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收斂思維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思維模式訓練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收斂思維又稱集中思維或輻軸思維。收斂思維是指某一問題僅有一種答案。為了獲得正確答案要求每一思考步驟都指向這一答案。從不同的方面集中指向同一個目標去思考。其著眼點是由現有信息產生直接的、獨有的、為已有信息和習俗所接受的最好結果。其思維過程始終受所給信息和線索決定,是深化思想和挑選設計方案的常用的思維方法和形式。收斂思維以某種研究對象為中心,將眾多的思路和信息匯集于這個中心點,通過比較、篩選、組合、論證從而得出在現有條件下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收斂思維具有集中性和最佳性特點,即收斂思維的過程是集中指向的,目標單一,就象瞄準靶心。其結果是尋求最佳,或者說,是在一定條件下最佳的。思維在這個階段,要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往往與發(fā)散思維相輔相成。
 
第一節(jié) 目標識別(注意目標取向)
一、原理
這個方法要求我們在思考問題時,要善于觀察,發(fā)現事實和看法,并從中找出關鍵的現象,對其加以關注和定向思維。德波諾認為,這個方法就是要求“搜尋思維的某些現象和模式”,其要點是,確定搜尋目標(注意目標),進行觀察并作出判斷。通過不斷的訓練,促進思維識別能力的提高。
二、實例
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各國訓練了許多專職人員去辨別天空中的飛機,要求他們當飛機在很遠的距離時就能判別出飛機的型號,F代軍隊,對各種武器裝備的識別,也要運用這一“目標識別”方法進行訓練,將觀察對象的關鍵特征與頭腦中的有關概念相聯系。在思維中使用目標識別法一般是先設計或確定某一思維類型的關鍵現象、本質、看法、等等,然后,注意這一目標。這樣的結果:A)促使我們去尋找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思維類型。B)使我們明白無誤地注意到思維過程。C)使我們能識別特定的思維類型并采取相應的行動,(比如,我們發(fā)現一個關鍵的跡象時,就可以使自己的注意集中指向這個跡象。)
2.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許多人在自學打字技術時,都只用兩個指頭打。這是因為,他們的根本目的不是要熟練地掌握打字技術,而工作中需要打字。如果只用兩個指頭,比起用全部十個指頭來,能更快地達到基本上能打字的水平。這樣,他們學到的就是一種“二指技能”。因此,從廣義上講,所謂“二指技能”,就是指一種用于應付眼前需要的技能。反之,一個接受打字正規(guī)的系統訓練的人,用上稍長一點的時間,就能掌握水平高得多的按固定指法打字的技能,與“二指技能”比,可稱“全面的技能”。這就要看你追求的目標是什么。
3.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和德國交成時,法軍的一個旅司令部在前線構筑了一座極其隱蔽的地下指揮部。指揮部的人員深居簡出,十分詭秘。不幸的是,他們只注意了人員的隱蔽,而忽略了長官養(yǎng)的一只小貓。德軍的偵察人員在觀察戰(zhàn)場時發(fā)現:每天早上八九點鐘左右,都有一只小貓在法軍陣地后方的一座土包上曬太陽。德軍依此判斷:A)、這只貓不是野貓,野貓白天不出來,更不會在炮火隆隆的陣地上出沒;B)貓的棲身處就在土包附近,很可能是一個地下指揮部,因為周圍沒有人家;C)根據仔細觀察,這只貓是相當名貴的波斯品種,在打仗時還有興趣玩這種貓的決不會是普通的下級軍官。據此,他們判定那個掩蔽部一定是法軍的高級指揮所。隨后,德軍集中六個炮兵營的火力,對那里實施猛烈襲擊。事后查明,他們的判斷完全正確,這個法軍地下指揮所的人員全部陣亡。
4. 便衣警察在公共場合抓扒手,也是通過扒手的典型舉止和貪婪、詭秘的眼神來判定和跟蹤。警察了解這些特殊表現,在執(zhí)行任務時就有意識地按一定的模式去搜索目標。
三、思考題
1. 兩可圖形的知覺。
若以黑色為背景,看到的就是一個花瓶;而若以白色為背景,看到的就是兩個頭像的側影。
2. 選擇圖形填空。
3. 尋找某一圖形中隱藏的其他圖畫。在下方的圖形中,能看見上面的箭形嗎?
