元五年(公元前一五五年至前一四五年),在故趙地先后建立的六王國:廣川、河間、中山、清河、常山、趙。

34、“梁分為五”,《史記?孝景本紀(jì)》云:中六年四月,梁孝王薨!傲⒘盒⑼踝用鳛闈(jì)川王,子彭離為濟(jì)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jì)陰王,梁分為五!

35、“淮南分三”,《史記》、《漢書?淮南王傳》云: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立厲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其地:阜陵侯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勃為衡山王,陽周侯賜為廬江王。以故淮南四郡分為三國。

36、“支庶”,宗族旁出支派。

37、“吳楚時”,指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吳楚七國之亂時。

38、“適”,音zhè。罰罪。

39、“蕃輔”,屏藩與輔佐!稗保ā胺。

40、“?塞”,險要之地。?,音è,同厄。

4、“太初”,漢武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翻譯

太史公說:殷朝以前年代久遠(yuǎn),封爵的情況已不可考知了。周朝的封爵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封伯禽、康叔于魯、衛(wèi),地域各為四百里,這是以親親之義為本,同時也是對有德之人的褒獎。太公封于齊,兼有五個侯爵的封地,這是對勤勞者的尊崇。武王、成王、康王所封的諸侯有數(shù)百個,其中與周室同姓者有五十五個,他們的封地最大不過百里,最小者只有三十里,用來輔衛(wèi)王室。管叔、蔡叔、康叔和曹、鄭始封之君,(他們的封地)有的超過爵位應(yīng)得之?dāng)?shù),有的則不足。厲王、幽王以后,周室衰敗,爭強(qiáng)稱霸的諸侯國興盛起來,天子的力量微弱,不能糾正。這并不是(周王)道德不純一,而是形勢衰弱的緣故。

漢興以后,封爵為王、侯二等。高祖末年,不是劉氏而稱王者,或沒有功勞不是天子所封而稱侯者,天下共同討伐他。高祖的子弟同姓而被封為王者有九國,唯獨長沙王是異姓,而有功之臣被封為侯者有一百多人。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國和代國;常山以南,太行以東,過黃河、濟(jì)水,以及阿、甄以東一直到海邊,為齊國和趙國;從陳以西,南至九疑山,東含江、淮、谷、泗,直到會稽,為梁國、楚國、淮南國、長沙國,這些國的外圍都和胡、越接壤。而內(nèi)地北到太行山以東,都是諸侯王的封地,大的諸侯王國有五六個郡,數(shù)十個城,設(shè)置百官,建造宮觀,超越本分,使用了天子的規(guī)模制度。漢朝廷只有河?xùn)|、河西、河南、東郡、穎川、南陽,以及從江陵以西至蜀地,北從云中至隴西,加上內(nèi)史共十五個郡,而公主列侯的食邑有不少也在其中。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局面呢?因為天下初定時,骨肉同姓者較少,所以廣泛地使庶子們強(qiáng)大起來,用以鎮(zhèn)撫四海,保衛(wèi)天子。

漢朝平定天下以后百年之間,諸侯王與天子的關(guān)系更加疏遠(yuǎn),有的諸侯王驕奢起來,習(xí)慣于聽從奸邪之臣的計謀去做淫亂之事,嚴(yán)重者謀反叛逆,輕微者不守法度,以致危及生命,喪身亡國。天子借鑒上古的辦法,然后加賜恩惠,使諸侯王得以施恩惠于子弟,并分封給他們國邑。所以齊分為七國,趙分為六國,梁分為五國,淮南分為三國,連同天子的支庶子被分為王者、諸侯王的支庶子被分為侯者,共有一百多個。吳楚反叛時,有的諸侯王先后因犯罪而被削減封地,因此燕、代失去了北部的郡,吳、淮南、長沙失去了南部的郡,齊、趙、梁、楚的支郡、名山、陂海也都被朝廷收回。諸侯的勢力漸漸衰弱,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對上足以完成貢職.對下足以供養(yǎng)祭祀,用來藩衛(wèi)京師。而漢王朝直轄的郡有八九十個。交錯在諸侯王國之間,犬牙相臨,控制著要塞的地利.形成了本干強(qiáng)大、枝葉弱小的形勢,使尊卑分明而萬事各得其所。

臣遷恭謹(jǐn)?shù)赜涊d了高祖以來至太初間的諸侯王國的情況,用列表的方式記錄自始封年用以下各國興衰損益的時間,使后世得以觀覽。現(xiàn)今朝廷形勢雖強(qiáng),處理好同諸侯王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在于以仁義為本。

【史記全文及白話文翻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ju/842430.html

相關(guān)閱讀: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季節(jié)_詩歌鑒賞
杜甫《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觸》原文及翻譯
荷笠?guī)﹃,青山獨歸遠(yuǎn)
拉伊莎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