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求賢令原文及翻譯|賞析
曹操?求賢令原文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比舯亓慷罂捎,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賢令注釋
、令:是一種文體名稱,是皇帝或大官向文武官員或民眾發(fā)布的一種告諭文字。
2、受命:古代把開國即帝位說成是受天命。這里指開國。中興:由衰敗而重新復(fù)興。
3、曷(hé)嘗:何曾,哪有。
4、曾:乃、往往。閭(lǘ)巷:里巷。
5、“孟公綽(chuò)”二語:見《論語?憲問》,是孔子的話。孟公綽:魯國人,性寡欲,廉潔有德。趙、魏:晉國趙氏與魏氏兩家,世為晉卿,封邑比小國還大得多,后與韓三家分晉。老:家老,家臣,私家奴仆的頭頭。優(yōu):有余。滕、薛:兩個小諸侯國,均在今山東境內(nèi)。這句是說,孟公綽寡欲廉潔而缺乏才能,作為大貴族家臣頭頭是好的,作為小國的官員是不行的。
6、齊桓:齊桓公,姓姜,名小白,任用管仲,使齊國強大,成為五霸之首。但管仲并不廉潔,早年和鮑叔做買賣,他多取利金;后為齊相,生活奢侈。這句說齊桓公如果一定要用廉士,則不能用管仲,也就不能稱霸于世了。
7、被褐(hè):穿著粗麻的黑色短衣。被褐懷玉比喻懷才不遇流于困頓,語見《老子》。這句指姜尚(字子牙),殷商末年釣于渭水岸邊,被周文王訪到,尊為國師,治理國家,使國家興盛起來,最后佐周武王滅了商朝。
8、盜嫂受金:指陳平。漢高祖的謀臣陳平曾經(jīng)和嫂子私通,又曾接受賄賂。魏無知了解他是個人才,就推薦給劉邦。劉邦問他有無此事,魏說,你問的是“行”,我薦的是“才”,當前最需人才,盜嫂受金算什么!后劉邦重用陳平,建功立業(yè)。
9、二三子:諸位,你們,指臣僚下屬。佐:幫助。明揚仄(zè)陋:發(fā)現(xiàn)推舉那些埋沒在下層賤業(yè)中的人才。
0、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救舉薦上來。
曹操?求賢令翻譯
自古以來開國和中興的君主,哪個不是得到賢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國家的呢?在他們得到人才的時候,往往不出里巷,難道是偶然的際遇嗎?是上邊的人尋求發(fā)現(xiàn)的呀。這是特別需要訪求賢才的時刻。
“孟公綽做大貴族的家臣是好的,但卻當不了滕、薛這樣小國的行政長官!奔偃绶堑檬橇疂嵉娜耍趴梢匀斡,那么齊桓公怎么能稱霸于世呢!當今天下有沒有(像姜尚那樣)身穿粗衣懷有真才在渭水岸邊釣魚的呢?又有沒有(像陳平那樣)被指斥為盜嫂受金而沒有遇到魏無知推薦的呢?
諸位要幫助我發(fā)現(xiàn)那些埋沒在下層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舉薦出來,使我能得到而任用他們。
曹操?求賢令賞析
《求賢令》是曹操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第一段以開國中興的歷史經(jīng)驗,總括寫出人才的重要,只要訪求,不難發(fā)現(xiàn),而當前正特別需要訪求人才。第二段引孔子的論斷和齊桓公用管仲的史實,講自己求賢的標準??光廉潔有德而缺乏干才是不行的。第三段提出自已求賢才的目標在下層,重點在才干。文中連用史實和典故,使得求賢標準形象地表達出來,突出“唯才是舉”。這篇文章,寫得起伏交幻,感情如層巒疊嶂,行文似游龍戲水。語言簡明、洗練,要言不煩,頗具說服力。
這雖然也是一篇政策性極強的文章,但由于曹操求賢心切,字里行間,交織著深沉的感情,文辭懇切,語言淳樸率直。
文章開頭從大處著眼,縱談自古以來,“受命及中興之君"成功之道莫不都是得力于“賢人君子"的“共治”。但因“上之人"往往不善于識別賢才,以致“賢人君子”有時就在附近,也沒有發(fā)現(xiàn)。這就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要得賢,首先必須識賢。
文章第二段從泛泛而談轉(zhuǎn)入有針對性的議論,并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為了闡明提出這個方針的思想依據(jù),他先原文照引了孔夫子的一段話,用孟公綽宜做什么什么和不宜做什么,來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接著又列舉了三樁歷史事實來證明“唯才是舉”方針的正確性:齊桓公善于用人,成了春秋第一霸主,周文王賞識姜尚,完成了滅紂興周大事業(yè),陳平得魏無知推薦,為劉邦干出一番大事。在這個層次中,筆墨經(jīng)濟而傳神。對于歷史人物、事件,因為是人所共知的事,所以并不作細微末節(jié)的闡述。而只是擇其大端,要言不煩的勾勒點染,并有機地融進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簡要的文字中,隨著感情的起伏,句式也錯綜變化。對孟公綽優(yōu)缺點的評論,雖只是孔子的推測,但反映的卻是用人政策的重大基本原則:揚長避短。所以引用了原文,顯得嚴肅莊重。齊桓公是曹操所欽佩的,所以用了感嘆句。而感嘆之中又略含不需回答的反問口氣,好像在自省,顯得堅定有力,是作者內(nèi)心激情的迸發(fā)。垂釣渭濱的姜尚,未遇魏無知的陳平,則是作者所要索求的人物,所以用了虛擬句,顯得婉轉(zhuǎn)、謙虛,富于情味,是作者內(nèi)心激情的含蓄流露。
文章第三段以“吾得而用之”結(jié)語,點出舉賢的目的,照應(yīng)開頭,開國中興的雄心異志躍然紙上!坝檬"的目的,對懷才不遇之士更具吸引力。
這篇令文,沒有官方那種庸俗的氣息。全文寫的灑脫清峻,不加雕彩,說事言理,明自如話,于細細評說、反詰疑問中隱含著作者對賢才的一片誠摯渴求之心。文章雖短,但事理完備。這篇令文雖不注重辭采藻飾,讀來卻饒有風味,因為這篇文章用詞形象貼切,比喻生動恰當。如運用姜尚、陳平事,沒有更多地鋪敘,而是以事出論,巧妙地將歷史事實與人才標準統(tǒng)一起來,借史證己,以己說史。這種寫法,既增強了令文的說服力,又使應(yīng)用文字平添了一種文學意味;既容易使臣僚從歷史中來體悟現(xiàn)實,又使自己提出的求賢標準有堅實的歷史基礎(chǔ),可謂小中有大,實中有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972263.html
相關(guān)閱讀:一絲柳,一寸柔情
杜甫《回棹》原文及翻譯 賞析
鮮花_詩歌鑒賞
戰(zhàn)國策?齊四?齊人有馮諼者
三國志?吳范劉?趙達傳全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