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可憐玄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_全詩賞析

編輯: 淡泊明志 關鍵詞: 描寫月亮的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出自唐代詩人的《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賞析
《暮江吟》是“雜律”中的一首。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于攝取了兩幅優(yōu)美的天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壯麗氣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離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當地參加比方的寫法,使風景倍顯活潑。由于這首詩浸透了詩人被迫闊別朝廷后輕松愉悅的解放情感跟個性顏色,因此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效的藝術載體。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耙坏罋堦栦佀小,殘陽照耀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瀕臨地平線,簡直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奇特的柔和,給人以親熱、安適的感到!鞍虢虢t”,氣象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渺小的漣漪。受光多的局部,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捉住江面上出現出的兩種色彩,卻表示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更的景象。詩人陶醉了,把他本人的喜悅之情寄寓在風物描寫之中了。
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降落的時候,面前浮現出一片更為美妙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耀的光澤。詩人再仰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猶如在碧藍的天幕上,吊掛了一張精致的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景象,緊縮在一句詩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像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當時恰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謳歌它的可惡,直接抒懷,把情感推向熱潮,給詩歌造成了波濤。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述,發(fā)明出協調、安靜的意境,用這樣新鮮奇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示了一幅絕妙的畫卷。由刻畫暮江,到夸獎月露,這旁邊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連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銜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象征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愛好、酷愛之情。明代《升庵詩話》評:“詩有豐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胺Q工微入畫。”《唐宋詩醇》評:“寫景秀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清代《唐人萬首絕句選》評:“麗絕韻絕,令人向往!
另外,值得讀者留神的是這首詩中的時間問題。
其一,《暮江吟》并非始終寫“暮色江景”。假如只從《暮江吟》的標題看,此詩仿佛應始終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詩中“可憐玄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則顯明地是在寫“夜晚”。按《辭海》里的說明:“露是空氣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名義散發(fā)燒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溫度低于氣溫(但仍高于0℃),而凝固在其上的水珠。常見于陰沉無風的夜間或凌晨!庇纱丝梢姡嗽姌祟}與內容有不相吻合的處所,并非始終寫暮色江景。懂得此詩時必定要掌握住這個特色,不能機械地只從題目去理解內容。有人以為,此詩的標題與內容中的時光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忽視或失筆。實在,這種情形在中是很常見的,如的《日暮》就從傍晚時候始終寫到“草露滴秋根”;的《暮過山村》也從日落寫到明月高懸。所以,不能完整用天然迷信的研究方式去研討文學作品。
其二,《暮江吟》主要是寫“暮色江景”!赌航鳌啡姽菜木洹G皟删鋵懴﹃栃闭赵诮嫔系木吧,這是最實在可托的暮色江景。后兩句寫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場景。詩中“九月初三”與“月似弓”高低緊扣,寫的是黃昏時的自然景色。這里的“九月初三”,點明時間,“月似弓”則是詩人看到的景象。當然,這種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干看到,因而這兩句主要仍是寫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書上說的那樣是寫“漂亮的夜景”。
說后兩句仍主要寫暮色江景,有其科學上的根據。依據天文學常識,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陽以東約45°,外形像個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呈現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見時間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時。從詩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時,月亮的地平高度不會很低。太低了,因為樹木、建造、霧氣等影響就不會看到。據此,讀者能夠揣測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時,當在九月初三黃昏,即日落后不久。從民用時間看,仍屬于薄暮,即“暮”的范圍。
其三,《暮江吟》寫了三個不同的“時間”。通過以上剖析,《暮江吟》前兩句寫的時間是日落前(一小段時間)或日落時;后兩句重要寫日落伍(一小段時間),即黃昏;由后兩句還引伸出夜里一段時間。這完全合乎作者的欣賞次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殘陽鋪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間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數材料都認為,“月似弓”與“露似真珠”是作者于夜間統(tǒng)一時刻看到的,前寫天上,后寫地下。其實這是由于缺乏地理、景象常識,疏忽了兩種做作景象之間的“時間差”問題。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時,只能是在日落后未幾。此時,因為太陽剛落山不久,地面消散的熱量還未幾,涼露尚未構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時,似弓之月卻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線以下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88836.html

相關閱讀:月出 佚名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韓愈
滿江紅?寫懷 岳飛
蘭陵王?柳 周邦彥
惋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_全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