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吳?傳原文
吳?,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人。父葬水洛城,因徙焉。少沉毅有志節(jié),知兵善騎射,讀書能通大義。未冠,以良家子隸涇原軍。政和中,夏人犯邊,以功補進義副尉,稍擢隊將。從討方臘,破之;及擊河北群盜,累功權涇原第十將。靖康初,夏人攻懷德軍,?以百余騎追擊,斬首百四十級,擢第二副將。
建炎二年春,金人渡河,出大慶關,略秦雍,謀趨涇原。都統(tǒng)制曲端守麻務鎮(zhèn),命?為前鋒,進據(jù)青溪嶺,逆擊大破之,追奔三十里,金人始有憚意。權涇原路兵馬都監(jiān)兼知懷德軍。金人攻延安府,經(jīng)略使王庶召曲端進兵,端駐?州不赴,且曰:"不如蕩其巢穴,攻其必救。"端遂攻蒲城,命?攻華州,拔之。
三年冬,劇賊史斌寇漢中,不克,引兵欲取長安,曲端命?擊斬之,遷忠州刺史。宣撫處置使張浚巡關陜,參議軍事劉子羽誦?兄弟才勇,浚與?語,大悅,即授統(tǒng)制,弟?掌帳前親兵。
四年春,升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金帥婁宿與撒離喝長驅(qū)入關,端遣?拒于彭原店,而擁兵?州為援。金兵來攻,?擊敗之,撒離喝懼而泣,金軍中目為"啼哭郎君"。金人整軍復戰(zhàn),?軍敗績。端退屯涇原,劾?違節(jié)度,降武顯大夫,罷總管,復知懷德軍。張浚惜?才,尋以為秦鳳副總管兼知鳳翔府。時兵火之余,?勞來安集,民賴以生。轉(zhuǎn)忠州防御使。
九月,浚合五路兵,欲與金人決戰(zhàn),?言宜各守要害,須其弊而乘之。及次富平,都統(tǒng)制又會諸將議戰(zhàn),?曰:"兵以利動,今地勢不利,未見其可。宜擇高阜據(jù)之,使不可勝。"諸將皆曰:"我眾彼寡,又前阻葦澤,敵有騎不得施,何用他徙?"已而敵驟至,輿柴囊土,藉淖平行,進薄?營。軍遂大潰,五路皆陷,巴蜀大震。
?收散卒保散關東和尚原,積粟繕兵,列柵為死守計;蛑^?宜退守漢中,扼蜀口以安人心。?曰:"我保此,敵決不敢越我而進,堅壁臨之,彼懼吾躡其后,是所以保蜀也。"?在原上,鳳翔民感其遺惠,相與夜輸芻粟助之。?償以銀帛,民益喜,輸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殺之,且令保伍連坐;民冒禁如故,數(shù)年然后止。
紹興元年,金將沒立自鳳翔,別將烏魯折合自階、成出散關,約日會和尚原。烏魯折合先期至,陣北山索戰(zhàn),?命諸將堅陣待之,更戰(zhàn)迭休。山谷路狹多石,馬不能行,金人舍馬步戰(zhàn),大敗,移砦黃牛,會大風雨雹,遂遁去。沒立方攻箭?關,?復遣將擊退之,兩軍終不得合。
始,金人之入也,?與?以散卒數(shù)千駐原上,朝問隔絕,人無固志。有謀劫?兄弟北去者,?知之,召諸將歃血盟,勉以忠義。將士皆感泣,愿為用。張浚錄其功,承制拜明州觀察使。居母喪,起復,兼陜西諸路都統(tǒng)制。
金人自起海角,狃常勝,及與?戰(zhàn)輒北,憤甚,謀必取?。婁宿死,兀術會諸道兵十余萬,造浮梁跨渭,自寶雞結(jié)連珠營,壘石為城,夾澗與官軍拒。十月,攻和尚原。?命諸將選勁弓強弩,分番迭射,號"駐隊矢",連發(fā)不絕,繁如雨注。敵稍卻,則以奇兵旁擊,絕其糧道。度其困且走,設伏于神坌以待。金兵至,伏發(fā),眾大亂?v兵夜擊,大敗之。兀術中流矢,僅以身免。張浚承制以?為鎮(zhèn)西軍節(jié)度使,?為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兀術既敗,遂自河東歸燕山;復以撒離喝為陜西經(jīng)略使,屯鳳翔,與?相持。