4. 有一個人用60美元買了一匹馬,又以70美元賣了出去。然后他又用80美元買回來,再以90美元賣了出去。在這場交易中,他一共賺了多少錢?
答案:(20美元)

第二節(jié) 間接注意
一、原理
間接注意法,即用一種拐了彎的間接手段,去尋找“關鍵”技術或目標,達到另個真正目的。也就是說,要求你把東西分成類別,分類的過程導致另一個后果;對被分類的東西進行仔細考察,去評估每一種有關的價值,這才是使用間接注意法的真實意圖。
二、實例
1. 農夫分蘋果:一個農夫叫懶惰的兒子把一堆蘋果分為兩種裝進兩個簍子里。一個簍子裝大的,一個簍子裝小的。傍晚農夫口家里,看見兒子已經把蘋果分開裝進簍子。而且,鳥啄蟲蛀的爛蘋果也被挑出來堆在一邊了。農夫謝過兒子,夸他干得漂亮。然后他取出一些口袋,把兩個簍子里的大小蘋果混裝在一起。結果,大小蘋果被胡亂攪和在一起。并沒有分什么大小來分開裝。兒子氣壞了。他認為父親在耍花招。想考考他,看看他是否愿意干活。反正父親是要把蘋果混在一起的,干嘛又要他把蘋果分開呢?這是白費勁呀!農夫告訴兒子說,這不是什么花招。原來他是要兒子檢查每一個蘋果,把爛蘋果扔掉。兩個簍子只不地是拐了一個彎的間接手段,它的目的是要兒子非常仔細地檢查每一個蘋果。如果它不拐個彎,而是直截了當地叫兒子把爛蘋果甩掉,那么兒子就不會仔細檢查每一個蘋果。它就會急忙忙地把蘋果翻檢一下,只尋出那些一望而知已經壞透了的爛蘋果,而不會去檢查那些貌似完好其實已壞的爛蘋果了。
2. 唐朝時,同時有幾個鄰國的使者來聘唐朝公主;实壅f:“我要出一個題目考考你們,誰最聰明,誰就可聘到公主。”
他拿出一個有著彎彎曲曲通道的瑪瑙球,要求使者們用絲線穿過去。誰穿過去了公主就嫁到誰的國家去。第一個使用金絲鉤絲線直接往里穿,穿了個眼冒金星也沒穿進去。第二個使者換了個花樣,用嘴在瑪瑙的另一端直接吸氣,想把線吸過去。累了個滿臉通紅,也沒把絲線吸過去。第三個是吐蕃國(現西藏)的使者,他將絲線系在一個大螞蟻腰上,在瑪瑙的另一端涂上蜂蜜。螞蟻為了吃到蜂蜜,沒著彎曲通道急速前進,很快地將絲線穿過了瑪瑙球。使者通過螞蟻間接地實現了穿線的目的。
3. 在軍事戰(zhàn)略理論中,英國的戰(zhàn)略家利德爾•哈特提出了著名的“間接戰(zhàn)略”原則。他認為,間接路線戰(zhàn)略,就是要使戰(zhàn)斗行動盡量減少到最低的限度;其主要原則?是避免正面強攻直接的作戰(zhàn)方式。他認為,在戰(zhàn)略上,最漫長迂回和道路,常常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軍事上的典型戰(zhàn)例有:圍魏救趙、欲擒放縱、圍點打援、迂回進攻、聲東擊西等等。
4. 烏鴉嘴里叼著一塊肉,蹲在樹上準備慢慢地享用。狐貍見到后,不禁口水直流,眼睛一轉,想出一個辦法,于是來到樹下對烏鴉說:“好久沒有聽到烏鴉大哥那優(yōu)美的歌聲了,請烏鴉大哥給唱一個,好嗎?”烏鴉經受不住狐貍的恭維,嘴一張,哇哇地唱起來。結果肉掉到地上,被狐貍叼走了。
5. 美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總統之一林肯,早年曾當過律師。有一次,他接到這樣一件案子:一個叫阿姆基特朗的人被人誣告為謀財害命的殺人兇手。證人福爾遜一口咬定,親眼看到阿姆斯特朗在半夜行兇殺人。對此,阿姆斯特朗難辯冤屈,眼看就要定案。林肯接案后,經過大量調查,訪問、并親自勘察現場,終于明白了其中的真相和事實。一開庭,林肯就巧妙地逼使證人一起“爬雪坡”采取了不直接揭露證人的謊言,而是迂回一下,讓證人自己露出馬腳的辦法。下邊是當時對質的記錄:
林肯:你起誓說認清了阿姆斯特朗嗎?
