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語文課文閱讀加速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全腦速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就學生而言,不僅要掌握朗讀和默讀的種種方法,而且要能夠根據(jù)自讀 的目的和自讀的內(nèi)容選用不同的自讀方法。
1.朗讀
  朗讀就是出聲的讀書,這是眼、口、耳、腦并用的一種讀書方法。不僅 有利于理解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語言感受能力。
  掌握朗讀的方法,須經(jīng)依次遞進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正確清楚的朗 讀。首先是讀準字音,分清平、翹舌音,前、后鼻韻,多音多義字等。其次 是口齒清楚,在朗讀時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復、不顛倒、不讀破句。第二 階段是準確流暢的朗讀。一是正確處理重音,準確地表達大小、強弱、輕重、 褒貶不同的概念;二是停頓恰當,停頓的位置和停頓的時間都要符合文章原 義;三是讀準“降抑、昂上、平直、彎曲”四類語調(diào)。朗讀時語速要適宜, 順利流暢,無斷斷續(xù)續(xù)的現(xiàn)象。第三階段是傳情達意的朗讀。在理解文章各 個部分及其銜接和過渡、掌握作品的背景和語言環(huán)境、把握作者流露的愛憎 感情的基礎上,準確地安排朗讀基調(diào)的抑揚、節(jié)奏的快慢、氣氛的強弱,達 到既強烈鮮明又恰如其分地表達主題的境界。
2.默讀
  默讀是不出聲的讀書。由于閱讀的目的不同,默讀時往往采用不同的方 法,主要有精讀、略讀、速讀、跳讀四種,分述如下:
(1)精讀。精讀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凡是從語言到
內(nèi)容都必須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讀,如教科書和一部分堪稱 語言運用典范的文章。
(2)略讀。略讀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領。因此在閱讀中,
對某些難點,只要不影響對總體的把握,可采用“以繞為進”、“以避為進” 的辦法,不在一處多耗時間。對于長句,要善于抓住主干;遇到難詞,要善 于根據(jù)詞的排列組合和上下文的聯(lián)系,推斷它的含義;碰到生字,只要不影 響對大意的理解,可以跳過去,以免影響進度,當然,如果幾次碰到它,說 明它常用,就應該查閱工具書,省去以后的麻煩。
(3)速讀。速讀即快速讀書的方法。它的特點是快,要求讀得快,理解
得快,用盡量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但這并不意味著降低閱讀質(zhì)量。 速讀允許略,不容許錯。
  研究表明:人的閱讀大致有三種類型,即點式閱讀、線式閱讀和面式閱 讀。提高閱讀速度的途徑就是從“點式”提高到“線式”,再由“線式”提 高到“面式”。因此,在速讀時應注意:
 、倏朔絼雍碚b的毛病。在目光移動的同時讀出聲音來是點式閱讀的特 點,閱讀時不克服唇動喉誦的毛病,速度就無法提高,這是因為點式閱讀思 維流程長,由視覺中心→語言中心→說話中心→聽覺中心→閱讀中心。速讀 必須眼腦直映,即由視覺中心→大腦閱讀中心,文字直接作為意義的符號, 在大腦中解碼成為信息。
 、跀U大視幅,加速眼的活動。速讀時,應盡量擴大視幅,采用整體辨認 法,達到一行一行看的面式閱讀水平。同時要自覺加速眼的活動,減少眼停
  
次數(shù),這樣既可以加強大腦皮層上視覺神經(jīng)的興奮,又可抑制發(fā)音動覺神經(jīng) 的興奮,排除下意識的發(fā)音活動。
(4)跳讀。跳讀就是不通讀讀物,有所舍棄,擇其所需而讀。 掌握跳讀方法的關(guān)鍵是鍛煉視讀的捕捉力和大腦的選擇判斷力。跳讀時
目光只反描最關(guān)鍵的詞句,一眼望去,無關(guān)的通通拋開,只取所需。此外, 掌握一些規(guī)律對跳讀大有幫助。如議論文,總論點一般放在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 尾,分論點一般放在段落的開頭和結(jié)尾。當然也有少數(shù)例外,這往往是開頭 一段交代背景,最后一段說說怎么辦,社論常常這樣寫。懂得這些常識,有 助于議論文的跳讀。
  上述各種讀書方法——朗讀、粗讀、略讀、速讀、跳讀等,各有各的長 處,各有各的用處。以精讀為基礎,同時學會運用其它讀書方法,無疑會大 大提高讀書效率。

“四步八字”自讀法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自讀課的要求是:自讀、自測、培養(yǎng)和檢驗學生的 閱讀能力。根據(jù)這一要求,田家明老師摸索總結(jié)了“四步八字”自讀法。四 步:讀中找問題,問中受啟發(fā),總結(jié)中提高,練習中求深化。八字:圈點、 問啟、思結(jié)、練評。
先說四步:
1.讀中找問題
  自讀課文,首先自己閱讀,在閱讀時既讀課文,還要讀“自讀提示”, “課后練習”和“單元知識和訓練”。讀“自讀揭示”和“課后練習”的目 的,是讓學生及時準確地抓住課文的中心,重點、難點、特點,讀“單元知 識和訓練”意在把自讀課文放在單元中審視,閱讀時細心體味,研究自讀在 單元中的地位,及其編輯思想,以學過的知識觀照課文,理出文章的脈絡, 及其編輯思想,以學過的知識觀照課文,理出文章的脈絡,了解課文章法和 語言特色。同時記下尚未理解的內(nèi)容。
2.問中受啟發(fā)
  在課堂上,學生首先談對課文基本精神的理解;其次,廣泛地提問題。 盡可能讓學生都發(fā)言,質(zhì)疑問難,問題擺出后,教師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梳 理,讓學生歸納大類再找出問題的主要方面,抓住有代表意義的問題各抒己 見,從不同視點,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展開討論,以便學生對問題的深入 思考。
3.總結(jié)中提高
  學生總結(jié)的過程,是不斷求同棄異的過程。最后要使學生的認識達到統(tǒng) 一或基本一致。在棄異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了解為什么會產(chǎn)生許多 “異”,同時指出學生思維中的缺陷和不足。在“求同”過程中,要指導學 生從偏狹的思維框架中走出來,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時空,更高的層次上取得 共識。這個過程,既是對自讀課文的總結(jié)過程,也是培養(yǎng)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的過程。
4.練習中求深化
  學在于用,自讀的目的,是要把講讀課中掌握的知識運用于閱讀過程中。 通過自讀課的學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把所學的語體、語言、修
  
辭等知識向應用上轉(zhuǎn)化、遷移。只要完成了轉(zhuǎn)化,便能達到新的高度,這便 是對學習的深化。
  以上四步,前后兩項在課外完成,中間兩項在課堂進行。課堂講授又會 專門指導和講讀教學。重點一般放在后者。
下面再說“八字”:
 。1)“圈”和“點”。“圈”指圈出重要內(nèi)容,以便理解。一般情況下 要求學生圈出:
 、“自讀揭示”中揭示文章中心、特點、寫法、題材、體裁的字、詞、 句、段。
②“思考和學習”提出問題角度的字、詞、句、段。
③“單元知識和訓練”中與自讀課文相關(guān)的字、詞、句、段。
 、茉谝陨匣A上,認真閱讀課文,圈出課文揭示前三項要求的重要內(nèi)容 和句、段。
  前三者為理解文章的線索,以控制自讀時漫無邊際,過于偏狹,不得要 領。第四是圈的重點,也是自讀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這一環(huán)如果粗疏,下邊就無法 進行。
  “點”就是點評,自讀時,應把自己的感想用簡練精當?shù)膸讉字,幾句 話記在課本的空白處。點評的內(nèi)容有兩類:一類是學生有所得的,一類是有 所疑的。一般要求將有所得的附寫在課本上,存疑的可在書中作標記,將疑 問歸納成條記在筆記本上,以供課堂發(fā)問。
(2)問、啟、思、結(jié)。“問”指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疑問都提出來,
以供其他同學和老師作評價。問的內(nèi)容一般歸為結(jié)構(gòu)、語言、主題三大類, 各類可附設小類。問題提出后,學生討論,教師指導,相互啟發(fā),尋找通途, 這就是“啟”和“思”。此后,進行“結(jié)”,即根據(jù)學生對課文理解及存在 問題,教師再指導學生歸納,化多為少,舍次抓主要,梳成辮子,理出頭緒 后,再由學生討論,并提供給學生思考方法。
問、啟、思、結(jié)雖說各為一方面,實際應用中往往很難分得開,四者互
相緊密結(jié)合,實為一個整體。
 。3)“練”和“評”。主要指學生練習,可分為說和寫兩個方面。說, 主要讓學生復述課文內(nèi)容,自己即興歸納課文中心、思路、論證方法、語言 特色等等;寫,根據(jù)自讀課文某一特點,擬題練習,自測互測。
“評”指讓學生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及歸納的要點互相評價,對學生寫的文
章互相交流,選出較好的文章,再讀給全體同學,以促使學生的自我評價。 綜上所述,四步八字教學,整個圍繞學生自讀展開,其優(yōu)點在于能用較 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較多的收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得到充分發(fā)揮,閱讀
能力會逐漸提高,如長期堅持,學習便可成為學生的自覺活動。