二年,命?兼宣撫處置使司都統(tǒng)制,節(jié)制興、文、龍三州。金久窺蜀,以?駐兵和尚原扼其沖,不得逞,將出奇取之。時?在河池,金人用叛將李彥琪駐秦州,睨仙人關以綴?;復令游騎出熙河以綴關師古,撒離喝自商于直搗上津。三年正月,取金州。二月,長驅(qū)趨洋、漢,興元守臣劉子羽急命田晟守饒風關,以驛書招?入援。
?自河池日夜馳三百里,以黃柑遺敵曰:"大軍遠來,聊用止渴。"撒離喝大驚,以杖擊地曰:"爾來何速耶!"遂大戰(zhàn)饒風嶺。金人被重鎧,登山仰攻。一人先登則二人擁后;先者既死,后者代攻。?軍弓弩亂發(fā),大石摧壓,如是者六晝夜,死者山積而敵不退。募敢死士,人千銀,得士五千,將夾攻。會?小校有得罪奔金者,導以祖溪間路,出關背,乘高以闞饒風。諸軍不支,遂潰,?退保西縣。敵入興元,劉子羽退保三泉,筑潭毒山以自固,?走三泉會之。
未幾,金人北歸,?急遣兵邀于武休關,掩擊其后軍,墮澗死者以千計,盡棄輜重去。金人始謀,本謂?在西邊,故道險東來,不虞?馳至。雖入三郡,而失不償?shù)。進?檢校少保,充利州路、階成鳳州制置使。
四年二月,敵復大入,攻仙人關。先是,?在和尚原,餉饋不繼;?又謂其地去蜀遠,命?棄之,經(jīng)營仙人關右殺金平,創(chuàng)筑一壘,移原兵守之。至是,兀術、撒離喝及劉夔率十萬騎入侵,自鐵山鑿崖開道,循嶺東下。?以萬人當其沖。?率輕兵由七方關倍道而至,與金兵轉(zhuǎn)戰(zhàn)七晝夜,始得與?合。
敵首攻?營,?擊走之。又以云梯攻壘壁,楊政以撞竿碎其梯,以長矛刺之。?拔刀畫地,謂諸將曰:"死則死此,退者斬!"金分軍為二,兀術陣于東,韓常陣于西。?率銳卒介其間,左縈右繞,隨機而發(fā)。戰(zhàn)久,?軍少憊,急屯第二隘。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鎧,鐵鉤相連,魚貫而上。?以駐隊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層積,敵踐而登。撒離喝駐馬四視曰:"吾得之矣。"翌日,命攻西北樓,姚仲登樓酣戰(zhàn),樓傾,以帛為繩,挽之復正。金人用火攻樓,以酒缶撲滅之。?急遣統(tǒng)領田晟以長刀大斧左右擊,明炬四山,震鼓動地。明日,大出兵。統(tǒng)領王喜、王武率銳士,分紫、白旗入金營,金陣亂。奮擊,射韓常,中左目,金人始宵遁。?遣統(tǒng)制官張彥劫橫山砦,王俊伏河池扼歸路,又敗之。以郭震戰(zhàn)不力,斬之。是役也,金自元帥以下,皆攜孥來。劉夔乃豫之腹心。本謂蜀可圖,既不得逞,度?終不可犯,則還據(jù)鳳翔,授甲士田,為久留計,自是不妄動。
捷聞,授?川、陜宣撫副使。四月,復鳳、秦、隴三州。七月,錄仙人關功,拜檢校少師、奉寧保定軍節(jié)度使,?自防御使升定國軍承宣使,楊政以下遷秩有差。六年,兼營田大使,易保平、靜難節(jié)。七年,遣裨將馬希仲攻熙州,敗績,又失鞏州,?斬之。
