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從軍行》全詩翻譯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經典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譯文] 寧可做一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勝過做一個書生。
[出自] 楊炯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注釋: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稄能娦小罚簶犯f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寫軍旅生活!杜f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公元681),西北突厥部族入侵固原、慶陽一帶,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征。詩中就記錄了這次征戰(zhàn)的情況。
蜂火: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從邊境到內地,沿途高筑烽火臺,有敵情就在臺上點火示警,根據敵情之緩急,逐級增加烽火的炬數。照西京:是說報警的烽火已經照達西京(長安),表明敵情嚴重。
平:難以平靜。
 牙璋: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別掌握在朝廷與和主將手中,調兵時以此為憑。
 鳳闕:漢武帝所建的建章宮上有銅鳳,故稱鳳闕。后來常用作帝王宮闕的泛稱。
鐵騎(jì):精銳的騎兵,指唐軍。繞:圍。
 龍城:漢時匈奴大會祭天之處,故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塔米爾河畔。這里泛指敵方要塞匈奴的名城,借指敵方要地。
 凋:此處意為“使脫色”。旗畫:軍旗上的彩畫。
 百夫長:指下級軍官。

譯文:
報警的烽火傳到了長安,  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  將軍的騎士就直搗龍城。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  風狂刮的聲音裹著鼓聲。
  我羨慕百夫長沖鋒陷陣,  誰還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賞析:
“初唐四杰”的從軍、出塞之作,表現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令人感動,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楊炯的從軍行,是代表作之一。

  《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此詩當作于此時。發(fā)端警竦。“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張手法外患嚴重、情勢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嚴重而“心中自不平”,其“從軍”愿望與衛(wèi)國決心,已和盤托出。第二聯寫從軍。“牙璋”才“辭鳳闕”,“鐵騎”已“繞龍城”,詞采壯麗,對偶精整,而一氣直貫,將反侵略的軍事行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第二聯以戰(zhàn)地風雪烘托戰(zhàn)斗之激烈,反跌尾聯:盡管風雪苦寒,戰(zhàn)斗激烈,仍然“寧為百夫長”,為保衛(wèi)祖國效力。首尾呼應,完美地表現了“從軍”的主題。

《從軍行》借用漢樂府舊題,寫一個書生從報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從軍、奔赴沙場奮戰(zhàn)的全過程。語短意長,雄健激揚。

首聯表現了一個書生在邊火燃燒時的愛國熱忱。從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豪情壯志。

頷聯寫主帥率軍辭別京城,奔赴前線作戰(zhàn),以排山倒海之勢包圍敵國城堡的過程。一個“辭”字,顯出奉旨率師遠征者的嚴肅莊重;一個“繞”字,顯見鐵騎威力無窮,把敵兵團團包圍。龍城為匈奴名城,此處指敵軍要塞。頸聯緊緊接頷聯,詩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風”兩者,刻劃兩軍對峙時的緊張場面。上句視覺:大雪紛飛中戰(zhàn)旗到處翻舞;下句聽覺:風聲狂吼中夾雜著進軍的戰(zhàn)鼓聲。聲與色配合暗示鏖戰(zhàn)方酣,使讀者仿佛置身于古戰(zhàn)場上,與將士們同享戰(zhàn)爭的苦與樂。

尾聯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作結,表達了初唐廣大知識分子為國建功立業(yè)的共同心愿。李澤厚說,“當時從高門到寒士,從上層到市井,在初唐東征西討、大破突厥、戰(zhàn)敗吐番、招安回紇的天可汗(太宗)時代里,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彌漫在社會氛圍中。”楊炯這兩句詩,是當時士人階層的最強音,有著時代的特色。同樣的氣概,楊炯在其他詩里也有所反映,如“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勛”(《出塞》),“匈奴今未滅,畫地聯封侯”(《紫騮馬》),“受祿寧辭死,揚名不顧身”(《和劉長史答十九兄弟》),“劍鋒生赤電,馬足起紅塵”(《劉生》)等。

這首詩布局精當,脈絡分明,跌宕有致。烽火引起詩人內心的波濤;進而從軍告別京城,投奔沙場與敵鏖戰(zhàn);最后以自豪的口吻表達立功塞外的壯志。詩人善于選擇意象,精心營構典型場景。這首詩時間跨度大,而字數甚少,因此需要從嚴選取代表性強、信息量大的事物納入詩章。例如“牙璋”、“鐵騎”、“鼓聲”為古代戰(zhàn)事所必有;“鳳闕”、“龍城”象征敵我雙方;“雪”、“風”為自然現象中最能說明氣候狀況的,也能反襯將士們的堅強決心。同時,意象的跳躍性,又帶來了意境的朦朧性和多義性,產生特殊的詩美。楊炯這首詩無論題材和風格,都突破了六朝以降的綺靡柔媚之風,而上承建安的蒼勁雄健詩風,擴大了創(chuàng)作主體的視野。對仗也已臻完善,不僅頷聯頸聯,連尾聯也整齊對仗。不愧是上乘之作。

賞析二:
“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從軍、出塞之作,表現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令人感動,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楊炯的從軍行,是代表作之一。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并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wěn)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
  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并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tài)勢。
  五六兩句開始寫戰(zhàn)斗,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fā):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后句從人的聽覺出發(fā):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zhàn)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詩的最后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fā)從戎書生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zhàn)斗,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愿馳騁沙場,為保衛(wèi)邊疆而戰(zhàn),也不愿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ju/867295.html

相關閱讀:有關描寫個人胸懷抱負的古詩詞名句
“曲終卻從仙官去,萬戶千門惟月明!崩畎住豆鸬钋铩啡婅b賞
描寫夏天景色的古詩
端午節(jié)的詩句
普天樂?詠世 張鳴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