置疑解疑自讀法


  這種自讀法極其有用。學生不能一輩子跟在老師后面聽課、讀書。因此, 培養(yǎng)質(zhì)疑解疑能力,對今后學生獨立讀書,從事研究十分有用。
  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張載說:“于是疑處有疑,方是 進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也說:“讀書要懂。“可見讀書時學會質(zhì)疑解 疑的重要。
  
  學生讀書時,常常自問一個“為什么”?例如,一段文字中四個句子, 次序先后能顛倒嗎?又如,一個句子中的某個詞語能去掉嗎?能換成其它詞 語嗎?再如,這個段落去掉行嗎?如此等等,讓學生在自讀中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 解決的疑點,提出質(zhì)問,這是第一步。
  自讀中發(fā)現(xiàn)疑問,提出質(zhì)問,實際上是初具自讀能力的一種表現(xiàn)。這還 不夠,還要解疑,這才是真正的目的。解疑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通常采用 的方法是,對于帶有普遍性的疑問,進行集體討論,教師講評歸納;對于個 別的疑問,或在小組內(nèi)討論解決,或由教師講解解決?傊l(fā)現(xiàn)疑問是重要 的,解決疑問更重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在自讀筆記本上都能把質(zhì) 疑的問題提出來,并自己作答。
常用置疑方法,有如下幾種:
1.總體性設疑
  總體性設疑當在閱讀課文之初提出,意在了解課文的全貌,究竟寫了些 什么。如讀《雨中登泰山》,就可提出如下問題:哪些人雨中登泰山?為什 么要寫在雨中登泰山?在雨中怎樣登泰山?登了泰山哪些地方?然后帶著這 幾個疑點去讀書。書讀完之后,一定會有較深的印象,對課文的理解,對課 文的結(jié)構(gòu)層次的劃分,定會有幫助。
2.思考性設疑
  思考性設疑,一般在課文讀完之后,為了深入理解課文,探究課文的寫 作技巧和方法,往往需要提出一些問題來思考。如讀朱自清《荷塘月色》, 就可能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篇文章是怎樣構(gòu)思的?經(jīng)過進一步深入學習之 后,就會發(fā)現(xiàn):《荷塘月色》以作者行蹤為順序,以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 的變化為經(jīng),以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為緯來構(gòu)思文章。
3.尋根性設疑
  尋根性設疑,多在探尋作者寫作的目的和背景。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 色》與《綠》,同出一個作者筆下,同寫于一個時代,為何情調(diào)和色調(diào)迥異?
《荷塘月色》雖寫出了談談的喜悅,卻夾雜著淡淡的哀愁,感情低沉,情調(diào)
隱曲、含蓄,色調(diào)素淡、朦朧;《綠》卻透露出脈脈的溫表,感情積極向上, 生氣勃勃,情調(diào)明朗奔放,色彩濃麗明亮。這不同在于:《綠》寫于 1924 年,那時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在作者身上激起的感情波濤還沒有消失; 而《荷塘月色》寫于 1927 年大革命失敗以后,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極為不滿,一 直處在彷徨、苦悶、煩躁、憤懣之中。他為了尋求解脫,追求美好的事物, 憧憬理想的生活,寫了《荷塘月色》。然而由于他的心情所限,又處在那樣 一個環(huán)境下,所以在《荷塘月色》中盡管得到了淡淡的喜悅,然而始終擺脫 不了淡淡的哀愁。
4.賞析性設疑
  對某些名篇佳作進行欣賞、品評,分析它妙在何處,巧在哪里,從而加 深對它的認識和理解,學習其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閱讀欣賞能力。 比如朱自清對《綠》中的“綠”的描寫,讀起來為什么那么有吸引力?帶著 這個疑問去鉆研文章,便會發(fā)現(xiàn):作者寫“綠”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而且融情于景,傾愛于“綠”,使情景交融,使感情得到了凈化,使思想得 到了升華,使景物顯得更加嫵媚多情,使梅雨潭的“綠”更加令人喜愛。

擴展閱讀七法


為了開闊視野,豐富語文知識和擴大知識范圍,讀課文或課外讀物時,
可對所讀文章加以擴展。擴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從作品自身去擴展
  從作品自身去擴展,是指認真閱讀放在作品前后的序、跋以及文中的注 解說明,課后練習上的有關(guān)介紹、論述和要求。這對了解作品的寫作過程、 寫作動機,對作品的基本評價,讀作品應注意的事項,應著重鉆研的問題, 都有幫助;對解決文中的某些疑難、文字障礙,也是有益的。同時,它還能 為進一步擴展提供線索。
2.對歷史背景的擴展
  任何文章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都是作者對一定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 理解的反映。因此,根據(jù)作品的創(chuàng)作年代查閱有關(guān)歷史資料和文學史料,作 者評傳,無疑會對理解作品有好處,對分析作品有所幫助。
3.對有關(guān)典籍的擴展
  名篇佳作,常引用一些典故。要讀懂文章,就應弄清這些典故的含義。 如魯迅的《自題小像》,短短四句話,就用了《莊子》(“靈臺”)、《楚 辭》(“荃”)、希臘古代神話(“神矢”)、中國古代傳說(“軒轅”) 等典故,弄不清這些典故的含義,是無法了解全詩的。
4.從相關(guān)文章去擴展
  讀蘇洵的《六國論》,了解了六國滅亡的原因。為了對文章作進一步認 識,還可以讀蘇轍寫的《六國論》和清代李楨所作的《六國論》。這三篇《六 國論》都對舊中國時代的魏、韓、趙、燕、楚、齊六國被秦所滅的原因進行 論證。但讀過這三篇文章后,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所持論點并不相同。蘇洵說六 國破滅“弊在賂秦”,他意在借古諷今,以此來批評北宋統(tǒng)治者對外妥協(xié)投 降賄賂契丹、西夏的政策,但說六國破滅的原因只是“略秦”,則不夠全面。 蘇轍認為天下所重在于韓、魏,其它四國不助韓、魏,而招致滅亡,此論也 有片面的地方。李楨卻不同于“二蘇”之見,他一方面說稱霸天下之心六國 都有,另一方面又唯心地說秦國稱霸是因為“得天助”,六國的失敗是因為 “失天助”。由此可知,李楨之言說得更玄。
5.從自我認識去擴展
  如有位同學論《六國論》,并不受蘇洵觀點所囿,而認為:秦國之所以 能夠統(tǒng)一天下,六國之所以徹底覆滅,其原因先人各有所論,而古人大都只 看到了事物的外因。他認為秦能統(tǒng)一六國,是由于它具備了客觀上與主觀上 的必要條件。
  這位同學著重議了六國變革不徹底,秦國進行了長期的徹底的改革,所 以使秦國在經(jīng)濟上、軍事上都強盛起來了,位居七國之首。這些都為秦國統(tǒng) 一創(chuàng)建了有利條件。這位同學還進行了聯(lián)想,把從學《六國論》得到的啟示 擴展到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來。他認為:我們中國要振興,要騰飛,就必須要 進行一場深刻的改革,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6.對有關(guān)工具書的擴展
  對作品中字、詞的障礙,除了查找工具書中有關(guān)部分加以克服外,還可 以對工具書中所查字、詞的其它義項瀏覽一下,以便日后不致混淆,同時還 可積累若干文字資料。
7.對作品作者擴展

  《六國論》的作者蘇洵,課本介紹他生活于 1409—1066 年間,字明允, 宋朝遐山人,散文家,他的兒子蘇軾、蘇轍也以文學著名。后人并稱他們?yōu)?“三蘇”。除此外,我們查尋資料,可能了解到蘇洵其它的情況。比如蘇洵
27 歲時,曾應進士考試,未考中,因此回家用功讀書,后通六經(jīng)百家,下筆 頃刻數(shù)千言。宋仁宗至和、嘉?年間,蘇洵到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把他的 文章 22 篇上給皇帝看。一時許多學者模仿他的文章。宰相韓琦看到蘇洵的文 章,也認為寫得好,奏于朝廷;召試舍人院,他托辭有病,未去應試。于是 朝廷派他作秘書省的校書郎。后來又參與修禮書,寫成《太常因草禮》一百 卷。蘇洵還作過霸州文安縣主簿。有《嘉佑集》。
這樣一擴展,就能讓我們了解更多的文學史知識。

七步自讀法


  所謂七步自讀法,就是通過寫讀書筆記的七個步驟,要求來達到閱讀課 文目的的一種方法。這是傳統(tǒng)的自讀法,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之說,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稱之為“讀書筆記式的作文”。
  讀書筆記自讀法,一般適用于課外自讀課文。讀書筆記要求包括以下內(nèi) 容:
(1)通讀課文,借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正音、正形、詞語注釋;
(2)通讀課文,分析課文結(jié)構(gòu),分段分層,歸結(jié)大意;
(3)理解課文,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積累詞匯;
(5)語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寫批語,或練習自擬小標題;
(6)分析寫作特色;
(7)寫讀后感,讀書評論或摹仿作文。 這種自讀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大有裨益。