?與敵對壘且十年,?噙h餉勞民,屢汰冗員,節(jié)浮費,益治屯田,歲收至十萬斛。又調(diào)戍兵,命梁、洋守將治褒城廢堰,民知灌溉可恃,愿歸業(yè)者數(shù)萬家。九年,金人請和。帝以?功高,授特進、開府儀同三司,遷四川宣撫使,陜西階、成等州皆聽節(jié)制。遣內(nèi)侍奉親札以賜,至,則?病已甚,扶掖聽命。帝聞而憂之,命守臣就蜀求善醫(yī),且飭國工馳視,未至,?卒于仙人關,年四十七。贈少師,賜錢三十萬。
?善讀史,凡往事可師者,錄置座右,積久,墻牖皆格言也。用兵本孫、吳,務遠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勝。御下嚴而有恩,虛心詢受,雖身為大將,卒伍至下者得以情達,故士樂為之死。選用將佐,視勞能為高下先后,不以親故、權貴撓之。
?死,胡世將問?所以制勝者,?曰:"?從先兄有事西夏,每戰(zhàn),不過一進卻之頃,勝負輒分。至金人,則更進迭退,忍耐堅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戰(zhàn)非累日不決,勝不遽追,敗不至亂。蓋自昔用兵所未嘗見,與之角逐滋久,乃得其情。蓋金人弓矢,不若中國之勁利;中國士卒,不及金人之堅耐。吾常以長技洞重甲于數(shù)百步外,則其沖突固不能相及。于是選據(jù)形便,出銳卒更迭撓之,與之為無窮,使不得休暇,以沮其堅忍之勢。至決機于兩陣之間,則?有不能言者。"
晚節(jié)頗多嗜欲,使人漁色于成都,喜餌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方富平之敗,秦鳳皆陷,金人一意睨蜀,東南之勢亦棘,微?身當其沖,無蜀久矣。故西人至今思之。謚武安,作廟于仙人關,號思烈。淳熙中,追封涪王。子五人:拱、扶、?、擴、?。拱亦握兵云。
宋史?吳?傳翻譯
吳?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人。由于父親死后葬在水洛城,因此遷徙到該地。年少時即深沉果敢有節(jié)操志向,知曉軍事善長騎馬射箭,讀書能精通大義。不滿二十歲時,以良家子的身份投軍隸屬涇原軍。政和年間,西夏軍隊侵犯邊境,吳?因功補為進義副尉,不久擢升為隊將。隨從討伐方臘,攻破方臘部隊;等到攻打河北盜賊時,因多次立功任涇原第十將。靖康初年,西夏軍隊進攻懷德軍,吳?率一百多名騎兵追擊,斬殺夏軍一百四十人,擢升為第二副將。
建炎二年(28)春天,金軍渡過黃河,出大慶關,寇略秦雍,企圖直撲涇原。都統(tǒng)制曲端守衛(wèi)麻務鎮(zhèn),命令吳?為前鋒,進據(jù)青溪嶺,迎擊并大敗金軍,追擊逃奔的敵人三十里,金軍開始感到害怕。被任命為涇原路兵馬都監(jiān)兼知懷德軍。金軍攻打延安府,經(jīng)略使王庶命令曲端進兵,曲端駐于?州沒有前去,并且說:“不如掃蕩金軍巢穴,攻敵必救之處!鼻擞谑枪ゴ蚱殉,命令吳?攻打華州,攻占華州。
建炎三年(29)冬天,一股勢力龐大的盜賊史斌進犯漢中,沒有攻克,打算率部攻取長安,曲端命令吳?攻打斬殺史斌,升為忠州刺史。宣撫處置使張浚巡視關陜,參議軍事劉子羽稱贊吳?兄弟才能勇氣,張浚同吳?交談,大喜,當即任命吳?為統(tǒng)制,他的弟弟吳王?掌管帳前親兵。
建炎四年(30)春天,吳?升任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金將婁宿和撒離喝率部長驅(qū)入關,曲端派遣吳?在彭原抵御,而自率兵至?州作為援兵。金軍前來進攻,吳?將敵人擊敗,撒離喝由于害怕而哭泣不止,金軍之中把他看成“啼哭郎君”。金朝重整軍馬再戰(zhàn),吳?軍失敗。曲端退兵屯駐涇原,彈劾吳?不聽指揮,被降為武顯大夫,罷免總管職務,又任知懷德軍。張浚愛惜吳?才能,不久讓他擔任秦鳳路副總管和兼知鳳翔府。當時正是戰(zhàn)亂之后,吳?慰問前來歸附的兵士和安撫聚集的民眾,民眾依賴他得到安寧,轉(zhuǎn)任忠州防御使。