福爾遜:是的。
林肯:你說在你在草堆后面,阿姆斯特朗在大樹底下兩處相距二三十碼,能認清嗎?
福爾遜:看得清清楚楚,因為月光很亮。
林肯:你敢肯定不是憑衣著猜測的嗎?
福爾遜:我肯定認誰了他的面容,因為月光正照在他臉上。
林肯:你能肯定兇殺時間正是晚上十一點鐘嗎?
福爾遜:絕對肯定,因為回家時,我看了時鐘,為十一點一刻。
林肯通過迂回辦法,首先將證詞一一敲定,讓福爾遜自己“抓上雪坡”,然后再“往
下滑行”。于是林肯從正面發(fā)起攻擊。
林肯向法庭宣布:“證人是個十足的騙子。他發(fā)誓說18日晚上十一點鐘月光照在兇手臉上,使他認出了阿姆斯特朗。但是,請法庭注意。10月18日是上弦月,不到十一點月亮便已下山。就算月亮沒有下山。月光照到被告臉上,這時被告臉朝向西面,而證人在樹東面的草堆后,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臉。如果被告回頭,因為月光照不到臉,證人也無從認準。”
林肯靠著出色的思維技巧和辯護才能(以調查為依據),迫使福爾遜當場承認自己提供偽征,為被告獲得無罪釋放的判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6. 曹沖稱象。相傳曹操的兒子曹沖從小就非常聰明。在他七歲那年,有人把一頭大象作為貢物送給了曹操。曹操非常高興,并得意地向眾人炫耀這頭大象,眾人自然稱贊不已,可有位大臣偏偏提出了個難題,他問這頭大象有多重。是呀,這么一個龐然大物可怎么稱呢?眾大臣議論紛紛,有的說把大象殺了,割成一塊塊后再稱……這些提議曹操都不滿意。這時曹沖提出了個辦法:先讓衛(wèi)士把大象趕到一條船上,量出船的吃水線并作上記號,再換上石頭,直到吃水線相同為止,這時再稱出船上所有石塊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了。曹操聽了,不禁大喜。
三、思考題
1. 你自己想一想,生活中運用借力、替代物、間接方法解決問題的實例。
2. 測量煙囪和大樹的高度。
3. 測量河寬
4. 測量一塊磚頭的對角線長度。
5. 用“間接注意法”制訂促銷措施。
6. 《唐闕史》中有個故事:有兩個資歷和貢獻都差不多的辦事員需要提升,但只能提升一人。人事部門只好去請教上司楊損。楊損是個正直的官員,他想了半天后說:“辦事應有計算能力,現在我出一道題,誰先做對就提誰。一群小偷商量如何分偷來的布,如果每人分六匹,就剩下五匹;分七匹卻又短少八匹,問有幾匹布,幾個小偷?”
