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劉?之傳原文
劉?之,常州晉陵人也。祖興宗,陳鄱陽王諮議參軍。父子翼,善吟諷,有學行。隋大業(yè)初,歷秘書監(jiān),河東柳顧言甚重之。性不容非,朋僚有短,面折之。友人李伯藥常稱曰:"劉四雖復罵人,人都不恨。"貞觀元年,詔追入京,以母老固辭,太宗許其終養(yǎng)。江南大使李襲譽嘉其至孝,恒以米帛賚之,因上表旌其門閭,改所居為孝慈里。母卒,服竟,征拜吳王府功曹,再遷著作郎、弘文館直學士,預修《晉書》,加朝散大夫。永徽初卒,高宗遣使吊贈,給靈輿還鄉(xiāng)。有集二十卷。
?之少與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時人號為劉、孟、高、郭。尋與利貞等同直昭文館。上元中,遷左史、弘文館直學士,與著作郎元萬頃,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韓楚賓等皆召入禁中,共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誡》、《樂書》,凡千余卷。時又密令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之兄懿之,時為給事中,兄弟并居兩省,論者美之。
儀鳳二年,轉朝議大夫、中書侍郎,兼豫王府司馬,尋加中大夫。?之有姊在宮中為內職,天后令省榮國夫人之疾,?之潛伺見之,坐是配流?州。歷數載,天后表請高宗召還,拜中書舍人。轉相王府司馬,復遷檢校中書侍郎。高宗謂曰:"相王朕之愛子,以卿忠孝之門,藉卿師范,所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之居家孝友,甚為士族所稱,每得俸祿,散于親屬,高宗以此重之。則天臨朝,甚見親委。及豫王立,?之參預其謀,擢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賜爵臨淮男。時軍國多事,所有詔敕,獨出?之,構思敏速,皆可立待。及官名改易,?之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
時有司門員外郎房先敏得罪,左授衛(wèi)州司馬,詣宰相陳訴。內史騫味道謂曰:"此乃皇太后處分也。"?之謂先敏曰:"緣坐改官,例從臣下奏請。"則天聞之,以味道善則歸己,過則推君,貶青州刺史。以?之推善于君,引過在己,加授太中大夫,賜物百段、細馬一匹。因謂侍臣曰:"夫為臣之體,在揚君之德,君德發(fā)揚,豈非臣下之美事?且君為元首,臣作股肱,情同休戚,義均一體。未聞以手足之疾移于腹背,而得一體安者。味道不存忠赤,已從屏退。?之竭忠奉上,情甚可嘉。"納言王德真對曰:"昔戴至德每有善事,必推于君。"太后曰:"先朝每稱至德能有此事,逮其終歿,有制褒崇。為臣之道,豈過斯行,傳名萬代,可不善歟!"
儀鳳中,吐蕃為邊患,高宗謂侍臣曰:"吐蕃小丑,屢犯邊境,我比務在安輯,未即誅夷。而戎狄豺狼,不識恩造,置之則疆場日駭,圖之則未聞上策,宜論得失,各盡所懷。"時劉景仙、郭正一、皇甫文亮、楊思征、薛元超各有所奏。?之時為中書舍人,對曰:"臣觀自古明王圣主,皆患夷狄。吐蕃時擾邊隅,有同禽獸,得其土地,不可攸居,被其憑凌,未足為恥。愿戢萬乘之威,且寬百姓之役。"高宗嘉其言。
后?之嘗竊謂鳳閣舍人賈大隱曰:"太后既能廢昏立明,何用臨朝稱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大隱密奏其言。則天不悅,謂左右曰:"?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豈復顧我恩也!"垂拱三年,或誣告?之受歸州都督孫萬榮金,兼與許敬宗妾有私,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之,?之曰:"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為敕?"則天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乃賜死于家,時年五十七。
初,?之既下獄,睿宗為之抗疏申理,?之親友咸以為必見原宥,竊賀之。?之曰:"吾必死矣。太后臨朝獨斷,威福任己,皇帝上表,徒使速吾禍也。"?之在獄時,嘗上疏自陳。及臨終,既洗沐,而神色自若,命其子執(zhí)筆草謝表,其子將絕,殆不能書。監(jiān)刑者促之。?之乃自操數紙,援筆立成,詞理懇至,見者無不傷痛。時麟臺郎郭翰、太子文學周思鈞共稱嘆其文,則天聞而惡之,左遷翰為巫州司法,思鈞為播州司倉。睿宗即位,以?之宮府舊僚,追贈中書令。有集七十卷,傳于時。
舊唐書?劉?之傳翻譯
劉?之,常州晉陵人。他的祖父劉興宗,是前朝陳鄱陽王的咨議參軍。他的父親劉子翼,善誦,有學行,隋朝大業(yè)初年(605),歷任秘書監(jiān),河東柳顧言很看重他。他性不能容忍是非,朋友同事有短,他當面指責。友人李伯藥常稱揚他說:“劉四即使罵了人,人都不恨!必懹^元年(627),唐太宗召他入京,他以母老堅決推辭,太宗答應他終養(yǎng)。江南大使贊揚他至孝,常常送給他糧食綢布,并上表表彰他的家族,還把他所居住的地方改名為孝慈里。他母親去世后,服孝完,太宗征拜他為吳王府功曹,再升遷著作郎,弘文館直學士,參與編寫《晉書》,加朝散大夫之職。永徽元年(650)去世,高宗遣使者吊贈,送靈柩還鄉(xiāng)。有文集二十卷。
