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賞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安逸生活情趣的,刻畫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安閑生涯。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聽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鋪直敘。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做作平淡的筆調(diào),描寫出清爽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別的美的藝術(shù)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清幽,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陰暗,名義看來平平庸淡,仿佛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示了一種安靜安詳?shù)木辰。前兩句寫詩人單獨一人坐在幽邃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fā)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管“彈琴”仍是“長嘯”,都體現(xiàn)出詩人文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zhì),而這卻是不輕易引起別人共識的。所當(dāng)前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本人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覺得孤單,由于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射自己。這里應(yīng)用了擬人化的伎倆,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dāng)成貌合神離的良知友人,顯示出詩人新鮮而獨到的設(shè)想力。全詩的格調(diào)安靜閑遠(yuǎn),好像詩人的心情與天然的風(fēng)景全體融為一體了。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習(xí)用的陳詞。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實在是一回事,是反復(fù)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外闡明其既非《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便寫出了面前風(fēng)物,不費什么力量去描繪跟涂飾。
詩中寫人物運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白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聲調(diào)與聲情!”砻婵磥,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魅力。作為《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lǐng)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yīng)該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含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觸,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斯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適得意,塵慮皆空,外景與底細(xì)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點的作風(fēng)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能夠想見,詩人是在意興幽靜、心靈澄凈的狀況下與竹林、明月自身所具備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構(gòu)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nèi)在素質(zhì)相一致,而不用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而,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詩品?天然篇》中所說,“俯拾等于,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jìn)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shù)天地。當(dāng)然,這里說“俯拾即是”,并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抉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部署,信筆所之。詩中描述四周風(fēng)景,取舍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huán)境底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挑選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xiàn)的那一幽靜澄凈的心境互為表里。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音托出靜境。至于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比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安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支配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應(yīng)用其間的!
先看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斌,竹林也;嘯,撮口作聲也。詩人早年信仰佛教,思維超脫,加之仕途崎嶇,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暮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懷。”因此經(jīng)常徑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但琴聲好像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長嘯一聲。這里借用了一個典故。據(jù)《世說新語?棲逸》載:“阮步兵嘯,聞數(shù)百步。”阮步兵即,他是漢魏時有名的“竹林七賢”之一,他和等人對當(dāng)時的封建禮教不滿,對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不滿,時常集于竹林詠懷言志。阮籍在竹林長嘯,聲聞數(shù)百步,也由此傳為美談。日本漢詩學(xué)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致地指出:這首詩的前兩句,暗用了魏晉之際詩人阮籍聞“蘇門之嘯”的故事和阮籍《詠懷詩》中的“起坐彈鳴琴”句意。并指出:詩人王維獨坐幽篁里悠然彈琴,得意其樂,也很像陶潛。只不過陶潛彈的是無弦琴,而王維彈的則是有弦琴。王維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長嘯,以阮籍自比,表現(xiàn)自己對權(quán)奸的不滿。竹之品德,葉如箭指,質(zhì)如堅石,干可斷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毀其節(jié)。詩人獨坐幽竹之中,是表現(xiàn)自己存在翠竹一樣的氣節(jié)的!
再看后兩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边@是進(jìn)一步渲染那種孤寂的情感和睦氛的。明月相照,不僅點明坐得久,坐到明月東上,更重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潔之士的象征,它獨自噴射輝煌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詩人一樣。所以王維引認(rèn)為知心的“朋友”。這樣寫,對描寫自然景物也有利益。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綠色的聯(lián)想,有寂寞沉郁的感到,畫面是黯淡的,當(dāng)初突然“明月來相照”,使幽暗的竹林,灑上一層銀白的顏色,這種變更好像增加了一股賭氣,一層詩意,孤寂之感一網(wǎng)打盡,竹林、明月、詩人都熔化到靜穆協(xié)調(diào)的夜色之中了!
這短短的只有二十個字的詩,有景有情(幽靜之景、幽獨之情)、繪聲繪色(琴嘯之聲、林月之色)、有靜有動(獨坐彈嘯)、有實有虛(前兩句實寫其景,后兩句虛寫其情),對峙同一,相映成趣。讀這首詩,就恍如是觀賞一幅破體而富于變化的人物景致畫,這詩情畫意,實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詩精美高雅的意境,轉(zhuǎn)達(dá)出詩人安靜、恬淡的心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672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