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留花門》原文及翻譯 賞析
杜甫《留花門》原文
北門天驕子,飽肉氣勇決。高秋馬肥健,挾矢射漢月。
自古以為患,詩人厭薄伐。修德使其來,羈縻固不絕。
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中原有驅(qū)除,隱忍用此物。
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連云屯左輔,百里見積雪。
長戟鳥休飛,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
沙苑臨清渭,泉香草豐潔。渡河不用船,千騎常撇烈。
胡塵逾太行,雜種抵京室;ㄩT既須留,原野轉(zhuǎn)蕭瑟。
杜甫《留花門》翻譯注釋
、花門,回紇之別名。回紇西南千里有花門山堡,故杜詩多以回紇為花門。
2、天驕子,即天之驕子。《漢書?匈奴傳》:“胡者,天之驕子也!毖云鋸(qiáng)悍。
3、飽肉,是說回紇以肉為食。
4、射漢月,即侵入漢地,言其可畏。
5、這兩句承上,引古作證,見得唐肅宗恰相反!对娊(jīng)》:“薄伐獫狁!北,發(fā)語詞,無義。厭是厭煩。
6、修德,即懷柔政策。羈縻,是說保持一定的聯(lián)系。
7、胡為,即何為。傾國,猶舉國,極言來的人多。暗金闕,寫其驕橫,隨便出入宮殿。
8、有驅(qū)除,指安史之亂,這時(shí)史思明還存在。
9、隱忍用,不得已而用。此物,指回紇兵,這個(gè)詞有著傳統(tǒng)的“華夷之見”。
0、上句用漢烏孫公主故事,武帝以公主嫁烏孫王,公主悲秋作歌,有“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句,所以說“歌黃鵠”。但實(shí)際是指的時(shí)事。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七月,肅宗把幼女寧國公主嫁給回紇可汗,親自送至咸陽磁門驛,公主告辭說:“國家事重,死且無恨。”肅宗才流涕而還。這里不便直說,所以便使了一個(gè)典故。下句用《詩經(jīng)》:“謂予不信,有如皎日。”是說肅宗指天發(fā)誓的求回紇援救。
、連云,眾多。左輔即下“沙苑”。沙苑一名沙阜,在馮翊縣南十二里,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丶v之俗,衣冠皆白,又旗幟亦用白色,所以說“見積雪”。
2、回紇騎兵,蹭蹋莊稼,故農(nóng)民最怕。
3、這兩句是說回紇常乘馬渡河。撇烈,擺躍之狀。
4、這里“胡塵”、“雜種”,皆指史思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由范陽引兵渡河而南,攻占汴州、鄭州,并陷洛陽,洛陽唐時(shí)為東京,所以說抵京室。
5、蕭瑟,猶蕭索,蕭條。應(yīng)上“田家”二句。來得越多,住得越久,農(nóng)作物就越遭殃,所以說轉(zhuǎn)蕭瑟。末句很冷峭、含蓄。抬出事實(shí),不言反對,而反對之意自見。
杜甫《留花門》賞析
《留花門》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詩。這首詩大約作于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題為“留花門”,實(shí)則是說花門不可留。杜甫對唐肅宗一味依賴回紇,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和憂慮,較《北征》更為露骨。
花門天驕子,飽肉氣勇決。高秋馬肥健,挾矢射漢月。
首敘花門氣習(xí),見其強(qiáng)梁可畏。
自古以為患,詩人厭薄伐。修德使其來,羈縻固不絕。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中原有驅(qū)除,隱忍用此物。
此言御邊有方,不宜借兵召侮,曰隱忍,明知其有害,不得已而用之也。
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連云屯左輔,百里見積雪。長戟鳥休飛,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
此言締婚之舉,適足騷擾畿輔。
沙苑臨清渭,泉香草豐潔。渡河不用船,千騎常撇烈。胡塵逾太行,雜種抵京室。花門既須留,原野轉(zhuǎn)蕭瑟。
末言養(yǎng)馬苑中,不能剿賊而反以妨民。乘馬以渡,故不用船。撇烈,擺躍之狀。逾太行,抵京室,思明復(fù)至東都也。此章四句起,下三段各八句。
【杜甫的詩詞全集 68首詩全集下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50743.html
相關(guān)閱讀:李白的秋浦歌賞析
張九齡《酬趙二侍御使西軍贈(zèng)兩省舊僚之作》原文及翻譯 賞析
九章(節(jié)選)_詩歌鑒賞
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張九齡《奉和圣制幸晉陽宮》原文及翻譯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