四步課文精讀法


  近年常用的“四步課文精讀法”是在吸取傳統(tǒng)讀書方法的經(jīng)驗,并參照 國外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的優(yōu)點,結(jié)合近年來專家學者對閱讀進行研究所取 得的成效的基礎上形成的。
第一步,預讀
  閱讀標題及有關(guān)注釋,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理解詞語的意義,在初步 明確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間相互關(guān)系的基礎上,劃分出文章的層 次。
第二步,通讀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斷并準確地理解關(guān)鍵詞語,理解語法結(jié) 構(gòu)比較復雜的長句的含義;對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詞、句,則要根據(jù)上下文 的相關(guān)意義來進行分析和推斷,以準確地理解其特定含義;能夠準確地判斷 重點句和重點段,領會文章的主題。
第三步,回讀
  采用跳讀的方法對文章進行再次閱讀,把握全文及各個層次的主要內(nèi) 容,并對文章中所寫的具體現(xiàn)象或具體事實進行概括,對文中的抽象內(nèi)容作
  
出闡釋,理解文句中隱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態(tài)度,并能用 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在這一階段,也可適當合上書本,回憶并復述每個部 分或某些重要知識點的主要內(nèi)容,檢查記憶效果,初步鞏固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
第四步,賞析
  在記憶、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作者的觀點、 感情以及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達方式等各個方面來作出分析和評價, 鑒別其正確與錯誤,好與壞以及為什么好和為什么壞。在賞析藝術(shù)作品時, 需要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也需要進行判斷和思考,即在正確理解作品本意的基 礎上,發(fā)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以獲得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

附:五問自讀法


這是由江西陳?成老師設計的一種自讀方式。 “五問自讀法”從語文學習的整體功能著眼,按照人們認識事物“感知
—理解—鞏固—運用”的過程,根據(jù)文章的特點,看順序地進行設問、引導, 讓學生怎樣沿著“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寫——寫得怎么樣——怎樣 學寫”的思路進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組織課堂教與學的活動,從根本上把孤 立的逐段繁瑣的分析變?yōu)槁?lián)系的總體的閱讀理解,把短間隔的瑣碎的一問一 答變?yōu)殚L間隔的系列的讀思議辯,把割裂的分塊的字詞句篇教學變?yōu)檎w的 遞進的教書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
“寫什么”
  主要是讓學生把文章“讀通”,著重點是整體感知,通過“析題目,抓 要素”,從整體著眼,緊扣文題與文章內(nèi)容的聯(lián)系,根據(jù)文章的體裁特點, 抓住諸如時、地、人、事等要素,用簡潔的語句說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怎樣寫”
  則要求把文章“讀懂”,著重點是整體分析,通過“摸順序,探思路”, 從整體著眼,抓住節(jié)與節(jié)、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弄清全篇文章的脈絡,探尋 作者成文的整個思路,明確成文的主要線索,綜觀全篇文章,在掌握分段依 據(jù)的基礎上再去劃分段落,并弄清重點部分的小層次,以避免分段時盲目亂 猜,分析時孤立理解的現(xiàn)象。
“為什么而寫”
  這一步要求把文章“讀深”,著重點是整體領悟,通過“抓關(guān)鍵,想意 圖”,從整體著眼,找出文章重點段、中心句、關(guān)鍵詞,進而深入思考這些 詞、句、段表現(xiàn)了什么,說明了什么,作者是為了什么而寫的,在理解文章 內(nèi)容的基礎上,領悟作者寫作目的,找出貫穿全文的“紅線”,進而掌握文 章的中心思想。
“寫得怎么樣”
  這一步要求把文章精妙處“讀熟”,著重點是整體鑒賞,通過“細對比, 品詞句”,從整體著眼,看清文章圍繞主題,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及如何遣詞 造句、布局謀篇,細心品味哪些地方寫得好,為什么好,領會作者為什么要 這樣寫,進而消化吸收。
“怎樣學寫”
  這一步則要求把文章“讀活”,著重點是整體運用,通過“想收獲,聯(lián) 實際”,從整體著眼,圍繞本年級本單元訓練重點,從自身實際出發(fā),以課
  
文(或某一段落)為范例,進行基本功綜合訓練,從讀學寫,掌握規(guī)律,以 讀促寫,逐步提高。就這樣,五問五步,都是用“整體著眼”的紅線串聯(lián)起 來,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那種語文與道分家,讀與思脫離,講與練割裂,教與 學對立的舊式教法。
  當然,要抓好這一根“紅線”,在具體教學中最要緊的還必須從導“思” 授“法”入手。語文教學必須堅持把發(fā)展語言和發(fā)展思維結(jié)合起來,在基本 功訓練中緊緊抓住思維訓練這個核心。教師的責任就在于給學生指引“思” 的途徑,導以“思”的方法。“五問自讀法”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問”是 為了引“思”,“思”又能夠?qū)?ldquo;讀”,而“讀”更能促“寫”?偟膩碚f, 五步設問就是指明讀懂一篇文章的學習思路(或者說閱讀時進行思維的一種 具體模式)。隨著每一問和答案逐步出現(xiàn),學習一篇文章的過程便逐漸引向 深入,最后達到完全掌握。而每一問的解答又都把“思”的正確方法作為鑰 匙交給學生。第一問的“析題目,抓要素”,第二問的“摸順序,探思路”, 第三問的“抓關(guān)鍵,想意圖”,第四問的“細對比,品詞句”,第五問的“想 收獲,聯(lián)實際”,這“十法”便是“五問自讀”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每一問 都可不斷拓展深化。例如“析題目”,通過對小學全部教材的研究,歸納出 “小學課文命題十律”(即:標示敘寫對象,概括主要內(nèi)容,揭示中心思想, 指出文章線索,揭示范圍重點,指明發(fā)生時地,設置疑問懸念,突出人物話 語,顯示比喻象征,表明文章體裁),并探索出與之相應的“析題六法”(弄 清概念,抓住關(guān)鍵,掌握特點,尋底問根,辨體明旨,探路度篇)。學生逐 漸掌握了文章自讀法,就是掌握了一種通向高境界的鑰匙,手持這把鑰匙, 將會終生受用無窮,這對很高學生思維素質(zhì)也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附:錢夢龍“課文精讀六步法”

特級教師錢夢龍同志把課文精讀概括為“六步法”,這六步是:
1.認讀
  通過對字詞句段的認讀初步感知課文。認讀的重點是識字、解詞、明句。 要能夠找出關(guān)鍵性的詞句和重要的句子。要能夠使用工具書,根據(jù)課文的語 言環(huán)境,選擇恰當?shù)牧x項,明確詞句的含義。
2.辨體
  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辨明文章體裁。辨體雖然很容易,但它是確 定閱讀重點的必要步驟。因為不同體裁的文章,表達方式不一樣,閱讀的側(cè) 重點也應不同。
3.審題
  審明題目的語言結(jié)構(gòu)、題目的含義以及作者命題的意圖。題目好比文章 的窗口,審題的過程就是通過題目這個窗口初步透視文章內(nèi)容的過程,也是 初步理解文章的過程。
4.三問三答
  三個問題是:“這篇文章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 寫?”“寫了什么”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如讀記敘文,就應了解文章記了 什么事,寫了什么人,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如何,表 達了什么思想?等等。“怎樣寫的”是對文章表達形式的理解,如記敘文記 人敘事是怎樣安排線索、順序、詳略的?怎樣描寫人物和環(huán)境的?等等。這
  
時對文章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上,而且進一步理解了這些內(nèi) 容憑借怎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為什么”又進一步要求把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 結(jié)合起來考慮,探索作者這樣寫的原因。例如文章為什么這樣立意構(gòu)思,為 什么這樣布局謀篇,為什么這樣遣詞造句?等等。三問三答的過程是由表及 里、由里返表地深思考、透徹理解課文的過程。
5.質(zhì)疑
  質(zhì)疑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質(zhì)疑有三種情況:①有疑而問。在三問 三答的過程中,確實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②明知故問。有些問題,原已 基本解決,但把文章前前后后聯(lián)系起來考慮,認為還有一些問題可以進一步 思考、研究,于無疑處生疑。③依據(jù)課文中的有關(guān)事實,向教師或同學提出 商榷性的疑問。這種提問是質(zhì)疑的高層次,也是閱讀中思考的收獲。
6.評析
  這是閱讀中的鑒賞活動,要求對文章突出的特點作出評價,或口頭,或 寫成評論文章。評析文章,綜合性強,難度也較高,能夠具體分析一篇文章 并作出恰當?shù)脑u價,是具備閱讀能力的標志。

