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門甚至幾門外語技能,不但是高薪職位的敲門磚,也是錦繡前程的鋪路石,除了各種出國考試,國家設立的各種考試也是五花八門,因此外語學習的重要性對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是刻骨銘心的,它也成為許多人多年的心頭之痛: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可還是學不好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語言能力的基本要求說起。語言能力的基本要求通常既是語言教學的方向,也是各項語言考試的組成部分,可分成六大板塊:詞匯,語法,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很多人在初學語言的過程中,總是希望一下子成為幾個方面的大家,這是不現實的。只有按照自己的真實需要制定目標,才能合理安排,取得長足的進步。下面我們以德語學習為例,從這六個方面給與分析。
一、詞匯
詞匯是語言的血液,沒有人會懷疑大詞匯量對語言學習帶來的好處和便利,這一點在我們做閱讀時感覺最為明顯。有一種說法是:要想進行簡單的對話,詞匯量的下限為1000,要想基本看懂德國一般的報紙雜志,詞匯量下限為5000。于是很多中國學生狂背詞匯,又有很多人反對干背單詞,更有大批同學認為背單詞是最痛苦的事。我要說的是,背單詞對外語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怎么背”是有技巧的,這個時候就要看大家學習外語的目的是什么了:
1. 為了參加國內的考試:比如考研,考職稱,或是德語四級之類,這類考試沒有口語項,聽力幾乎沒有,即使有也很簡單,所以詞匯完全是針對閱讀、詞匯搭配等和語法有關的項目,單詞量要求一般3000左右,這種情況下有兩個方法可以借鑒。我們在學德語之前都學過英語,而英語的很多單詞和德語非常相近,可用類比法記憶。如很多英語當中以”c” 開頭的單詞,在德語中都轉變?yōu)橐?rdquo;k” 開頭,意思用法幾乎完全一樣。再有,德語中很多以”-ieren” 結尾的動詞,以“-tion”,“-ssion”,“-sion”等都是來自英語的外來詞,甚至有些單詞和英語的寫法一模一樣。這時候就應該先從這些單詞背,你可以找一本考試大綱或者應試指南之類的,把這些詞找出來,對比一下,要特別小心德語拼寫和英語的不同,你會發(fā)現在一個星期里,你的德語詞匯量就增加了好幾百。第二種方法是在閱讀當中背單詞。當你的詞匯量達到1000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這種方法了。這就是“單詞的重現”,它對記憶很有幫助。你可以在一段固定的時間內專門選擇相同的話題來閱讀,例如:“健康”,你可以每個星期在網上,或者其他渠道找2-3篇和健康相關的德文文章,不需要太長,300-400詞就可以了,以泛讀的形式來讀,在閱讀這些文章時先不要急于查字典,只要把不認識的詞劃出來就行,你會發(fā)現,很多相同的單詞在幾篇文章中重復出現,這樣的單詞就是你一定要查字典背過的單詞,第二個星期再對這些單詞復習一下,就不會很快忘記了。
2. 為了出國留學或是為了與外國人交流:上面的單詞學習方法只是對提高閱讀詞匯量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真碰到外國人就失靈了,很多情況下都是聽得懂,但是不會表達,為了提高口語和聽力中的詞匯量,就應該換用別的方法。在背單詞的時候,除了背中文意思,還要看德語例句,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還不算自己的東西,要按照例句再造出自己的句子,并且要大聲地讀出來,尤其是一些很長的、有多個音節(jié)的德語復合詞,經常做這種練習,需要開口時自然就很流利的出口了。
二、語法
語法是語言的骨架。在語法的條條框框中填入適當的單詞就形成了語言。要想看懂復雜的語句,要想把話說的準,文章寫的對,就得有扎實的語法功底。語法和單詞都是學好語言的基礎,兩者是在初級時最需要打好的基本功。