劉?之少年時代與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一起以文章知名,當時,以劉、孟、高、郭齊名。不久他與孟利貞等同進昭文館。上元二年(675),他升遷左史,弘文館直學士,與著作郎元萬頃,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韓曹賓等,都被召入宮中,共同修寫《列女傳》、《臣軌》、《百僚新識》、《樂書》,共千余卷。當時又密令他參與決策,來分擔宰相之權,時人稱他為“北門學士”。劉?之的兄長劉懿之,當時任給事中之職,兄弟并在兩省,談論者很是贊美他們。
儀鳳三年(678),轉任朝議大夫、中書侍郎,兼豫王府司馬,不久又加中大夫之職。劉?之有姐在宮中為內職,武則天令她去探望榮國夫人的疾病,劉?之私自偷見他的姐姐,因此被流配雋州。經過數年,武則天又上表請求高宗召劉?之回京,拜中書舍人。任相王府司馬,又升遷檢校中書侍郎。高宗對他說“:相王是我的愛子,因為卿忠孝之家,我想憑借卿高尚品德做師范,能夠出現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好效果!眲?之在家敬老愛幼,與親友和睦相親,很是受士族的稱贊,他每得俸祿,總散于親屬,高宗因此很是看重他。武則天臨朝,也很親近他并委以重任。到豫王即位,劉?之參與謀劃,拜中書侍郎,代理宰相職務,賜爵臨淮男。當時,國家和軍隊中多事,朝廷的所有詔敕,都出自劉?之筆下,他構思敏捷,都立待可成。到官名改變,劉?之為鳳閣侍郎,代宰相之職。
當時有司門員外郎房先敏犯了錯誤,降職為衛(wèi)州司馬,他找宰相申訴。內史騫味道對他說“:這是皇太后處分的!?之對房先敏說:“因為犯錯誤而改官,一向是由下向上奏請的!蔽鋭t天聽到他們的話,認為騫味道善則歸己,過則推君,于是貶騫味道為青州刺史;認為劉?之能推善于君,引過在己,便加官太中大夫,賜五色帛百段,細馬一匹。還以此事對侍臣說“:作為臣子處事,在揚君之德,君德發(fā)揚,難道不是臣下的美事?況且君是元首,臣是支體,情同一體,好壞也在一體。未聞手和腳的毛病轉移到腹背,而能一體安康的。騫味道不存忠心,已經貶官;劉?之竭忠奉上,情甚可嘉!奔{言王德真對曰:“過去戴至德每有善事,必推于君!碧笳f:“所以先朝總是稱揚至德能這樣為人處事,到他臨終,也受到褒揚推崇。為臣之道,難道有超過此行的嗎?這樣傳名萬代,難道不美嗎?”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吐蕃造成邊患,高宗對侍臣們說:“吐蕃小丑,屢次侵犯我邊境,我們本來的任務是謀求安定和睦,未能立即誅討夷狄。而夷狄豺狼成性,不知好歹,恩將仇報,我們放下不管則疆場日日緊張,處理它但又未有上策。現在應該議論得失,請各位各抒己見!碑敃r,劉景光、郭正一、皇甫文亮、楊思徵、薛元超各有所奏。劉?之那時是中書舍人,發(fā)表意見說:“臣看自古明王圣主,皆有夷狄之患。吐蕃時時騷擾邊境,如同禽獸,得到他們的土地,不可居;被他們侵擾,也算不上恥辱。愿陛下息萬乘之威,且寬百姓之勞役!备咦诤苜澷p他的意見。
后來,劉?之曾私下對鳳閣舍人賈大隱說:“太后既然能夠廢除昏君立明君,又何用自己臨朝行天子事呢?不如返政給皇帝,來安天下人的心!辟Z大隱把這話密奏給武則天,武則天很不高興,對左右的人說:“劉?之是我所引用的人,意有背我之心,哪里還顧念我對他的恩呢!”垂拱三年(687),有人誣告劉?之收受歸誠州都督孫萬榮的錢財,又兼與許敬宗的妾有私情,武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審訊此案。王本立宣讀太后的手敕,劉?之說:“未經過鳳閣鸞臺,怎么能稱敕呢?”武則天得知大怒,以劉?之拒抗天子的刺史罪賜死于自己家中,時年五十七歲。
當初,劉?之已經下獄,睿宗為他申辯,劉?之的親友都以為太后一定會寬宥,私下慶賀,但劉?之說:“我必死無疑。太后臨事獨斷專橫,威福全由自己的心意,皇帝上表,只不過使我加速致禍罷了!眲?之在獄中,曾經上疏申訴。到臨死前,自洗沐,神色自若,命他的兒子執(zhí)筆起草謝表,他的兒子見將與父親訣別,悲痛得不能書寫,監(jiān)刑的人催促,劉?之就自己拿起筆一氣呵成,詞理懇切,見到劉?之謝表的人無不傷痛。當時麟臺郎郭翰、太子文學周思鈞一起贊揚感嘆他的文采。武則天聽見便很討厭他們,于是降郭翰為丞州司馬,降周思鈞為播州司馬。睿宗即位,以劉?之為宮府舊僚,追贈中書令。有文集七十卷,傳于當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977895.html
相關閱讀: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奧濟曼底亞斯_詩歌鑒賞
孔子家語?禮運原文及翻譯
新元史?木華黎傳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