九月,張浚會合五路大軍,準備同金軍決戰(zhàn),吳?建議應該把守各個要害地區(qū),等到敵軍困敝時乘機出擊。軍隊到達富平時,都統(tǒng)制又會合眾將商議決戰(zhàn),吳?說“:軍隊因為有利才行動,現(xiàn)在地勢對我不利,沒有看到可以決戰(zhàn)的理由。應該選擇高山占據(jù),使敵人難以戰(zhàn)勝!北妼⒍颊f:“我眾敵寡,前面又有沼澤蘆葦阻礙,敵人騎兵難以施展,何必轉(zhuǎn)移到其他地方?”不久敵軍突然趕到,用車載柴皮囊包土,填平沼澤順利通過,進攻吳?營壘。宋軍于是大潰而散,五路都淪陷敵手,巴蜀地區(qū)極為震恐。
吳?收集散兵保衛(wèi)大散關東面的和尚原,積聚糧餉修繕兵器,排列柵欄做死守的打算。有人對吳?說應退軍屯駐漢中,控扼蜀口以安定人心。吳?說:“我保住此地,敵人決不敢越過我前進,堅壁清野等待敵人,敵人害怕我從它后面進攻,這才是保衛(wèi)巴蜀的最好辦法。”吳?在和尚原上,鳳翔民眾感激他過去的恩惠,在夜晚運送糧草幫助他。吳?賞給他們銀帛,百姓更加高興,偷偷為他運輸糧草的人更多。金軍惱怒,在渭河設伏兵邀擊斬殺,并下令實行保伍連坐之法;民眾違背禁令依然像過去那樣運送糧草,數(shù)年之后才停止。
紹興元年(3),金將沒立從鳳翔,別將烏魯折合從階、成州出大散關,約期會攻和尚原。烏魯折合提前趕到,在北山列陣求戰(zhàn),吳?命令眾將堅固陣勢等待,輪番作戰(zhàn)輪番休息。山谷道路狹窄石塊眾多,馬匹不能行走,金兵舍棄戰(zhàn)馬在地上交戰(zhàn),遭到大敗,移營于黃牛,恰逢刮起大風天降冰雹,于是逃走。沒立剛進攻箭?關,吳?又派遣將領將其擊退,因此兩路金軍終于沒能會合。
開始,金軍進入之時,吳?和吳王?率領散兵數(shù)千人駐扎在和尚原上,同朝廷的聯(lián)系斷絕,士兵沒有固守的斗志。有人暗中謀劃劫掠吳?兄弟投降金朝,吳?預先知道,召集眾將歃血盟誓,用忠義勉勵眾將。全軍將士都感動淚下,愿意聽令使用。張浚記錄他的功績,按朝廷命令拜吳?為明州觀察使。因母親去世辭職服喪,喪期滿后重任原職。兼任陜西諸路都統(tǒng)制。
金人自從海邊興起后,屢戰(zhàn)屢勝習以為常,等到同吳?交戰(zhàn)總是失敗,十分憤怒,計謀一定要殺死吳?。婁宿死后,兀?會合各路兵十余萬人,建造浮橋跨越渭河,從寶雞結(jié)為連珠營,用石頭堆壘成城,夾著澗谷同宋軍對峙。十月,進攻和尚原。吳?命令諸將選擇勁弓強弩,輪番射擊,號稱“駐隊矢”,連發(fā)不斷,密如雨下。敵人稍稍后退,吳?就用奇兵從側(cè)翼進襲,斷絕敵人糧道。預測敵人困疲將要退走,在神坌設埋伏等待敵人。金兵一到,埋伏突起,敵眾大亂。吳?指揮軍隊乘夜出擊,大敗金軍。兀?身中流矢,僅以身免。張浚按照朝廷命令任命吳?為鎮(zhèn)西軍節(jié)度使,吳王為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兀失敗之后,于是從河東回到燕山,又命撒離喝任陜西經(jīng)略使,屯駐于鳳翔,同吳?對峙相持。