課文參讀法


  這是由江蘇濱海朱乃勤老師實驗并總結(jié)的,主要有兩種操作方法:比較 參讀和歸類參讀。
1.比較參讀
  就是在精讀某一篇文章的基礎上,再參讀其它文章,反復比較,找出它 們之間的異同。運用比較法參讀,主要要求在閱讀時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求同。找出精讀文章和參讀文章內(nèi)容、形式上的相同之處。
  例如,學《蜘蛛》時,稱通過精讀分析明白本文采用了生動說明的方法, 獲得形象的感受,對蜘蛛的生態(tài)特征有了明確的認識和了解,達到了說明的 目的。然后以此文為拐杖,再參讀《巍巍中山陵》、《凡樂賽宮》、《珊瑚 島》、《晉詞》等課文,看看它們與《蜘蛛》在寫法上有何相同。從而會發(fā) 現(xiàn),這些文章中都有生動說明部分,從而認識到說明文中的描寫主要是起到 具體地說明事物的作用。
學習楊朔《香山紅葉》可參讀《荔枝蜜》、《茶花賦》、《雪浪花》、
《泰山極頂》等散文,加深理解作者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寫法的妙用,體會 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這樣,既拓寬闊讀面,又加深了他們對精讀文 章的理解。
 。2)辨異。把精讀文章與參讀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時,注重于辨析他們之 間的不同點,相異處。比如學《孔乙己》一文時,先反復閱讀課文,理解文 章所揭示的主題,注意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然后參讀《范進中舉》,對兩 篇文章進行求同辨異,從而明白,兩文在主題上有相同之處,都不同程度地 揭穿了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尖銳地抨擊了封建科舉制度摧殘、腐蝕知識分 子的弊害和罪惡,在刻畫人物方法上也有相同之處,都用了對話描寫的方法, 對話各具個性。但在刻畫人物方法上還有不同之處:《孔乙己》一文主要通 過肖像、動作、神態(tài)描寫刻畫人物,《范進中舉》則主要采用對比、夸張、 諷刺的手法刻畫人物。
通過辨異,不僅從“異”的方面,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精讀課文,發(fā)

現(xiàn)精讀文章和參讀文章各自個性,把握它們的特點,而可以從“異”的方面, 更具體,更細致地理解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進而使思維具有豐富性和獨創(chuàng) 性。
2.歸類參讀
  就是以某一篇文章為基本篇,通過精讀,分析理解這篇文章,然后以此 為模式,去參讀,找出與之同屬一類的其它文章,歸納總結(jié)它們的異同。例 如,學《普通勞動者》時,精讀這篇文齊,并找出課本中寫人為主的小說多 篇來參讀。如《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老楊同志》、《變色龍》等 十多篇文章參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參讀,學生歸納總結(jié)出了 這些文章相同點和不同點。其它如“寫事為主的小說”、“狀物抒情的散文”、 “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以小見大寫法”的文章、“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的 文章??都可分類參讀,歸納各類文章的異同。

理解教材的九種操作方法

1.整體把握法
  即從總體上全局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性質(zhì)、內(nèi)容、編排意圖,訓練線索及 體例,做到對教材的學習任務胸中有數(shù),從而居高臨下、進退自如。如初中 語文教材,我們可以如下角度去詳細地了解,掌握它的特點:
(1)這是一套綜合型的語文教材,它的“綜合”是如何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
的。
 。2)在課文分類上,三類課文在編排上各有什么特點,各有什么教學要 求。
(3)在文體的分類上,課文怎樣按照不同的表達方式組成各種訓練體
系。
(4)在閱讀的訓練方面,課文安排了哪幾條訓練線。
(5)在寫作和聽說的訓練上,教材如何安排訓練線的。
(6)語文知識訓練在教材中的安排。
  (7)教材中教學單元設計的原則和安排的方式,各個單元的教 0 學要 求。
(8)各冊教材文體的比例從初一到初三的變化情況。文學作品及文言文
的閱讀訓練安排的方式。
2.序列探討法
  即從文體的縱線上進行排列、梳理、跳過縱橫交錯的教學單元,增強各 條訓練線方面的整體印象,熟悉不同類別的訓練點在各訓練線中的地位和作 用?梢哉f,序列探討法就是著眼于各條訓練線的“整體把握法”。如初中 語文教材,就應該排列、掌握如下訓練線的序列:
(1)記敘文閱讀訓練的十三個點。
(2)記敘文寫作訓練的十八個點。
(3)說明文閱讀、寫作訓練的各八個點。
(4)議論文閱讀、寫作訓練的各八個點。
(5)應用文寫作訓練的二十四個點。
(5)應用文寫作訓練的十四個點。
(6)聽說訓練的十二個點。

(7)漢語知識訓練的二十個點。
(8)文學作品閱讀訓練的若干個點。
(9)作文片斷練習的若干個點。
(10)文言文知識訓練的若干個點。
3.單元理解法
教材的學習單元具有這樣的特點:
(1)它是一個閱讀訓練的點。
(2)它又是一個寫作訓練的點。
 。3)它是一個學習單位,具有學習內(nèi)容的整體性和學習安排的時間性, 一般來講,對單元的理解可分五步進行。
第一步,掌握單元教學重點。 第二步,單元內(nèi)課文的類型、任務及其教學重點。 第三步,單元內(nèi)各篇文章在寫法上、內(nèi)容上的大致比較。 第四步,單篇教材各自的主要特點。 第五步,編者將此單元內(nèi)各篇教材編在一起的意圖及課文分類的意圖。
4.單篇鉆研法
  即從單篇課文的鉆研入手,把理教材的任務落實到每一課。應獨立地、 認真地、深入地從各個方面去鉆研每一篇教材,如這篇文章的歷史背景、目 的所在、思路、線索、結(jié)構(gòu)、語言、風格、獨特技巧以及字詞的讀寫理解、 句段的分析、練習的設計等,拿《揮手之間》來講,就可以從如下方面多層 次、多角度地進行理解:
(1)課文的鋪敘美。
(2)課文的議論美。
(3)課文中的瞬間美。
(4)課文結(jié)尾的畫面美。
(5)課文中人物的造型美。
(6)課文中的追敘美。
(7)課文點面結(jié)合的構(gòu)思角度。
(8)課文對怎樣寫“由一個物件引起的回憶”之類文章的啟迪。
5.專題比較法
  即綜合對照分析法。它跳出單元和單課圈子,從某一角度將幾篇課文的 有關(guān)內(nèi)容放在一起比較,深化理解的層次。綜合比較的角度是豐富多采的。 如:
  《白楊札贊》、《松樹的風格》,題材、體裁表達這方式的比較;《制 臺見洋人》、《變色龍》中外作品人物形象的比較。
  《春》、《老山界》、《聽潮》,不同主題作品中博喻修辭方法的印證 比較,等等。
6.立體展現(xiàn)法
  也叫左右勾聯(lián)法,縱橫聯(lián)系法。它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從某一命題生發(fā) 開去,從課文中尋找例證,從各個方面展示這個命題的知識內(nèi)容,從而獲得 這個命題的較全面的有規(guī)律性的知識。如對“魯迅筆下的外貌描寫”這個命 題,我們可以找出許多例證來說明魯迅外貌描寫的筆法。如:
①工筆描繪法。如《故鄉(xiāng)》中對中年閏土的刻畫。
②簡筆勾勒法。如《孔乙己》中對孔乙己的外貌描寫。

  ③描繪眼睛法。如祥林嫂的眼珠、康大叔的眼光、孔乙己的眼神、范愛 農(nóng)的眼珠。
 、芡怀鎏卣鞣āH缈滓壹旱拈L袍、童年閏土脖子上的項圈、小栓背上的 陽文“八”字。
  ⑤夸張描寫法。如《故鄉(xiāng)》中對楊二嫂的描畫,《藤野先生》中對清國 留學生的描寫。
  ⑥比喻描寫法。如對閏土,用了“松樹皮”、“木偶人”、“石像”三 個傳神的比喻。
還有“色彩烘托法”、“反復對照法”等等。
7.學科滲透法
  也叫學科縱橫聯(lián)系法。它以語文教材中的某些知識為中心,通過設疑問 難的方式,與其它學科相聯(lián)系,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拓寬動手面、知識面、 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在使用此法時,一般要求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如:
①《濟南的冬天》中,“唐代的名手”指誰?
 、凇端篮2凰馈分校裁唇“咸度”?生物為什么不能在咸度高的海水 里生存?
③《海燕》中,海燕有什么特點?
④《從甲骨文到口袋圖書館》,什么叫激光全息縮微膠片?
8.列表法
  適用于剛升入初中和分析課文能力較低的學生。表分內(nèi)容、方法、意義 三部分。在組織學生預習課文,初步劃分段落之后,按表填寫。根據(jù)情況可 按師析師填、師生共填、學生自析自填的順序進行。
表中內(nèi)容部分是對課文中人物、事件、道理、事物的簡述和提煉。
(1)從表達方式上可分為記敘、議論、說明、抒情。
(2)從描寫方法上可分為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描寫。
(3)從修辭上可分為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反復、設問等方法。
(4)從寫作方法上可分為象征、對比、反襯、小中見大等方法。 意義部分是指用上述方法來表現(xiàn)內(nèi)容的作用、好處;反映了作者的什么
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原因。
  以上三部分是對課文的橫向解剖,接著可對表上的內(nèi)容縱向歸納;從內(nèi) 容部分可知文章的內(nèi)容提要和結(jié)構(gòu)層次;從方法部分可知文章的藝術(shù)特色、 寫作特點;從意義部分可知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社會意義,至此全文分析完畢。 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特點,一目了然,作者的思路、選材、風格、手 法也清清楚楚。對于較長的文章可以劃分的層次多一些,細一些。經(jīng)試驗, 這種方法適用一切文體。大多數(shù)學生經(jīng)三至四個學期學習就能基本掌握。
9.答題法
  適用于已有一定分析、理解能力的學生。運用此法可按師提生答、師生 共提共答的步驟進行。首先在預習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根據(jù)課文所屬文體的 要素、特點、結(jié)合課文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寫作特點、作者情況、時代背景等方面 提出一至五個問題。然后針對問題把課文中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摘出來進行專題研 究、分析,從而把握課文的思想性、藝術(shù)性,了解作者寫作意圖和思想感情。 這幾個問題解決了也就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任務。所以,提出那些問題就成為 分析課文的關(guān)鍵。一般來講,各種文體都有其要素及特征,這就是提問的主 要依據(jù)。例如記敘文的六要素;說明文的特征、層次、方法、語言;議論文
  
