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_全詩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描寫水的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出自宋代詩人性川禪師的《畫》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露出,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祗為太明顯。

賞析
這是一首十分有名但卻以謠傳訛良久的。小學語文課本中錄用了這首詩的前半首,并依據(jù)歷代傳播版本更動了詩中的個別字,即“遠看山有色,靜聽鳥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但教材不標注詩的作者跟發(fā)生年代,而抽象地以“”標之。對于詩的作者,長期以來,有唐代說,僧人大川禪師說,元代說,明代唐伯虎說,清代說等多種版本。這些傳說都有一個獨特特色,那就是沒有任何歷史根據(jù)。大多都屬于臆想猜想以及在網(wǎng)絡上耳食之言罷了,甚至有人依據(jù)對該詩前半首的片面懂得,以為該詩源出于描寫一幅畫,并冠以《畫》的詩題。是啊,畫上的山看得見色彩,畫上的水聽不到聲音;春天從前了,畫上的花仍然盛開;人走近了,畫上的鳥卻涓滴也不會被驚擾??名義上看起來很適合的!
然而,假如這樣領會的話,詩的后面四句就完整無奈理解了。前四句和后四句,居然完全不相關了,這是很分歧適的。實際上,這首詩是一首論述禪理的詩,刻畫的是喧擾自性,以及清凈自性對于一切浮現(xiàn)的視察,是不同于一般思維心對于境界之察看的。自性見山,固然有色相,有也是無,幻相而已;自性聽水聲,聲聲不實,有聲也是無聲;自性觀春花,沒有取舍,當下等于自性,所以春天雖然過去了,自性之花卻并未凋零,自性不生滅的緣故;人來了,鳥因為妄圖心的緣故而驚飛,鳥的自性卻一了百了,未曾有任何驚擾。鳥雖然不清楚,禪師則清明白楚。就這樣,一切顯現(xiàn),頭頭是自性大道;萬事萬物,天性都是清凈自性,原來同等。為什么禪師這樣語重心長地說,人們卻不明確呢?只是由于啊,人們陷入了分辨思維當中,把自性確當下妙明,改變成了思維心的分離而明了。這第六意識心的分別和攀登,就是所有眾生“病”的基本。只有放下它,才有明心見性之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669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