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北宋詩人的《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賞析
此為寫閨思的名篇。詞之上片應(yīng)用移情于景的伎倆,選取面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情態(tài)活潑地表示出來。《世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fēng)”三句和、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xué)的三種境界,足見此詞之負(fù)盛名。全詞深婉中見蘊藉,廣遠(yuǎn)中有蘊涵。
起句寫秋曉庭圃中的風(fēng)物。菊花覆蓋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仿佛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象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顏色(象喻品德的幽潔),這里用“愁煙”、“泣露”將它們?nèi)烁窕,將主觀情感移于客觀景物,流露女主人公本人的哀愁!俺睢薄ⅰ捌倍,描繪痕跡較顯,與大晏詞肌理豐盈的語言作風(fēng)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寫心境、渲染氛圍、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睂懶虑锪璩,羅幕之間蕩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景象之間本不必定存接洽,但充斥哀愁、對節(jié)候特殊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好像是由于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里,與其說是寫燕子的感到,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觸,而且不僅是生理上覺得初秋的輕寒,而且心理上也蕩漾著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單。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十分微婉含蓄。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感情也從隱微轉(zhuǎn)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天然物,它不懂得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做作;既如斯,好像不應(yīng)惱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好像是無理的抱怨,卻有力地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海角路!边^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yuǎn)!蔼毶稀睉(yīng)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xì)密!拔黠L(fēng)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fēng)落葉的回想。碧樹因一夜西風(fēng)而盡凋,足見西風(fēng)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天然界的明顯變更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想。景既蕭索,人又孤獨,簡直言盡的情形下,作者又出乎意料地展示出一片無窮廣遠(yuǎn)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边@里誠然有憑高望遠(yuǎn)的蒼莽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充實悵惘,但這所向空曠、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力上的滿意,使其從狹窄的簾幕庭院的哀傷憂郁轉(zhuǎn)向?qū)V遠(yuǎn)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能夠體味出來的。這三句只管包括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不纖柔頹靡的氣味;語言也反璞歸真,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傳播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此想到音書寄遠(yuǎn):“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里指題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yuǎn)的強烈欲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事實對比起來寫,更加凸起了“滿目江山空念遠(yuǎn)”的悲慨,詞也就這渺茫無下落的惘然中停止!吧介L水闊”跟“望盡天邊”相應(yīng),再一次展現(xiàn)了令人向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感慨則更增添曳不盡的情致。
婉約派詞人很多傷離懷遠(yuǎn)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fù)盛名的詞。它不僅存在情致深婉的獨特特色,而且具備個別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yuǎn)的特點。它不離婉約詞,卻又某些方面超出了婉約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5534.html
相關(guān)閱讀:
東風(fēng)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全詩賞析
天蒼蒼,野茫茫, 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_全詩賞析
風(fēng)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_全詩賞析
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_全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