的論點、論據(jù)、論證;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戲劇的三特點;散文的“形 散神不散”;詩歌的四注意以及人物傳記、報告文學、神話傳說、新聞通讀 等等都是如此。其次要結(jié)合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提出啟發(fā)性、總結(jié)性、疑難性的 問題來研究。例如初中語文第五冊中《祖沖之》和《哥白尼》都是人物傳記, 都是夾敘夾議,但為什么前者敘多議少,后者敘少議多呢?這個問題的提出 就引導學生反復對照兩文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得出哥白尼的研究成果已超出 自然科學的領域,對人類正確認識宇宙,對唯物主義的科學的宇宙觀的建立 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這正是兩文議論不同的原因。

閱讀過程的操作方法六種


  所謂操作閱讀過程的方法,就是把關(guān)于進行科學閱讀的理論、原則、規(guī) 律,具體形象地變成組織和安排閱讀實踐過程的行為方式,變成學生閱讀的 實踐行為和動作。它是理論與實際、閱讀的思想認識與閱讀的實踐過程相互 作用、緊密結(jié)合的具體結(jié)晶,圍繞它進行研究和探索,在理論與實際的結(jié)合 上狠下功夫,這是我們開展學法指導專題試驗的關(guān)鍵所在。
  許多教師在學法指導試驗過程中,摸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操作閱讀過程 的種種方法,宜昌市教育科研所劉光勝老師作了如下總結(jié):
1、目的要求操作法
  在學生閱讀之前,提出閱讀的目的要求,讓學生按一定的目的要求進行 閱讀,以實現(xiàn)對閱讀過程的操作。比如,有位教師在教學《繁星》一課時, 先用小黑板出示閱讀的目的要求:“反復閱讀課文,仔細對課文圈、點、批、 劃,弄清作者看星天的不同時間、地點、星天的不同特點和作者的不同感受。” 提出這樣的目的要求,也就是為學生提示了閱讀的方法和思路,學生按
照這樣的目的要求進行閱讀,也就滲透著學法指導。
2、閱讀程序操作法
  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課文的特點,為學生設計出閱讀的具 體程序,讓學生按程序一步一步地進行閱讀,以實現(xiàn)對閱讀過程的操作。比 如,一位教師上《愛迪生》一課。就為學生設計出了以下的閱讀程序:
①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運用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詞的意思。
②再讀課文,看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寫的什么。
③三讀課文,弄清“愛迪生小時候是怎樣熱愛科學的”這一問題等。 學生按照老師設計的閱讀程序一步一步地進行閱讀,學到了方法,培養(yǎng)
了能力。
3、思維流程操作法
  在閱讀過程中,重視對學生閱讀的思維方法訓練,指導學生在閱讀時, 學會思考,學會想問題,為學生設計出閱讀的思維流程,以實現(xiàn)對閱讀過程 的操作。比如,教課文的時候,這樣提示:用“整體→部分→整體”的思路 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思路閱讀這一課。
  像一位教師教《新型玻璃》這一課時,就為學生設計了如下的閱讀思維 流程:
整體閱讀→本課主要寫什么?

部分探究→幾種新型玻璃?→各有什么特點、用途?

↓ 綜合歸納→文章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學生按照這樣的思維流程進行閱讀,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4、設計問題操作法
  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閱讀的要求,設計出閱讀的思考題, 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以實現(xiàn)對閱讀過程的操作。
一位教師教《穆老師的眼晴》一課,就設計了以下的閱讀思考題:
(1)穆老師的眼睛是什么樣兒的?
 。2)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穆老師的眼睛會說話?課文中的“我”為什么 說穆老師的眼睛會說話?
(3)穆老師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圍繞著這些問題進行認真閱讀,仔細批劃,互相討論研究,不僅理
解了課文內(nèi)容,而且也掌握了圍繞問題進行閱讀的方法。
5、編制提綱操作法
      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閱讀的目的要求和教材實際,編制出閱讀提綱。讓 學生按提綱閱讀,有機進行學法指導,以實現(xiàn)對閱讀過程的操作。 像一位教師教《古井》一課時,擬出了下列閱讀提綱:
①村里人到井里取水。
③鄉(xiāng)親們幫老人挑水。
③贊頌井的作用。
④并對我的啟迪。 再像一位教師教《避雨》一課時,設計了如下的閱讀提綱:
?
?
? ?時間、地點? ?
? 路上遇雨?
? ?天氣、環(huán)境? ?
? ?外貌? ?
? ?
避雨? 姑娘避雨?神態(tài)? ?
? ?
? ?行動? ?
? ?積雨云
? ?
? 姑娘談雨?春雨
? ?
? ?四指雨
  學生按照這樣的提綱,思考、閱讀,抓重點詞句,分段,概括主要內(nèi)容, 深刻理解課文,這樣,不僅掌握了知識,也掌握了操作閱讀過程的方法。
6、圖表操作法(略)

“四聯(lián)系一拓展”閱讀法


這是由河南西華一高高海峰老師設計并實驗總結(jié)的。 一要聯(lián)系“課前提示”和“課后練習” 細讀幾篇“課前提示”不難發(fā)現(xiàn),“課前提示”是打開課文重點、難點
之門的鑰匙,是引導學生盡快進入課文——這一知識迷宮的向?qū)АW屑氀芯?它并有意識地指導自己的閱讀和思考,就會既快又準地理清課文脈絡,把握

課文精髓,收事半功倍之效。這和我們平時走路一樣,只有目標明確,才可 能把準方向;否則,就只能空耗時間,于事無補。
  至于“課后訓練”,一般都是圍繞課文中的重點、難點、易混點而設計 的。它是檢驗學生對重點、難點理解得準不準,易混點辨析得清不清,以及 學后能不能用的尺子,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動腦、動口、動筆能力的必要訓練 方式。因而讀課文時,應把它考慮在內(nèi),以促使和幫助自己在關(guān)鍵處多下功 夫。這樣,讀課文就不會感到無事可做,為讀課文而讀課文了。
二要聯(lián)系同單元的另幾篇課文
  我們知道,現(xiàn)行語文教材很注意單元的整體性。同一單元中的幾篇課文, 在取材、構(gòu)思、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往往同中有異。這里的所謂“聯(lián)系”,就是 要有意識地將幾篇課文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以便發(fā)現(xiàn)它們的相同點、不同點 及各自的妙處。如果說第一個“聯(lián)系”是偏重于一篇課文,即一個點的話, 那么做好第二個“聯(lián)系”就會變幾個點為一個小面,同時還可利用相同點, 減少閱讀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為了“舉一反三”。有經(jīng)驗的學生還 可以根據(jù)各單元的課文來揣測編者的用意,進而把握出題的趨向;倘若再進 而將各單元和“教材說明”放到一起加以整體思考的話,那么學生的學習就 會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
三要聯(lián)系“單元知識和訓練”
  平時評閱學生的試卷,常發(fā)現(xiàn)學生在分析課文寫法、結(jié)構(gòu)方式時有張冠 李戴、隨便臆測的現(xiàn)象,其實這正是對那些內(nèi)容從理論上缺乏理解所致。“單 元知識和訓練”一般多是針對本單元課文中出現(xiàn)的新概念、新結(jié)構(gòu)等作理論 上的分析。比如高三第一單元是議論文,有的文章的結(jié)構(gòu)方式既新穎又典型, “單元知識”就專門講“論證的思路和結(jié)構(gòu)”,并設計了有關(guān)的練習題。如 果學生能在讀課文時注意用“單元知識”中的理論闡釋做指導,又反過來注 意用課文中的實例去印證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真正做到心領神會后再 去做訓練題,那就完全可以避免概念混淆或理論和應用對不上號的現(xiàn)象發(fā) 生。
四要注意聯(lián)系以往學過或讀過的同類作品、同一作家的作品
  在理科上擅長的同學都非常注意知識的前后連貫,經(jīng)常進行分類整理, 其實這一方法在閱讀理解課文時也同樣適用。比如讀《范進中舉》就應該聯(lián) 系《孔乙己》,從中發(fā)現(xiàn)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之深;讀茅盾的《風 景談》,可聯(lián)系吳伯簫的《萊園小記》、《記一輛紡車》,進而體會延安軍 民為粉碎敵人的封鎖,渡過難關(guān),是怎樣團結(jié)一致、昂揚向上、以苦為樂的; 再讀如《春蠶》,當然應該想到《多收了三五斗》,從而對舊中國三十年代 農(nóng)村“豐收成災”的社會現(xiàn)實加深認識。其實,倘若我們每讀一篇課文,都 有意識地去這樣聯(lián)系,那么這不僅達到了復習學過的課文的目的,而且這本 身也是個分類整理的過程,同時還可使自己的理解進入一個新的天地,運用 起來也會顯得得心應手。
“一拓展”是對那些喜愛語文或?qū)W習精力充沛的學生而言的
  具體做法是學了一篇課文之后,可選些同體裁、同作者或風格相近、時 代一致的作品來泛讀。如讀了《春蠶》,可再翻翻《秋收》、《殘冬》;讀 了《茶館》(節(jié)選),可再讀讀全劇等,這樣無疑可以使自己的視野變寬, 理解加深。至于閱讀、分析、寫作等能力的提高,那自然也在不言之中了。
  
