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師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后,大臣們對再次北出征伐頗有異議。諸葛亮立論于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事實,向后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愿,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正因為本表涉及軍事態(tài)勢的分析,事關蜀漢的安危,其忠貞壯烈之氣,似又超過前表。表中“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當時形勢下所表露的堅貞誓言,令人讀來肅然起敬。
原文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①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 )
②故托臣以討賊也( )
③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 )
2.對“惟坐而待之,孰與伐之”的“孰”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通“熟”,形容詞 B同“誰”,疑問代詞
C.同“怎么”,疑問代詞D.同“為什么”,疑問代詞
3.文中提出了蜀軍北伐的有利條件,請找出有關句子。(用原文語句回答)
4.這段文字在內容上寫到了哪兩層意思?請概括回答。
參考答案
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 吃
2.C
3.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
4、表達了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積極主張。
【參考譯文】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并存,帝王之業(yè)不能茍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yè)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wěn),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北伐,應該先南征。所以五月里竟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業(yè)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zhí)行先帝的遺愿,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目前敵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fā)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歷艱險,身受創(chuàng)傷,遭遇危難然后才得安定。現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zhàn)略來取勝,安安穩(wěn)穩(wěn)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圣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出戰(zhàn),明年不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于并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能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好象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然后才得僭稱國號于一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臣下進駐漢中,已一周年了,期間就喪失了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余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么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
現在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zhàn)爭不可能停息;戰(zhàn)爭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最難于判斷的,是戰(zhàn)事。當初先帝兵敗于楚地,這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平定了。但是,后來先帝東面與孫吳連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看來復興漢室的大業(yè)快要成功了。但是,后來孫吳又違背盟約,關羽戰(zhàn)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于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見的。(江建中)
【解析】
《后出師表》是《前出師表》的姊妹篇,寫于建興六年(228年)。此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后,大臣們對再次出征北伐頗有異議。表中分析當時敵我形勢,指出討賊的積極性與必要性,針對當時朝廷內部反對北伐的意見,用六個“未解”駁倒眾議,獨抒己見。立論于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事實,向后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愿,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正因為本表涉及軍事態(tài)勢的分析,事關蜀漢的安危,其忠貞壯烈之氣,似又超過前表。表中“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當時形勢下所表露的堅貞誓言,《后出師表》的全部價值也就在此。表文情真辭切,激勵人心。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加緊從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全面進行北伐準備。在外交上,派使者聯吳;韜光養(yǎng)晦,對魏國勸降書不作答復,以低姿態(tài)麻痹敵國。政治上,高度集中軍政大權,”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勵精圖治,籠絡土著地主,緩和主客矛盾,革除劉璋法令不行的弊政,以身作則,虛心納諫,調動全國力量投入戰(zhàn)爭。經濟上,堅決與民休息,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多產糧食,增加儲備,保護水利工程,發(fā)展煮鹽、織錦等手工業(yè),擴大財政來源。軍事上,伺機平定南中叛亂,治戎講武,訓練部隊。
