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戰(zhàn)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賞析
全篇繚繞“望”字開展,前四句借景抒懷,情景聯(lián)合。人以寫長安城里草木叢生,人煙稀疏來烘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驚心動魄,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氣象!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于國家的決裂、國是的艱巨,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寫出了事物睹物傷情,用擬人的手段,表白出亡國之悲,告別之悲。詩人由登高眺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yuǎn)及近,感情由弱到強(qiáng),就在這感情和風(fēng)景的穿插轉(zhuǎn)換中含蓄地轉(zhuǎn)達(dá)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騷亂不安,戰(zhàn)火經(jīng)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難堪能寶貴。詩人從側(cè)面反映戰(zhàn)斗給人民帶來的宏大苦楚跟國民在動亂時代想曉得親人安全與否的急切心境。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示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愁。結(jié)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fā),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融合,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要言不煩,充足體現(xiàn)了詩人“沉郁抑揚”的藝術(shù)作風(fēng)。
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以及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全詩鎮(zhèn)靜蘊藉,真誠天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yīng)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zhèn)涠挥坞x,感情強(qiáng)烈而不淺露,內(nèi)容豐碩而不蕪雜,格律嚴(yán)謹(jǐn)而不古板!贝苏擃H為妥當(dāng)!凹視秩f金”亦為傳播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新聞,便把家小安置在?州的羌村,去投靠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軟禁。《春望》寫于次年三月。 詩人目擊失守后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嘆萬端。
詩的一、二兩聯(lián)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慨;三、四兩聯(lián)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滿離情。全詩冷靜含蓄,誠摯做作。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遍_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固然山河仍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保ā稖毓m(xù)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發(fā)明了氛圍。此聯(lián)對仗工細(xì),圓熟天然,詩意翻跌!皣啤睂Α俺谴骸,兩意相反!皣啤钡念j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比強(qiáng)烈。“國破”之下繼以“江山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dāng)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涼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lián)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成規(guī),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個別說明是,對濁世分離的凄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并應(yīng)用互文伎倆,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yuǎn),又由遠(yuǎn)而近,視線從山河到城,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qiáng),步步推動。在景與情的變更中,好像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漸地轉(zhuǎn)入了抬頭尋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局部??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xiāng)信斷”,直到現(xiàn)在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持續(xù)一直。如許渴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賽過“萬金”。 凹視秩f金”,寫出了消息隔斷久盼消息不至?xí)r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主意,很自然地使人共識,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兀倚挪煌,惦念遠(yuǎn)方的慘戚之象,眼望眼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賴之際,搔首遲疑,頓覺稀少短發(fā),多少不勝簪。“白發(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水平。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氣朽邁,則更增一層悲痛。
這首詩反應(yīng)了詩人酷愛國度、眷念家人的美妙感情,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情感強(qiáng)烈而不淺露,內(nèi)容豐盛而不雜亂,格律謹(jǐn)嚴(yán)而不呆板,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宇渾灝,因此一千二百余年來始終喜聞樂見,歷久不衰。
春望一詩中的對偶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fā)!薄鞍最^”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田地,其蒼老之態(tài)能夠想見。他蒼老得這么快,完整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杜甫陷賊中八個月,大概寫了二十來首詩,論深厚蘊藉,當(dāng)以此詩為最,句句都有話中有話,很值得咀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7629.html
相關(guān)閱讀: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_全詩賞析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_全詩賞析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_全詩賞析
戰(zhàn)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_全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