速讀的九種方法


  語文教學中的“講讀”和“導讀”,務必抓住一個“讀”字。否則,“講” 與“導”就容易落空。因此,如何提高“讀”的速度和效率,是一個值得探 討的問題。
  精讀是一種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古人主張“讀書須仔細,逐字逐句要見著 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字斟句酌”。韓愈的“提要鉤玄”,朱熹的“熟 讀精思”,蘇軾的“抄讀”,司馬光的“誦課”,王國維提倡的“眾里尋她 千百度”等,均強調(diào)讀書要精細。今天,指導學生精讀,旨在培養(yǎng)認真讀書 的習慣,克服浮光掠影的毛病;理解并掌握教材的教學要求,糾正淺嘗輒止 的傾向;提高自學力度,改變被動、依賴的局面。因此,精讀歷來受到語文 老師的重視。然而,精讀亦存在少而慢的局限,有必要加以改革。
  古人也有選讀的。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良好的讀 書方法。人們往往對“不求甚解”持否定的態(tài)度,其實是誤解。陶淵明愛好 讀書,不是拘泥于一般的咬文嚼字,而是專在會意上下功夫。由于他善于抓 住文章的神韻實質(zhì),所以速度自然比一般人要快。
  “不求甚解”是一種瀏覽式的略讀的方法。略讀和精讀,是從閱讀的精 度劃分的,若從閱讀的速度來看,又可分為慢讀和快讀。一般說來,精讀表 現(xiàn)為慢讀,略讀表現(xiàn)為快讀。但讀慢不一定是精讀,快讀也不一定是略讀、 因為有的人讀得慢并非讀得精細,只是效率過低;有的人讀得快也并非讀得 草率,而是效率較高。諸葛亮讀書就很快。據(jù)王粲《英雄記鈔》記載,亮與 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于精讀,而亮獨觀其略”。 正因為“觀其大略”,所以,諸葛亮才能抓住書的主旨要領。他在同樣的時 間內(nèi),比別人閱讀更多、更廣泛的書,從而獲得既廣博又重要的知識。諸葛 亮這種快速閱讀的效果,為徐庶等人所不及,可謂成功的經(jīng)驗。列寧讀書的 速度也快得驚人,他慣于“一目十行、十二行,迅速地抓住整段整頁的意思”。 列寧速讀的方法為人們樹立了榜樣。
“教育要面向未來”,現(xiàn)代科技日新月異,新的知識層出不窮。據(jù)統(tǒng)計,
當前世界知識的總量每隔五年至十年就要翻一番。假如學生對每本書都字斟 句酌地讀,他們所讀的書和所接收的信息就太少了,也就難以適應未來社會 的要求。
閱讀的速度常常體現(xiàn)閱讀的效率。在許多情況下,閱讀速度快的反比讀
得慢的理解得更準確,記住的內(nèi)容更多。究其原因,在于閱讀時眼睛與大腦 的相互協(xié)調(diào)。人的大腦接受信息的速度要比眼睛快得多,大腦容易無事可干 而開小差。如果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通過眼睛接收傳遞信息就會偷偷地 溜掉。因此,讀書的速度愈慢,就愈難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原因在于讀得慢 的人常常陷入一些孤立的詞義和無用的細節(jié)之中,只見樹木不見林,無法理 解作者的思想脈絡。這正是慢讀的弊端。
快速閱讀的關(guān)鍵是改變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和習慣。
1、默讀法
  進行速讀時,注意只“閱”不“讀”,發(fā)音必將影響速度。“閱”者有 回旋的余地,可以不采用所讀材料的全部詞匯,而只取其中的某幾個詞,甚 至只是一個完整的形象,只有采用經(jīng)過壓縮的語句,才有可能快讀,才有可 能從詞匯的樹叢中找到思想的森林。
  
2、瀏覽法
  即閱讀時,目光撒下去所接觸的不是兩三個詞,而是完整的一句,整整 的一行甚至再多些。這種瀏覽的方法用在了解一本書的大意上,通常在圖書 館、閱覽室、書攤前拿到新書時使用。
3、選讀法
  這是快速閱讀的一種形式,這種辦法用來選讀文章里的部分章節(jié)。在這 種情況下,讀者應通觀全文,爭取不要漏過任何部分,但注意力只能放在他 要讀的主要觀點上。這種方法常常在讀者瀏覽了全書之后回過頭來通讀第二 遍的時候使用,如要求在《范愛農(nóng)》一課中找出追述和補敘的段落即可選用 此法。這樣,閱讀速度就會大大加快,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在未找到他 所需要的章節(jié)、內(nèi)容前,對其它部分可以一掠而過,不予細看,只把精力放 在要讀的部分。
4、掃描法
  這是一種快速瀏覽法。它的目的是為了從中找出我們所需要的且又較為 明顯的東西,如人名、數(shù)據(jù)、成語、生詞、論點等。視覺(特別是周圍視覺) 發(fā)達和經(jīng)過訓練的人一打開書就能迅速發(fā)現(xiàn)要找的東西。
5、提問法
  在閱讀時,有意識地提問,然后迅速在書上尋求答案。如《崇高的理想》 一文就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什么是理想;為什么說理想是有社會性、階級 性的;什么是傳大的理想;為什么說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是最崇高、最傳大的理想? 讀了《魯迅的精神》就該知道魯迅的精神是什么,這樣,閱讀有了目標,有 了疑問,帶著問題閱讀,便可爭取在閱讀中解決疑問。
6、提要法
  閱讀時不宜平均使力,應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要抓大意,抓主 句,抓脈絡,抓中心,可以邊讀邊列提綱和圖表,從中了解和發(fā)現(xiàn)重點、難 點、新問題及新材料。
7.變音讀為視讀
  視讀是不經(jīng)過聲音的媒介,讓文字符號通過視覺直接反映到中樞神經(jīng), 形成整體反映某一概念。因而比音讀快三四倍。
8.變順讀為跳讀
  跳讀時,只抓住關(guān)鍵的詞、句、段而跳過非關(guān)鍵的詞、句、段、形成整 體記憶。整體記憶又稱“積塊”記憶。如一篇文章的字可以視為“點”,詞、 句、概念可視為“塊”。大腦中貯存了許多詞組、句子和邏輯關(guān)系后,就可 以看到一個字而“須知”一個詞,見到上句而“預知”下句,達到“一目十 行”。
9.運用組合記憶
  當記新概念時,許多概念腦中已有的,則無須重記,而對少量要記的, 卻又可以以熟帶生、以老帶新。組合記憶的訓練愈多,閱讀的速度就愈快, 每分鐘可達八百字以上,且記住的內(nèi)容更牢固。
  文章的體裁不同,篇幅的長短不一,閱讀的目的有別。因而,閱讀的方 法也應因體裁、篇幅、目的的差異而靈活運用。實踐證明,采用速讀方法, 既可以彌補精讀的不足,又可以提高閱讀的效益。
  皮亞杰指出:“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增進學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們的 心理成長。”快速閱讀是提高閱讀效益、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有效方法,它不僅
  
為學生涉獵課外讀物,開闊視野、啟迪思路、增長知識打開了方便之門,而 且為語文教學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添上了翅膀。在語文教學中,快速閱讀確 實具有事半功倍的優(yōu)勢。實踐證明,它是優(yōu)化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讀注釋六法


