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游詩人
[意大利]白爾謝
吟游詩人孤寂地
走過幽暗的樹林,
殘酷的運氣之神
壓得他喘不過氣。
他那俊美的面龐
已被悲痛殘害得變形,
歌手唱出的聲音
已不再同從前一樣。
內(nèi)心深處在暗暗焚燒,
他把欲望、憂慮和豪情,
借助愛情的歌聲
掉以輕心地向眾人哀告。
在那寂靜的新居里
主人聽到他的歌聲;
歌手啊,真大意,
他竟泄漏了自己。
新娘的那顆芳心
為青春而震顫不已,
她從前的時日,
從未理解這么多戀情。
她請求那嫉妒的人,
別為此發(fā)雷霆之怒,
她愛護自己的聲譽
努力討丈夫歡心。
無邪的姑娘笑了。主人
愛撫她,百般溫存;
可那年輕的詩人
卻被流放,無處居住。
從那雙嬌媚親熱的眼珠中
他再也見不到閃光;
他們冤屈他,把他遺忘,
他再也無法寬容。
他默默經(jīng)過那些昔日
常使他快活的庭院,
他撥動了琴弦,
把勇敢的頌歌奏起。
他走到下面,經(jīng)由大門,
默默站著,再向他們瞧瞧;
他的心炸裂了,
好像死神行將降臨。
來到了幽暗的叢林,
詩人就在那里浪蕩,
除了天上的月亮,
他不愿見到任何光亮。
他的臉頰原來多美麗,
當初已不花朵的蹤跡。
歌手的聲音,
已不再同從前一樣。
(錢鴻嘉譯)
【賞析】
白爾謝寫于1816年的《格利佐斯托莫致兒子半莊半諧的信》,是意大利浪漫主義的宣言。作者假托某個名叫格利佐斯托莫的文學翻譯家給兒子寫信先容德國詩歌的成績,借以闡發(fā)浪漫主義詩歌的創(chuàng)作理論。他指出古典主義詩歌盲目跟從古人,科學威望,不外是“模擬的模仿”,是“逝世人的詩歌”;浪漫主義詩歌的傳統(tǒng)能夠追溯到古希臘、羅馬,它“直接訴諸天然”,“訴諸人和人的心靈”,反應詩人和同時期人逐日每時所感觸到的使他們沖動的事物,因此是“活人的詩歌”。他以為表示時代精力和社會生涯是浪漫主義詩歌的主要特點。他還提出浪漫主義詩歌是“最激昂心靈的事件的鏡子”的看法。他的詩歌實踐跟創(chuàng)作推進了意大利浪漫主義文學的發(fā)展。
1821年后,詩人流亡國外。在倫敦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一些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浪漫敘事曲,《吟游詩人》就是其中的一篇。
吟游詩人在古希臘早期的好漢時代(大略在公元前10世紀)就有了,荷馬史詩就是依據(jù)吟游詩人所傳頌的故事改編。吟游詩人往往不識字,靠口頭傳唱著神話,在王公貴族的宴會中上演,社會位置廣泛不高,《吟游詩人》中的抒懷男主人公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詩人抒寫了一個中古時代的吟游詩人和相愛的姑娘之間可憐的愛情,全詩情真意切,凄婉動聽。
這首敘事曲共有12個詩節(jié)。第一至第三詩節(jié)描寫吟游詩人的形象,第四至第六詩節(jié)描寫曾與他相愛的姑娘的形象。詩歌一開篇,呈現(xiàn)在面前的就是一個因失去愛情而哀傷的吟游詩人形象,他孤寂地在人間間行走,失戀的疼痛轉(zhuǎn)變了他“俊美的面龐”、動人的聲音,命運的部署“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已經(jīng)不再顧慮大眾輿論和封建的倫理道德,忘情地在愛人四周,以歌聲傾訴自己的“愿望、憂傷和激情”。而此時他往日的戀人卻已經(jīng)屈從于命運的支配嫁給了權貴,甚至曲意迎合,在丈夫面前劃清自己與昔日戀人——吟游詩人之間的界線。因此第七個詩節(jié)做了一個小結(jié),姑娘對愛情的背離和吟游詩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在這里構(gòu)成赫然對照。第八詩節(jié)至詩歌的末尾,描寫失去愛情的吟游詩人無比失望的心境,他的心里一片黑暗,只有能引起他對美妙昔日的回想的月亮,給予他稍許撫慰。而回憶之后,更深的哀傷席卷而來。他的歌聲也就更為凄婉哀怨。
《吟游詩人》是一首以古喻今的詩歌。與中國古代屈原《離騷》中的“求女”情結(jié)類似,詩人名義上是失戀的吟游詩人,傷心腸抒寫著失去的愛情,實在這個失戀的吟游詩人隱喻的是被迫分開祖國的詩人自己。白爾謝是一個有著政治幻想的詩人。早在1818年,他就投身于對抗奧天時侵略者的機密運動。1821年,他又加入了燒炭黨人的武裝起義,后來被迫亡命國外。因而詩中吟游詩人對可愛的姑娘深厚的愛情正隱喻著詩人對祖國意大利的深沉情感。他流亡國外,像被棄的吟游詩人無奈向心愛的人貢獻愛情一樣,他無法向祖國奉獻本人的愛國熱忱,無法繼承投身反抗異族侵犯的奮斗,無法持續(xù)投身于民族振興活動。詩中所描述的吟游詩人的苦楚和發(fā)愁恰是白爾謝對祖國的懷念之波折的表現(xiàn)。
此詩糅合了古典抒情詩和民間詩歌的特色,盡力將書面語摻和進詩歌語言之中,它也是對古典主義詩歌單純尋求形狀美而流于雕刻夸飾的文風作的一次反撥,誠摯的感情在自在的韻律里得到了很好的抒發(fā)。此詩還沖破了個別謠曲專重敘事的模式,生動而細膩地描繪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坎世界,將一位傷心欲絕的失戀者形象活潑地浮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
《吟游詩人》是意大利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在意大利詩歌史上享有必定的地位。(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9060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