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北風(fēng)行》原文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fēng)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jié)網(wǎng)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zhàn)死不復(fù)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fēng)雨雪恨難裁。
李白《北風(fēng)行》注釋
、燭龍: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人面龍身而無足,居住在不見太陽的極北的寒門,睜眼為晝,閉眼為夜。
2、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興縣。這里指當(dāng)時安祿山統(tǒng)治北方,一片黑暗。
3、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側(cè)。軒轅臺,紀(jì)念黃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懷來縣喬山上。這兩句用夸張的語氣描寫北方大雪紛飛、氣候嚴(yán)寒的景象。
4、雙蛾:女子的雙眉。雙蛾摧,雙眉緊鎖,形容悲傷、愁悶的樣子。
5、長城:古詩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線。良,實在。
6、??(bǐngchá):當(dāng)作鞴?;⑽??,繪有虎紋圖案的箭袋。
李白《北風(fēng)行》翻譯
傳說在北國寒門這個地方,住著一條燭龍,它以目光為日月,張目就是白晝而閉目就是黑夜。這里連日月之光都照不到。≈挥新毂橐暗谋憋L(fēng)怒號而來。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飄落在軒轅臺上。在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個思婦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緊鎖。她倚著大門,凝望著來往的行人,盼望著她丈夫的到來。她的夫君到長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長城那個地方可是一個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丈夫臨別時手提寶劍,救邊而去,在家中僅留下了一個虎皮金柄的箭袋,里面裝著一雙白羽箭,一直掛在堵上。上面結(jié)滿了蜘蛛網(wǎng),沾滿了塵埃。如今其箭雖在,可是人卻永遠回不來了他已戰(zhàn)死在邊城了!人之不存,我何忍見此舊物乎?于是將其焚之為灰矣。黃河雖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離死別之恨,如同這漫漫的北風(fēng)雨雪一樣鋪天蓋地,無邊無垠。
李白《北風(fēng)行》賞析
《北風(fēng)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詞作品,這是一首雜言古詩,此詩通過描寫一個北方婦女對丈夫戰(zhàn)死的悲憤心情,揭露和抨擊了安祿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糾紛,挑起戰(zhàn)禍的罪行。詩人從一個“傷北風(fēng)雨雪,行人不歸”的一般題材中,出神入化,點鐵成金,開掘出控訴戰(zhàn)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從而賦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義。全詩信筆揮灑,時有妙語驚人;自然流暢,不露斧鑿痕跡。它抓住焚毀白羽箭的行動來刻劃思婦睹物思人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捧土塞黃河的比喻突出了思婦“恨難裁”的憤怒心情,有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其他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等,也歷來被人們稱為詩歌中夸張的典范、比喻的佳句。
這是一首樂府詩。此詩一起先照應(yīng)題目,從北方苦寒著筆。這正是古樂府通常使用的手法,這樣的開頭有時甚至與主題無關(guān),只是作為起興。但這首《北風(fēng)行》還略有不同,它對北風(fēng)雨雪的著力渲染,倒不只為了起興,也有著借景抒情,烘托主題的作用。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詩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黃河捧土尚可塞”,說的都是生活中決不可能發(fā)生的事,但讀者從中感到的是作者強烈真實的感情,其事雖“決不能有”,卻變得真實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寫實強烈得多的藝術(shù)效果。
李白的詩詞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ju/854946.html
相關(guān)閱讀:季節(jié)_詩歌鑒賞
荷笠?guī)﹃,青山獨歸遠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杜甫《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觸》原文及翻譯
拉伊莎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