  注釋的形式有三種:一是眉注,郎在一篇文字的上方作注;二是夾注, 即在文字中間作注,或用括號標示,或用小字體指出;三是腳注,即在一頁 文字之下或和篇文字之后作注。從功能上看有三種注釋:一是提示性注釋, 主要交代文章出處,簡介作者,或揭示時代背景、概述作品主要內(nèi)容,或解 釋題章,點明主題思想;二是詮釋性注釋,主要注釋字音、詞義、句意;三 是說明性注釋,如交代引文出處,介紹詞句中涉及的人物、歷史事件、地域 名稱等。其中,詮釋性注釋是主要部分,我們不但要理解注釋的內(nèi)容,重要 的詞義,還要在理解基礎上加強記憶,不斷積累,豐富詞匯。了解了這一些, 你才算初識了注釋。
  你還得掌握注釋的方法和釋義的基本術(shù)語。注釋的方法,從內(nèi)容上看, 主要有三種:第一,是闡述詞語的本義,多用直接解釋法,第二,是在闡述 本義的基礎上,再注釋引申義(包括比喻義、借代義和形容義等)。對這種 注釋法,應該特別注意掌握釋義的術(shù)語。表示本義多用“原指”、“原意是”、 “原是”等。表示引申義,往往用“這里指”“這里是”“這里用來”等; 表示比喻義,往往標明“形容”;表示借代義,往往標明“借指”等。第三, 是闡述特指意義,或意釋語句。有些詞義是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或特定時間、 地域中的用法,往往是“這里是”、“這里指”或加上引號來闡述。凡不便 照字面直釋,而用意釋的內(nèi)容,往往用“意思是表明”。
注釋的方法,從形式上看,又有多種,主要的釋義方式是:
  (1)總釋和分注。先闡釋整體語句,再詮解難字難詞的含義,或先總后 分,或先分后總等。
(2)釋文中加括號。文言譯句中為補全結(jié)構(gòu),使譯句連貫、完整而用之;
語體文中為提示詞語適應的對象或使用范圍用之;作為夾注或補充性注釋亦 用之。
(3)文言注釋中的通假字、古今字或異體字,常用“或 x”“同 x”、
“通 x”來表示,前者為借字或古字,后者是本字或今字。閱讀時要用本字 之義去理解文句之意。例如“[屬]同‘囑’”。這是古今字,“屬”是古字, “囑”是今字,閱讀應按今字去理解。例如“[亡]同‘無’”。這是注釋通 假字,“亡”是借字,“無”是本字,閱讀時要從本字之義去理解文句之意。
1.對號讀注釋
  注釋都是根據(jù)正文的需要作的。每個注釋都是針對正文中的某個字、某 個詞、某句話作出的。因此,在讀注釋的時候應該同相應的字、詞、句對號。
2.互相參照讀注釋
如“六藝”的注釋。在《師說》中為“指《詩》、《書》、《禮》、《樂》、
《易》、《春秋》六種經(jīng)書”。在《張衡傳》中為“指的是禮、樂、射、御、 書、數(shù)六種學問和技能”。為什么同為六藝,注釋卻不同呢?這就需要認真 對照原文。《張衡傳》的“通五經(jīng)、貫六藝”中的“五經(jīng)”,指的是《詩》、
《書》、《禮》、《易》、《春秋》五種經(jīng)書;“六藝”自然不會再指六種

經(jīng)書!稁熣f》中的“六藝經(jīng)傳皆書通習之”的“六藝經(jīng)傳”是指六經(jīng)的經(jīng) 文和傳文,顯然不是指的六種學問和技能。經(jīng)過這樣比較,“六藝”一注就 讀懂了。
3.領會精神,融會貫通讀注釋
  有的注釋,只交代了歷史事實或人物關(guān)系,沒有直接對列出的內(nèi)容有針 對性地作出注釋。在這種情況下,就特別需要認真聯(lián)系課文去領會精神,融 會貫通去讀懂它。
4.對同一內(nèi)容的不同注釋,應比較衡量做出選擇
  比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中有這么一句:“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 少矣。”這句中有兩個“其”字,不同的書有不同的注釋。在這種情況下, 就可以結(jié)合課文通過比較衡量,選出你認為最滿意的注釋。
5.不滿足于意譯的注釋
  有些注釋僅對某字、某詞、某句話作了意譯,本意如何未作解釋。在這 種情況下,應該參看一下有關(guān)書籍,或去查一查詞典,力求弄懂原意。
6.不盲從注釋
  對不當注釋不盲從,應查考核實,注釋有誤注的,對那些不當?shù)淖⑨專?將釋意放在文中仍無法理解的注釋,應該再找有關(guān)資料工具書查清楚。

“批注”訓練及其方法

1.發(fā)現(xiàn)與圈點
  這是動筆墨的第一步驟。要領是在閱讀中善于發(fā)現(xiàn),準確圈點。發(fā)現(xiàn)的 對象是讀物中的好詞好句,通過畫線圈點引起自己的注意。課外閱讀中“發(fā) 現(xiàn)”的指導應從寫人和寫景兩種文章開始。寫人的文章可注重肖像、神態(tài)、 心理活動等描寫詞句的發(fā)現(xiàn)。一般說來,在寫人一類文章中,學生容易發(fā)現(xiàn) 描寫肖像、語言、動作的字、詞、句,不容易發(fā)現(xiàn)神態(tài)與心理活動的描寫。 發(fā)現(xiàn)為下一步驟批注打下了基礎。
寫景的文章,重點抓住能準確表現(xiàn)景物的性狀(靜態(tài))與變化(動態(tài))
的詞句的發(fā)現(xiàn)。方法是:“從課內(nèi)到課外,以一篇帶多篇。”根據(jù)課堂上教 師提出的圈畫要求,學習課外讀物圈點。
要強調(diào)的是,動筆墨圈點前,主要的是多讀。只有多讀、理解,才能有
發(fā)現(xiàn),有了圈、點、畫基礎,就為第二步驟批注摘抄提供了材料。
2.綜合性“批注訓練”
  一篇課文中的“批注”內(nèi)容可包羅萬象。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規(guī) 律,我們將其分為三大類。
  (1)是常規(guī)性的批注:即每讀一篇課文,都應對課文的詞語知識,篇章 結(jié)構(gòu),寫作特色:中心思想加以分析理解,寫上批注。
  (2)是特殊性批注:即根據(jù)課文的特點,自讀思考題,根據(jù)思考題來閱 讀課文,作出簡明的批注。
  (3)是自由式批注:在一篇課文的學習中,總會遇到一些自己特別欣賞 的地方,一些感到難以理解的問題,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隨意批注,哪怕是 批上一個問號也可以。
批注的內(nèi)容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詞語:查字典注釋詞義,或聯(lián)系上下文談談對這個詞語的具體理解、評

價、或注明同義詞、近義詞及其辨析。 句子:辨別特殊句式如反問句、設問句等,簡記特殊句式的基本格式。
要求學生能就排比句、比喻句做簡單的句子結(jié)構(gòu)分析,如找出本體、喻體。 對于一些意思含蓄的句子可注明其具體含義,精彩的描繪、警句等可談談自 己讀后的體會。
  標點:一篇課文某個標點的特殊用法或個別標點的特殊含義、如引號、 省略號、破折號在文章中所含的特殊意義須作為批注的內(nèi)容。
  題目:解題、審題。不同文章作者在題目確定與構(gòu)思上用意不一。題目 的選擇,有如畫龍點睛之筆。有的能給人造成懸念,可以就作者、寫作背景 及如何理解題目作批注。
  段及篇章:這是從寫作這個角度來批注。此類批注內(nèi)容難度較大,需建 立在一定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山Y(jié)合所學過課文的文章結(jié)構(gòu)來作相似文章的 批注,文章的敘述順序的辨析,文章的開頭、結(jié)尾、過渡、照應的批注,在 訓練中還必須因人而異提出要求,對于語文學習較好的同學可指導其對全段 全文寫出評語,或?qū)懗龊喴男牡皿w會、質(zhì)疑文字。
文字式綜合性批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分析式:注明某一句、某一層或某一段具體含義的分析性文字。
  (2)概括式:層意、段意、文章主要內(nèi)容與中心思想的歸納。這種方法 有一定難度,可不作面上要求。
(3)評價式:對文章中某一事物,某一用語,某一修辭和某一寫法的評
價性文字。
 。4)感想式:就文章內(nèi)容所展開的想象和聯(lián)想方面的文字,可選語文學 習較好的同學作點上的訓練。
(5)疑問式:理解課文中產(chǎn)生的疑難點的文字紀錄。這種批注法要避免
學生提些意義不大的問題,同時也是教給學生質(zhì)疑的方法。

讀課文國目九法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常 用如下九種讀課文標題的方法。
1.辨原題
語文中的不少文章,有的是名著的節(jié)選,有的是改寫縮寫。
  《草》節(jié)選自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前四句。詩題改成了“革”, 更突出了野草枯后復榮、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清代作家紀曉嵐的《唐打 獵》原是文言文,后經(jīng)翻譯改寫成《唐打虎》,雖是一字之改,但突出了唐 打虎一家的高強本領。讀題時要善于把修改后的題目與原題比較,進一步體 會作者
和編者的用意,這對把握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很有啟發(fā)。
2.辨體裁
  語文的體裁多種多樣,從文章的角度講,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 從文學角度講,有詩歌、小說、散文。此外還可分為故事、寓言、童話等等。 標題往往以特定的語言形式,標示出鮮明的文體特點。閱讀標題,要注 意辨別它所體現(xiàn)的獨特的文體性質(zhì),從而正確地區(qū)分出文章的體裁類別!哆^ 秦論》、《六國論》、《論積貯疏》,一眼便看出它們是議 論文;而《天山
  