答案:4?在磚頭的一個角上立一把尺子做磚頭等高的延長,再用尺子去量即可。
6. 共有十三個小偷,八十三匹布

第三節(jié) 層層剝筍
一、原理
我們在思考問題時,最初認識的僅僅是問題的表層(表面),因此,也是很膚淺的東西,然后,層層分析,向問題的核心一步一步地逼近,拋棄那些非本質的、繁雜的特征,以便揭示出隱蔽在事物表面現象內的深層本質。
小時候,看《福爾摩斯探案集》,很為福爾摩斯的嚴密推理而拍案叫絕,有些富有哲理的話,也深深地記在心里。他說:“凡是異乎尋常的事物,一般不是什么阻礙,反而是一種線索。在解決問題時,最主要的是能夠運用推理的方法,一層層地回溯推理。這是一種很有用的本領。”“一個邏輯學家不需要親眼見到或者聽到過大西洋或尼亞加拉大瀑布,他能從一滴水上推測出它有可能存在。所以整個生活就是一條巨大的鏈條,只要見到其中的一環(huán),整個鏈條的情況就可以推想出來。”
二、實例
1. 1940年11月16日,紐約愛迪生公司大樓一個窗沿上發(fā)現一個土炸彈,并附有署名F?P的紙條,上面寫著:“愛迪生公司的騙子們,這是給你們的炸彈!”后來,這種威脅活動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猖狂。1955年竟然放上了52顆炸彈,并炸響了32顆。對此報界連篇報道,并驚呼此行動的惡劣,要求警方給予偵破。
紐約市警方在16年中煞費苦心,但所獲甚微。所幸還保留幾張字跡清秀的威脅信,字母都是大寫。其中,F?P寫到:我正為自己的病怨恨愛迪生公司,要使它后悔自己的卑鄙罪行。為此,不惜將炸彈放進劇院和公司的大樓,等等。警方請來了犯罪心理學家布魯塞爾博士。博士依據心理學常識,應用層層剝筍的思維技巧,在警方掌握材料的基礎上做了如下的分析推理:
(1)制造和放置炸彈的大都是男人。
(2)他懷疑愛迪生公司害他生病,屬于“偏執(zhí)狂”病人。這種病人一過35歲后病情就加速加重。所以1940年是他剛過35歲,現在(1956年)他應是50出頭。
(3)偏執(zhí)狂總是歸罪他人。因此,愛迪生公司可能曾對他處理不當,使他難以接受。
(4)字跡清秀表明他受過中等教育。
(5)約85%的偏執(zhí)狂有運動員體型,所以F?P可能胖瘦適度,體格勻稱。
(6)字跡清秀、紙條干凈表明他工作認真,是一個兢兢業(yè)業(yè)的模范職工。
(7)他用“卑鄙罪行”一詞過于認真,愛迪生也用全稱,不象美國人所為。故他可能在外國人居住區(qū)。
(8)他在愛迪生公司之外也亂放炸彈,顯然有F?P自己也不知道的理由存在,這表明他有心理創(chuàng)傷,…形成了反權威情緒,亂放炸彈就是在反抗社會權威。
(9)他常年持續(xù)不斷亂放炸彈,證明他一直獨身,沒有人用友誼或愛情來愈合其心理創(chuàng)傷。
(10)他是無友誼,卻重體面,一定是一個衣冠楚楚的人。
(11)為了制造炸彈,他寧愿獨居而不住公寓,以便隱藏和不妨礙鄰居。
(12)地中海各國用繩索勒殺別人,北歐諸國愛用匕首,斯拉夫國家恐怖分子愛用炸彈。所以,他可能是斯拉夫后裔。
(13)斯拉夫人多信天主教,他必然定時上教堂。
(14)他的恐嚇信多發(fā)自紐約和韋斯特切斯特。在這兩個地區(qū)中,斯拉夫人最集中的居住區(qū)是布里奇波特,他很可能住那里。
(15)持續(xù)多年強調自己有病,必是慢性病。但癌癥不能活16年,恐怕是肺病或心臟病,肺病現代已易治愈,所以他是心臟病患者。
