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賞析
這首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示出來的非凡的胸襟抱負,反應了盛唐時代人們踴躍向上的進取精力。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前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風景,“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氣象壯觀,威風凜凜。這里,詩人應用極其樸實、極其淺易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寬大視線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覺得胸懷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無邊無際、綿延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止境徐徐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跑怒吼、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高低、遠近、貨色的景物,全都包容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廣闊,特殊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涯而發(fā)生的意中景,是把當遠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添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diào)。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削弱的太陽的輝煌,此時顯得更加黯淡,所以詩人直接察看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飄動于層巒疊嶂之間。
詩人面前所浮現(xiàn)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絢麗丹青。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活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充斥了無窮活力的活躍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收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盡頭探究的欲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到達的處所,獨一的措施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設(shè)想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括了多少盼望,多少向往。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天然、十分嚴密;同時,在掃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闡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風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淡無奇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進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摸索。這里有詩人的向長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就全詩的寫作特色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
這應該只是說,詩歌不要僵硬地、單調(diào)地、形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傳哲理。象這首詩,把情理與景物、情事消溶得渾然一體,使讀者并不感到它在說理,而理自由其中。這是依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涯哲理的典型!∵@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跟“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顏色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斯,形成了情勢上的完善。
沈德在《別》當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假如不是氣概充分,一意貫連,很輕易雕刻死板或四分五裂。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絕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固然兩句相對,然而不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能也是非常成熟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5556.html
相關(guān)閱讀: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_全詩賞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_全詩賞析
斬胡血變黃河水,梟首當懸白鵲旗_全詩賞析
歲歲金河復玉關(guān),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_全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