景物記》、《小石潭記》等,一眼便知是寫景散文;而《任弼時同志二三事》、
《李?雪夜入蔡州》,一看便知是寫人記事的文章。了解課文的體裁,就可 以找出恰當?shù)膶W習方法。
3.辨感情
  標題往往會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態(tài)度。閱讀標題,就要注意體察它所流露 的鮮明的情感色彩,從而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例如,《愛國學者顧 炎武》這個題目,它首先肯定了顧炎武是個愛國者,其次又說明了顧炎武是 位學者。正如文中第一段說的:“顧炎武首先是有氣節(jié)的有骨頭的堅強的愛 國主義者,其次才是有偉大成就的學者。”再如《一件珍貴的襯衫》,這個 題目,在“襯衫”前用了“珍貴”兩個字來修飾。“襯衫”,之所以珍貴, 并非是襯衫本身的經(jīng)濟價值,而是通過它表現(xiàn)出襯衫的主人具有關(guān)心群眾, 熱愛人民的高尚品質(zhì)。這個標題就表達了作者對周總理的贊頌和尊敬的感 情。
4.辨中心
  每篇文章總有一個中心,有的中心在開頭點開,有的在結(jié)尾表現(xiàn),有的 在標題中交代!讹w奪瀘定橋》一文,從標題中“飛奪”一詞,可以看出紅 軍戰(zhàn)士英勇作戰(zhàn)、敢于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標題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偉大的友誼》一課講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奮斗中親密合作、建立了偉
大的友誼,標題也是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讀題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對 我們了解文章的結(jié)構(gòu)以及歸納文章的段意都提供了不少方便。
5.辨情節(jié)
  故事性的文章,有若干吸引人的故事情節(jié),作者為了突出文章的精彩片 斷,常常用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作為標題!督裉煳椅闺u》寫了打掃雞棚、放雞、 和食、喂雞和撿蛋等情節(jié),其中喂雞寫得最精彩、最詳細,因此做了標題。
6.辨意圖
  標題往往直接或間接地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閱讀標題,要注意領會它 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從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 這個題目,就鮮明地告訴了我們魯達見義勇為、為民除暴的主題。再如《藥》, 窮苦的城市貧民竟以革命者的鮮血作為治病的良藥,而這“藥”既沒有治好 小栓的病,更沒有治好群眾不覺悟的病。由此看出,群眾是何等愚昧,革命 者是何等的可悲。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里說的“藥”是一付騙人的愚弄群眾 的假藥。這是在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鎮(zhèn)壓革命者,欺騙愚弄群眾的罪行,從另一 個角度講,革命者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克服脫離群眾的弱點,發(fā)動群眾起 來斗爭;群眾應該覺悟起來,不再受愚弄和欺騙。從這個意義上看,這里的 “藥”,又是一付進行思想教育的良藥。一個“藥”字作題目,它不僅簡明 而集中地概括了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同時也尖銳地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嚴重的社 會問題。
7.辨修辭
  標題中的修辭,有的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一定要爭氣》、《你 們想錯了》,就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前者表現(xiàn)童第周勤奮學習,“一定要 爭氣”的精神,后者突出了方志敏的清貧。有的標題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如《我的旅行》,用擬人標題,向?qū)W生介紹了人體消化器官的知識,由于把 豆瓣當成人物“我”來寫,采用自述的方式,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有的標 題制造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沙漠里的船》,沙漠是缺水的地方,
  
怎么會有船呢?這就是懸念。原來作者使用比喻的方法,把駱駝比喻成了運 輸工具中的船,使文章更具有可讀性。
8.辨重點
  寫文章要詳略得當,主次分明,每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重點,有的在標 題中規(guī)定了文章的重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標題中的“美麗”就是全 文的重點。《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的“富饒”也是文章的重點。讀題辨重點, 能幫助我們講課文時抓住重點,分清詳略。
9.品意味
  有些標題,往往蘊藏著不易被人覺察的特殊意味。閱讀標題,要注意品 嘗出它所滲透的褒貶意味,從而領悟作者的藝術(shù)匠心。例如,《祝福》和《多 收了三五斗》,前者以表示喜慶的“祝福”為題,襯托祥林嫂的悲慘命運, 表達了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后者以不露聲色的事實表述,對豐收 成災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了有力的抨擊,透露出作者憂憤的心情。這類標題寓意 含蓄,耐人尋味。

理解詞語十三法


  詞語是構(gòu)成句子的部件,句子又是組成段和篇的基礎。因而理解詞語有 利于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詞與詞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
1.下定義
  用簡練的語言對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做確切的說明。這一般適用于對科學術(shù) 語的解釋。例如:
生產(chǎn)力——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的能力。
光——通常指照耀在物體上使人能看見物體的那種物質(zhì)。
2.剖析詞素法
  這種方法是把要解釋的記號從課文中拿出來,對詞中關(guān)鍵的詞素進行解 釋。此法是針對易懂好理解的記號語而言。
如“無邊無際”,就抓住“無”“際”這兩個語素。兩個重點字解決了,
整個詞的意思就明了了。
3.分析法
  它適用于聯(lián)合式、偏正式、動賓式、主謂式的合成詞,通過分析各個語 素和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解釋詞義。例如:
勤儉——勤勞而節(jié)儉。勤,勤勞;儉,節(jié)儉。
水泄不通——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擁擠或包圍得嚴密。泄,排泄。
4.比較法
  用一個或幾個同義詞或近義詞解釋。即用通俗的解釋深奧的,用常見的 解釋生僻的,用普通話詞語解釋方言土語。而且對于一些近義詞,可作辨析。 例如:
張惶——恐慌、慌張。 攘除——排除、鏟除。
5.否定法
  有一些詞可用其反義詞的否定式釋義,或者用同義加反義詞的否定式釋 義。例如:
含糊——不明確、不清晰。

從容——鎮(zhèn)靜、沉著、不慌不忙。
6.描述法
  重疊式、雙聲疊韻式、附加式的一些聯(lián)合式的成語,常用描述式的方法 釋義。例如:
芊芊莽莽——草木茂盛的樣子。 嘩然——形容眾人喧嚷起來。 姹紫嫣紅——形容各種嬌艷的花。嫣,嬌艷。
7.說明法
  有些詞語不好表述,可用此法說明事物的屬性,或揭示事物的實質(zhì)。例 如:
社稷——指國家。社,過去指土神;稷,指谷神。 玉皇——指道教中地位最高,職權(quán)最大的神,也叫玉皇或玉皇大帝。
8.類推法
  有些詞屬于同一類構(gòu)詞方式,如帶后綴等。它們有一個相同的詞素,而 且意義相同。只要掌握一個記號語的解釋,就可以類推其它詞語。例如:
凜然——嚴肅、可敬畏的樣子。“然”是樣子的意思。 綠化——種植花樹木,改善環(huán)境。“化”加在名詞或形容詞后面構(gòu)成動
詞,表示轉(zhuǎn)變?yōu)槟撤N性質(zhì)或狀態(tài),如“機械化”、“革命化”等。
9.前后互解法
  有一類聯(lián)合式的詞語,前后互相映襯、補充,可用前一部分釋后一部分, 亦可用后一部分釋前一部分。這類詞往往含“形容”、“比喻”義。例如:
高慢——高傲、傲慢。
  精疲力竭——形容精神非常疲憊,沒有一點力氣。精,精神;力,力氣; 竭,盡;疲,疲憊。
10.示現(xiàn)法
  有些詞語,不妨展現(xiàn)一下實物,或用簡單的手勢或表情,詞義便產(chǎn)述明 白了。例如:
小篆——指筆畫較簡省的篆書,秦朝由大篆整理簡化而來,也叫秦篆。
  這類記號盡管作了如許說明,也未必明白。如果出示小篆字體,就知道 什么是小篆了。
南級——地軸的南端,南半球的頂點。如能在地圖或地球儀上指出來,
就能深切理解了。
11.古語法
  現(xiàn)代漢語語匯是古代漢語語匯的繼承和發(fā)展,有些現(xiàn)代漢語語匯,仍然 保存古代漢語語法特點,諸如詞類活用,名詞活用做狀語,使動用法,意動 用法等,因此用古漢語的語法特點來解釋這些詞語,就能做到輕而易舉、舉 一反三了。例如:
席卷——像卷席子一樣把東西都卷進去。(席,名詞活用作狀語。) 蜂擁——像峰群似的擁擠著(走)。(蜂,活用作狀語)。
12.連鎖法
  有些詞語,有派生關(guān)系,或輾轉(zhuǎn)相承關(guān)系,在釋義時,可由甲導乙,再 由乙導丙。這不僅能豐富詞匯,而且能培養(yǎng)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鉆研精神,還 能激發(fā)學習興趣。例如:
突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udu/224925.html

相關(guān)閱讀:加古德次的注意力訓練方法
快速閱讀的科學依據(jù)
如何進行物理閱讀
美“超憶癥”男子記得一生所有事 被稱“人體谷歌”
21世紀我們必需學會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