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倆誰也不會覺得厭煩。
[出自] 李白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注釋: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縣北。《元和郡縣志》云:"在宣城縣北十里。山有萬松亭、虎窺泉"!督贤ㄖ尽肪硪涣鶎巼"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孤云:陶淵明《詠貧士詩》"孤云獨無依"。朱諫注:"言我獨坐之時,鳥飛云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盡:沒有了。
閑:偷閑,安閑。
厭:厭棄,厭煩。
譯文1: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倆誰也不會覺得厭煩。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高的敬亭山了。
譯文2:
面對著留下的敬亭山,此刻無聲勝有聲,雖然只是一座山,雖然只是一個人,不用言語,不用文字,就這樣默默地跟我互相望著,不嫌厭煩。
譯文3:
不知啥時,鳥們全都悄然飛去,望中之景,一片空寂。
天空中,唯一的一片孤云,悠悠地飄來,又悠悠地飄去,最后也沒了蹤影。
我與山,山與我,相對無言,彼此眷顧;
只有敬亭山與我為伴,
這樣的時刻,這樣的心境。
創(chuàng)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等曾在這里做過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覽宣城,這首五絕作于753年(天寶十二載)秋游宣州時,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后,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游,來到宣城時所寫。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游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
賞析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縣北,因山上有敬亭而得名。相傳是南朝詩人謝?賦詩的地方。天寶12年,李白漫游至此,登覽敬亭,吟出了這首千古絕唱。
“獨坐”二字是全詩的中心。一、二句寫獨坐所見,三、四句抒獨坐之感。
與敬亭山朝夕相處的群鳥一只只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飄走,萬物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天地間一片肅靜,只有詩人獨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個極其空曠寂寥的世界。兩句詩寫的雖是眼前實景,字里行間卻透露出詩人強烈的孤獨寂寞之情。
百無聊賴的詩人把視線轉向眼前的青山,忽然發(fā)覺敬亭山是那么嫵媚多姿,那么靈秀可愛,只見她長久地佇立在那里,默默等待著與自己情感交流。這一發(fā)現使詩人激動不已,他凝視著敬亭山,敬亭山仿佛也注視著他,彼此相對而視,心神契合,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詩人心中只剩下敬亭山,別的事物都不存在了,久而久之,甚至連自己也仿佛化為了山的一部分。人與山妙合無垠,融為一體,這是多么超逸的境界,它使詩人寂寞的情感得到撫慰,苦悶的心靈得到解脫。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兩句詩表現出來的已不只是對敬亭山的無限鐘愛,在詩人眼里,敬亭山完全人格化了,它不再是觀賞的對象,而是自己相看“不厭”的最親密的朋友。詩人使用的是“只有”這樣樸素無華的口語,卻極有表現力,它以山之有情,反襯出人之無情。而把敬亭山當成自己在世間的唯一知己,既可見山之無比靈秀,令人領略不盡,又可見詩人世無知音的孤獨幽憤。
李白寫這首詩時,距他離開長安已將近十年。這時的李白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已經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無法容于現實,于是他的孤獨感越來越強烈,憤世嫉俗的情緒與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尋求慰藉,尋覓知音,這首詩表現的正是這樣一種心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63359.html
相關閱讀:關于柳樹的詩句
寫菊花的詩句
重陽節(jié)詩句
“燈暗酒醒顛倒枕,五更斜月入空船”的意思及全詩鑒賞
兒童生活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