紹興二年(32),朝廷任命吳?兼任宣撫處置使司都統(tǒng)制,節(jié)制管理興、文、龍三州。金朝長期窺視四川,因為吳王?駐兵在和尚原控制了要沖地帶,不能得逞,準備出奇制勝奪取和尚原。當時吳?在河池,金朝讓宋叛將李彥琪駐于秦州,睨視仙人關以牽制吳?;又令游騎兵前出熙河以牽制關師古,撒離喝自己從商於直搗上津。紹興三年(33)正月,金軍攻取金州。二月,長驅(qū)直入撲向洋、漢,興元守將劉子羽急令田晟率兵守衛(wèi)饒風關,同時用快信招吳?增援。
吳?從河池日夜兼程三百里,把黃柑送給金軍說:“貴軍遠道而來,用它聊以止渴!比鲭x喝大驚失色,以手杖擊地說“:你怎么來得這么迅速呢!”于是雙方在饒風嶺展開激戰(zhàn)。金軍身穿重鎧,登山向上仰攻。一人先登,后面兩人緊跟;前面的人戰(zhàn)死,后面的取代他繼續(xù)進攻。吳?軍弓弩齊發(fā),并用巨石向下滾壓,像這樣六晝夜,金軍士兵戰(zhàn)死的堆積如山但并未后退。吳?召募敢死士,每人給銀一千兩,召到五千名敢死士,準備夾攻敵人。恰逢吳?部下有一位低級軍官犯罪投降金軍,引導金軍通過祖溪小路,潛出饒風關背后,乘高闞視饒風關。吳?各軍難以抵擋,于是潰敗,吳?退保西縣。金軍進入興元,劉子羽退保三泉,修建潭毒山以自衛(wèi),吳?到三泉同劉子羽會合。
不久,金軍北撤,吳?急忙派兵在武休關攔截金軍,掩擊金軍后衛(wèi)部隊,金兵墮落深澗而死的數(shù)以千計,遺棄全部輜重逃走。金朝開始謀劃攻宋時,本以為吳?在西邊,因此通過隘阻地區(qū)從東邊發(fā)起進攻,沒想到吳?奔馳而至。雖然侵入宋三郡,但得不償失。朝廷晉升吳?為檢校少保,充任利州路、階、成、鳳州制置使。
紹興四年(34)二月,金軍再次大舉入侵,進攻仙人關。早先,吳?在和尚原,糧餉供給不上;吳?又說該地距離四川太遠,命令吳?放棄,經(jīng)營仙人關右邊的殺金平,修筑一座堡壘,將和尚原上的兵力移住此地守衛(wèi)。到這時,兀、撒離喝和劉夔率領十萬騎兵入侵,在鐵山懸崖上開鑿通路,沿著山嶺東下。吳?用一萬人守衛(wèi)要沖地帶。吳?率領輕兵從七方關倍道兼程趕到,同金兵連續(xù)交戰(zhàn)七晝夜,才得以同吳?會合。
敵人首先進攻吳?營壘,吳?將金兵擊退。金兵又用云梯進攻堡壘,楊政用撞竿撞碎云梯,用長矛刺殺敵人。吳?拔出大刀畫地,對眾將說:“死就死在這里,后退的斬首!”金軍把部隊分為兩部,兀在東邊列陣,韓常在西邊列陣。吳?率領精銳部隊在敵軍兩部之間,左抵右擋,根據(jù)情況出擊。戰(zhàn)斗進行了很長時間,吳?部隊稍稍疲憊,急忙退居第二道防線。金軍跟著到來,人披重鎧,用鐵鉤相連,魚貫而上。吳?用駐隊矢輪番射擊,矢如雨下,金軍死者層層堆積,依然踏尸而上。撒離喝立馬四處觀察說“:我得到擊破宋軍的方法了!钡诙,命令部隊進攻西北城樓,姚仲登樓激戰(zhàn),樓傾斜,用布匹做繩,將傾斜的城樓攔正。金軍用火攻樓,用水將火撲滅。吳?急令統(tǒng)領田晟率部用長刀大斧左砍右擊,在四周的山點燃火炬,擂擊戰(zhàn)鼓震天動地。次日,派出大部軍隊。統(tǒng)領王喜、王武率領精銳士兵,分執(zhí)紫、白兩色旗沖入金軍營中,金軍陣勢大亂。吳?軍奮起沖擊,射擊韓常,中其左眼,金人開始在晚上撤軍奔逃,吳?派統(tǒng)制官張產(chǎn)攻劫橫山砦,命王俊率部埋伏在河池控制敵人去路,又擊敗金軍。因為郭震沒有極力作戰(zhàn),將他處死。這次戰(zhàn)役,金軍自元帥以下,都攜帶家眷前來。劉夔是劉豫的心腹大將。他們本以為四川可輕易到手,既然沒能得逞,估計吳?始終不可侵犯,于是退據(jù)鳳翔,授予士兵田地,作為久留的打算,自此不敢對吳?輕舉妄動。