諸葛亮南征后,北伐魏國提上日程。北伐魏國是劉備集團一貫的方針。劉備以奪取天下為最終目的。諸葛亮鑒于魏國經濟必將逐漸恢復,時間拖長對蜀國不利,而及早北伐可發(fā)揮自己治國治軍優(yōu)勢,何況身死之后,蜀國無人能夠蹈涉中原,抗衡大國,因此認為唯有及身而用,才有希望蠶食并最終打敗魏國,也可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為此決心展開北伐,并且”用兵不戢,屢耀其武“,堅持到底。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上《前出師表》率軍北伐魏國,蜀軍在占有隴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結束了第一次北伐。冬十一月,諸葛亮獲悉魏軍曹休攻吳兵敗、張頜東下,關中虛弱,于是上《后出師表》決心再次北伐,急率軍數萬,走古道,出散關,圍攻陳倉。
賞析:
本文選自三國時期吳人張儼的《默記》,作于蜀漢建興六載(228),比《前出師表》晚了一年。此時正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預期成果之時,為消除各方阻礙,在第二次北伐臨行之際,諸葛亮向后主劉禪獻上了這篇《后出師表》。因此較之前表而言,后表的重點放在了表達軍事方略以及對此次北伐持有反對意見人的駁難上。
《后出師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后,大臣們對再次北出征伐頗有異議。諸葛亮立論于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事實,向后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愿,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正因為本表涉及軍事態(tài)勢的分析,事關蜀漢的安危,其忠貞壯烈之氣,似又超過前表。表中“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當時形勢下所表露的堅貞誓言,令人讀來肅然起敬。
因為重點是駁斥反對北伐的人,所以本文以議論見長。既是議論,就免不了論點、論據和論證三部分,而本文就是圍繞著這三要素進行的。
文章的中心論點集中在第二次北伐該不該進行,該如何進行上。為此,作者通過三方面的陳述來論證這個中心論點。首先,“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此乃先皇“臨崩寄臣以大事”,這一論據是文章的前提,抬出先帝的遺命來證明此次北伐的必要,極具權威性。況且在當時那個才弱敵強的情況下,“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將論據與當時蜀漢所面臨的形勢緊密結合起來,避免了空洞的說教,更見政治家之本色。為安定國內人心,使之支持北伐,諸葛亮一再重申自己為之復出的努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說明國家已做好充分準備,有足夠力量“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時,曹魏政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腹背受敵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就為北伐勝利再添勝算。
以上是諸葛亮就第二次北伐該不該進行的論斷,為了取得朝臣支持,他必須就此次北伐的可行性作出回應。針對朝中可能出現的疑慮,文中舉了六個未解來辯駁。首先列舉了漢高帝劉邦,他雖能“嘯命豪杰,奮發(fā)材雄”(司馬貞·《史記索隱》),在打天下過程中仍不免“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然后是漢末割據一方的劉繇和王郎,只知“論安言計,動引圣人”,不敢奮起反抗,結果被吞并。這一正一反揭示了戰(zhàn)則生,不戰(zhàn)則死的道理。由遠及近,曹操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也同樣經歷了無數次的磨難才獲得了片刻安定局面。以曹操的才華尚且如此,自己怎能“不危而定”,又“何能必勝”。
再從兩國實力上作比較:軍事上打天下的老臣逐漸凋零,經濟上遷延不決必將導致“民窮兵疲”,攻守之間“勞費正等”的局面!秾O子兵法》中強調用兵“宜速不宜久”,這是亟須北伐的重要根據。清余誠讀至此,曾喟然有感:“頓挫抑揚,反復辯論,似是平列,而文義實由淺入深,一氣貫注”,這就是說文中的六個“不解”是按嚴謹的邏輯順序來的,是一個逐層深入的系列。
行文至最后,又起波瀾。“夫難平者,事也”,意思是事情的結果很難判斷,平同“評”,這里是作者的反思。建安十三年,劉備為曹操所潰于當陽,奔走夏口。當時曹操額手相慶,認為天下一統指日可待。但后來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與曹軍決戰(zhàn),大獲全勝。進而西取巴蜀,舉兵北上,消滅夏侯淵,奪取漢中,使興復漢室變?yōu)榱丝赡埽@些都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然而,就在蜀漢國力蒸蒸日上之時,東吳卻背信棄義,攻取荊州,致使關羽敗死麥城。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同時欲借機一舉吞并東吳,卻在秭歸大敗而歸。世事無常,于此可見一斑。由此作者得出一結論:凡事如此,難可逆見。這段話,是讓蜀國上下有失敗亡國的準備,同時也要有統一全國的信心。在成敗利鈍還難以預知之時,作者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己”。
這份表章作于漢室三分之際,表現了作者興邦建業(yè),忠貞不二的品格。本文善于表達,通過舉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毫無呆板說教之嫌。通讀本文,諸葛亮那份為國為君鞠躬盡瘁的精神令后人景仰,一句“死而后己”將那顆赤誠之心表現得淋漓盡致。由于本文是第一次北伐失敗后所作,為提升士氣,穩(wěn)定朝局,作者在議論上氣勢宏偉,感情上慷慨豪邁。六個“臣之未解”將文章之氣逐層提拔以至巔峰。與此同時,說理上義正詞嚴,間接地將茍安之心駁斥地體無完膚。氣生于理,理又借助氣則更見立論之高遠,雖無驚人之筆,但仍很具說服力和震撼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80600.html
相關閱讀: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風動葉聲山犬吠,幾家松火隔秋云”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
“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將愁歸去。”的意思及全詞翻
感激長輩的句子_經典語句
重陽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