但是由于教學方法和對語言使用的理解不同,很多人持另外一種輕視語法的觀點,他們反對背語法的條條框框,認為語言的表達---例如說話----應該靠語感。說話,應該是一種想說什么就能脫口而出的行為,說話時大腦里不應該先去分析這句話的語法,然后再說出來。也就是說,我們說話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而不是需要預先思考的邏輯思維。我們說漢語時完全靠的是語感,從來就不會預先考慮它的語法結構。學德語也應該是這樣,你不需要知道某句話為什么要這么說,你只需要知道這句話本來就是這么說,并且不斷的把這句話說成習慣,養(yǎng)成自然。
聽上去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我想說的是,這種觀點對小孩行得通,但是對很多成年人來講就行不通了。因為我們已經變得復雜的大腦會影響我們對語言的單純模仿。這已經得到了科學的證實。很多語言學家在研究成年人學外語的過程中發(fā)現,成年人首先是在大腦的潛意識中研究語言的規(guī)則,在明確規(guī)則之后,才會“放心的”使用這門外語。所以好好學語法是絕對必要的,尤其是在開始階段。只有在先了解和掌握了語法這個骨架后才能明白,德語和漢語有哪些不同,德語的語序到底是怎么組織起來的。這對初學者涉入德語殿堂意義重大。其次,語法是咱們中國人的傳統強項,和其他學習德語的老外相比,我們簡直就是語法天才。盡管考試時語法所占的分值不多,但我們沒有理由放棄這塊容易到手的瘦肉。所以說,語法必須得好好學。
另外,在剛開始時,如果我們學了語法,我們說話,造句,寫文章就會常常去套語法,但這只是在開始階段,只要我們說多了,寫多了,熟練了,自然就有語感了,說話和寫作就會轉向語感而不是套語法了。我想說的是,語法是,而且也只能是德語入門的好工具。
當然,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在語法上花很多時間,我一向很反對一味的鉆語法細節(jié),鉆牛角尖。和背單詞一樣,語法不常用的話也會忘,因此我們只要把那些最常用的語法記熟和用熟就行了。例如,像虛擬式這些平時幾乎都用不上的語法,你沒必要天天都花時間去復習和鞏固,不過它卻是DSH考試的重點,所以你有必要在考試前復習一下,再做些練習熟悉熟悉就好。
那么哪些是常用的重要的語法呢?我認為,在初級階段,比較重要的是動詞的用法,因為動詞的變形、在句子中的位置,決定著整個句子的含義,時態(tài),語態(tài)等,一些動詞的使用要求也體現著德語和漢語最本質的區(qū)別,比如:要求代第三格的動詞,反身動詞,與介詞搭配的動詞,這些動詞也是各項考試的重點。最好的練習方法還是造句,在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就要用德語把整個句子寫下來,千萬不能偷懶,也不能拖延,等著最后復習,如果當時沒有消化,到了后來就很容易混淆,出錯,而且很難改正。
中級階段:像從句,不定式,被動語態(tài)等是決定你閱讀和寫作水平的關鍵語法,尤其是對于像學法律和哲學等文科的學生,如果沒有很好的理解語法,有時連專業(yè)文章中德語長句的主語,謂語,賓語都會分不清,更別提理解含義了。對于這些內容,除了在課堂上掌握基本語法形式之外,還要在閱讀當中多分析句子,養(yǎng)成以句子為主、意群理解的習慣,而不是見到生詞就查字典,以詞為單位進行理解。而介詞結構和從句之間的轉換,也就是德語講的名詞化、動詞化,情態(tài)動詞的改寫,虛擬式等是德國各個德語水平考試的重點,如DSH,這只要在考前多做幾套考題,就可以輕松應對了。
對于初學者來說,德語語法確實比較讓人郁悶,當你被語法弄得一頭霧水時,你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沒有學習德語的天分,你要確信,只要硬著頭皮學下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事實上,這是所有過來人都有的感受。另外,和外教相比,咱們中國老師能把語法講得更清楚,更明白。所以,盡可能的在國內就把語法學好。還有,建議你用中文版的語法書,因為德文原版的語法書常常會讓你變得更糊涂。最后,有的語法書說得很細,很全,你完全不需要全部都去學去記,知道些常用的用法就行了。
三.聽力
有人說,學習外語最先要打通的第一關是聽力。聽得懂是一切的開始。其次要打通的依順為口語,閱讀,最后才是寫作。專家們認為這樣的順序符合人類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這也許是對的。
聽力是中國人的傳統弱項,很多人在考DSH時都會這么說:只要聽力考好,一切都不成問題!既然聽力是我們的弱項,而且在大多時候是我們是否能通過DSH的決定因素,那么,從初級開始,請你把最多的時間,最旺盛時的精力獻給聽力!