捷報傳來,朝廷授予吳?為川、陜宣撫副使。四月,收復鳳、秦、隴三州。七月,朝廷錄用仙人關有功人員,拜吳?為檢校少師、奉寧保定軍節(jié)度使,吳?從防御使升為定國軍承宣使,楊政以下升官不等。紹興六年(36),吳?兼任營田大使,改為保平、靖難節(jié)度使。紹興七年(37),派遣偏將馬希仲進攻熙州,遭到失敗,又喪失了鞏州,吳?將他處死。
吳?同敵人對峙將近十年,常?嘤谶h道轉(zhuǎn)運糧餉勞民傷財,屢次裁汰冗員,節(jié)省不必要的開支,開墾屯田,每年收成至十萬斛。又征調(diào)守衛(wèi)部隊,命令梁州、洋州守將治理褒城廢棄的堤壩,民眾知道灌溉可以依賴,愿意歸業(yè)的達到數(shù)萬家。紹興九年(39),金國請求議和。高宗因為吳?功大,授予他為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升任四川宣撫使,陜西階、成等州都聽從他治理。派遣宦官賜給吳?親筆書信,使者到時,吳?病情已重,被人攙扶起來聽從詔令。高宗聽說后十分憂慮,命令當?shù)厥爻季徒谒拇ㄋ亚罅坚t(yī),并派國醫(yī)奔赴前去看病,還未趕到,吳?已在仙人關病逝,時年四十七歲。朝廷追贈他為少師,賜錢三十萬貫。
吳?善于閱讀史書,凡是過去可以效法的事情,都記錄下來置于座右,時間一久,墻壁上都是格言。用兵作戰(zhàn)遵從孫武、吳起之法,只講遠大的謀略,不追求眼前的小利,因此能保證每戰(zhàn)必勝。統(tǒng)御部下嚴格而有恩惠,虛心詢問和接受意見,雖然身為大將,最下層的士卒也能將下情上達,因此士卒樂意為他拼死效命。選用將佐時,看他的功勞才能決定高下先后,不因為是親朋故舊、權貴而屈情私授官職。
吳?死后,胡世將詢問吳?所以能用兵制勝的原因,吳?回答說:“吳?跟隨兄長進攻西夏時,每次作戰(zhàn),不過一進一退之間,就分出勝負。至于金軍,則輪番進退,忍耐堅強持久,命令嚴酷而部下報必死的決心,每次戰(zhàn)斗不經(jīng)過幾天不能結(jié)束,勝利時不急忙追敵,失敗時陣腳不亂。大概是過去用兵作戰(zhàn)所未嘗見到的,同他們角逐長久之后,才了解到敵人的這種情況。金軍的弓矢,沒有中國的強勁銳利;中國的士卒,不如金軍堅韌耐勞。我常常用弓箭在數(shù)百步外射穿厚重的盔甲,但敵人的往來奔突能力我們又不能趕上。于是選擇占據(jù)險要便利的地形,派出精兵輪番騷擾敵人,使敵人窮于應付,得不到休息閑暇,以此敗壞敵人堅韌持久的氣勢。至于在雙方交鋒之間臨機決勝的奧妙,則是我難以說明的。”
吳?晚年有不少不好的嗜好,曾派人到成都搶取美女,喜歡服用丹石,因此得吐血病而死。當富平失敗之時,秦、鳳等地都淪陷敵手,金軍一意一心睨視四川,東南地區(qū)的形勢也很危急,沒有吳?挺身而出抵擋金軍的沖擊,那么早就沒有四川了。因此西部的民眾至今仍在思念他。謚號為“武安”,建吳?廟在仙人關,稱為思烈廟。淳熙年中,朝廷追封他為涪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920668.html
相關閱讀:出門一笑大江橫
高適《燕歌行?并序》原文及翻譯賞析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三章原文及譯文
杜甫《醉歌行,贈公安顏少府請顧八題壁》原文及翻譯 賞析
夢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