根據這種層層剝筍式的方式,博士最后得出結論:警方抓他時,他一定會穿著當時正流行的雙排扣上衣,并將紐扣扣得整整齊齊。而且,建議警方將上述15個可能性公諸報端。F?P重視讀報,又不肯承認自己的弱點。他一定會作出反應以表現他的高明,從而自己提供線索。果不其然,1956年圣誕節(jié)前夕,各報刊載這15個可能性后,F?P從韋斯特切斯特又寄信給警方:“報紙拜讀,我非笨蛋,決不會上當自首,你們不如將愛迪生公司送上法庭為好。”依循有關線索,警方立即查詢了愛迪生公司人事檔案,發(fā)現在三十年代的檔案中,有一個電機保養(yǎng)工喬治•梅特斯基因公燒傷,曾上書公司訴說染上肺結核,要求領取終身殘廢津貼。但被公司拒絕。數月后離職。此人為波蘭裔,當時(1956年)為56歲,家住布里奇波特,父母早亡,與其姐同住一個獨院。他身高1?75米,體重74公斤。平時對人彬彬有禮。1957年1月22日,警方去他家調查,發(fā)現了制造炸彈的工作間,于是逮捕了他。
當時他果然身著雙排扣西服,而且整整齊齊地扣著扣子。
2. 一道數學題,形式如下:
DPNALD
GERALDRPBERT
已知:D=5
要求:把字母換成數字并且算式能夠成立。
這道題如果隨機地逐個嘗試那就非常困難。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是先找了可能性最少的一列,從中獲得最多的信息。
我們可以系統地從右向左,利用解決問題中所得到信息來作。
第一,T=D+D,D=5,那么T=0,而且進一位。
第二,R=2L+1,兩個L相加必定是偶數,再加上進位的1,那么R一定是奇數,因為已知D=5,
那么R可能是1、3、7、9。
第三,A和E這一行均是未知數。
第四,因為P+E=P,所以E只能是0或9,已知T=0,所以E=9。將式中所有的E換成9再看。A+A=9,因為進了一位,所以A必是偶數,那就是A=4,2L+1=17,故L=8。D+G=R即5+G+進位1=7,所以G=1。
再依次試一試P、N、B就可以得出N=6,B=3,P=2。
最后的結果便是:526485+197485723970
三、思考題
1. 河內塔問題
問題如圖所示,初始狀態(tài)有A、B、C三根柱子,A柱子上有由小到大象塔一樣疊起的盤子。目標狀態(tài)是把這五個盤子移到C盤,規(guī)則是,每次只能移動最上面的一個圓盤,而且大盤不能壓在小盤上,B柱可作為過渡。
2. 撲克牌游戲
拿出從A到10的10張撲克牌,背面朝上摞在一起。
首先把最上面的一張挪到下面,掀開新出現的一張牌是A,取出,再挪到下面一張,翻一張是2 。依次類推,可以有順序地翻出A到10的牌來。請問這10張牌最初是怎么排的?
3. 有一口井深15米,一只蝸牛從井底往上爬,它每天爬三米,同時又下滑一米,問蝸牛爬出井口需要多少天?
答案:撲克排法8、A、6、2、10、3、7、4、9、5。
蝸牛需要7天。
4. 假設排除
一天,三位好朋友小白、小藍、小黃在路上相遇了。我們之中背黃書包的一個人說:“真巧,我們三個人的書包一個是黃色的,一個是白色的,一個是藍色的,但卻沒有誰的書包和自己的姓所表示的顏色相同。”小藍想了一想也贊同地說:“是呀!真是這樣!”請問,這三個小朋友的書包各是什么顏色的?
答案:根據題意,沒有誰的書包和自己的姓所表示的顏色相同,可以假設這些情況:
小白背藍書包或是黃書包,
小藍背白書色或是黃書包,
小黃背白書包或是藍書包。
已知小藍不背黃書包,那肯定是白書包。剩下的藍書包必然是小黃背的,而背黃書包的一定是小白。
假設兩種情況,排除一種情況,則肯定是另一種情況,這就是假設排除法。
(5)下面的算式只知其一,其它的問號分別代表什么數字?

第四節(jié) 聚焦
“人的思維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于某一事業(yè),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都吃驚的成績來。”——馬克•吐溫
一、原理
聚焦法,就是人們常說的“沉思、再思、三思”,是指在思考問題時,有意識、有目的地將思維過程停頓下來,并將前后思維領域濃縮和聚攏起來,以便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審視和判斷某一事件、某一問題、某一片段信息。由于聚焦法帶有強制性指令色彩,因而它對人們的思維可產生雙重作用:其一,可通過反復訓練,培養(yǎng)我們的定向、定點思維的習慣,形成思維的縱向深度和強大穿透力,猶如用放大鏡把太陽光持續(xù)地聚焦在某一點上,就可以形成高熱。其二,由于經常對某一片段信息,某一件事、某一問題進行有意識的聚焦思維,自然會積淀起對這些信息、事件、問題的強大透視力、溶解力,以便最后順利解決問題。方法是,首先要研究問題是如何存在的,以加寬注意的廣度及想出較多的解決方法,然后試著區(qū)分問題的敘述,以決定是否把精神集中于一個更特定的層面上。要點:在思維的特定指向上積累一定量的努力,最終達到質的飛躍。
托斯卡尼尼八十歲時,他兒子問這位舉世聞名的指揮家,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他回答說:“我此刻正在做的事,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不管是在指揮交響樂團還是在剝桔子。”
他的成功和其他著名運動員、商人、藝術家、作家和科學家的成功一樣,都是能夠集中精力做事的結果,事實上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
二、實例
1. 達爾文是善于積累第一手資料的能手。從1831年踏上軍艦作航行考察開始,他
就孜孜不倦地收集各種珍貴動植物和地質標本,挖掘古生物化石,研究生物遺骸,觀察荒島上許多生物的習性。經過長達二十七年的資料積累和分析、寫作,終于發(fā)表了著名的《物種起源》。
2. 門捷列夫在發(fā)現元素周期律并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后,有人認為他的成功是靠偶然的運氣和影響。一次,《彼得堡小報》記者問他:“你怎樣想到您的周期系統的?”門捷列夫正言厲色回答道:“這個問題我大約考慮了20年,認為坐著不動,一行一行地寫著,突然就成了,事情并不是這樣!”當有人稱譽他是天才時,他又笑笑說:“天才就是這樣,終身努力、便成天才。”他寫《有機化學》一書時,兩個月內幾乎沒有離開書桌。
3. 一天,伽利略參加薩大教堂的集會。牧師滔滔不絕的講道絲毫未引起他的興趣。
他的思維焦點指向了大教堂天花板上的一盞吊燈——那盞吊燈在風的吹動下,不停地擺動著。他的思維停頓下來,聚焦在吊燈的擺動上。他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思考著……經過觀察,他發(fā)現吊燈擺動的振幅雖然慢慢地減小了,但擺動的周期還是不變,即擺動周期與振幅有關。之后,他帶著這個問題,進一步“聚焦”,觀察了許許多多不同材料做成的不同形狀的鐘擺,得到了共同的結論。于是,鐘擺擺動等時性原理,由此而“聚焦”出來了。
4. 隱形飛機的制造是一種多目標聚焦的結果。要制造一種使敵方的雷達探測不到,紅外及熱輻射儀等追蹤不到的飛機,這就需要分別做到雷達隱身、紅外隱身、可見光隱身、聲波隱身等四個目標,每個目標中還有許多具體的小目標,通過具體地解決一個個小目標、分目標,最終制造出隱形飛機。
三、思考題
1. 一個實驗為什么要重復幾次,然后才能得出結論?
2. 用兩條直線將一正方形分成四等份,可以怎樣分?
3. 延遲閱讀。選一篇較熟悉的課文讓三、四個同伴齊聲朗讀,你以延遲四、五個字的差距輕聲讀,要求不跟過去,并與同伴保持一致的速度。
4. 符號干擾。用“△”、“○”、“□”三個符號各三十個,打亂
排列成十個一行共九行。然后看著符號讀字,凡看到△則讀“圓”;見到○則獨“方”;見到□則讀“角”。
5. 節(jié)拍干擾。當別人在演奏音樂時,我輕輕地打節(jié)拍,然后你打的節(jié)拍要與音樂的節(jié)拍不一致。比如奏三步舞曲時,你打四步舞的節(jié)拍,看看能維持多久。或在別人演奏一個你熟悉的音樂時,你輕輕哼另一個曲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iwei/15367.html

相關閱讀:我國青少年常見的思維弱點
思維是什么
世界級品牌不能沒有強者思維
戰(zhàn)略思維的基礎是什么
靈感捕捉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