如果是想出國學習,聽力的技能訓練就應該從剛開始學德語的時候入手。初學階段應該以“精聽”為主,因為這對我們的發(fā)音也有極大的幫助。如何“精聽”呢?首先應該找一盤發(fā)音標準的磁帶,一定要是德語原聲的,這樣才能保證一定的語速和正確的語流。這樣的磁帶很多,因為據我所知,外研社引進了很多德語原版教材,發(fā)音很地道,很多對話在生活中也很實用。在找到了聽力資料后,要堅持每天聽20-30分鐘。很多同學喜歡戴著耳機,閉著眼睛,甚至躺在床上對著一段內容反復地聽,把聽力練習完全當作是身體上的休息,這種狀態(tài)是不對的,因為這樣太容易走神了,將來到考試的時候,一做聽力,聽不了幾分鐘就聽跑了,很難拿到高分,更重要的是,出國留學的目的不是只為了參加德語考試,而是要聽懂德國教授的講課,還要記筆記,所以必須練聽力記錄。
一說到記錄,很多人會說,這怎么可能呢?說的太快了。那我們就應該從短小的內容段落入手。比如,我們先聽一段對話,但是只聽十句話,或者再短一點,就五句話,然后停下來,憑回憶將對話中內容用德語寫下來,寫不全是正常的,但是哪怕只寫了一句,也是收獲。然后聽下一段,我說的下一段是指新的內容,而不是倒回去重聽剛才的內容。再重復相同的過程。之所以不要大家就同一內容反復聽,是因為大腦在高度集中精力的時候是很容易疲勞的,只有聽新內容才能保持新鮮感和大腦反映的活躍程度,只要練習時間到了20分鐘就不用聽了,明天再繼續(xù)進行下一段練習。直到把這盤磁帶的內容都練完了,再重頭開始。一套40分鐘的聽力資料應該這樣練三遍,如果每天都是20分鐘,依據記錄的速度大概需要10天左右的時間,三次聽完以后,再看聽力原文,將聽了三遍都沒有記下的單詞重點記錄,最好能分析一下原因,看看是因為發(fā)音的問題,還是對單詞太陌生,所以沒聽懂,不管是什么原因,這個單詞要背會熟讀。
進行這種練習的前提是應該有200的詞匯量,大概可以從50學時之后開始。這種練習的好處是聽力技能,背單詞,練習句子一起完成,是效率很高的練習,如果堅持練下去,你會覺得學一門新語言很容易,不需要每天泡在里面,可以同時做許多事情。不僅練習聽力,你的口語和寫作水平也會同時提高,關鍵在于每天堅持20分鐘。
當這種記錄練習進行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我們就可以進行泛聽的練習了。泛聽練習的方式就很多了。例如:聽廣播,廣播不是很好懂,但是廣播涉及面很廣,和生活息息相關,是一種很好的實用鍛煉,F在德國之聲的網站上有慢速的德語新聞,還配有原文,你可以上網聽德語。上面有德語慢速新聞的MP3文件可以下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國內用德語了解德國最新動向,而許多德語考試都和剛剛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內容有關,所以也是備考的方法。
或者看有中文或德文字幕的德語原版影片。如果你的聽力還不夠強,這是一種比較舒服的練習,重要的是,你通常都會有足夠的興趣堅持下去。最好德語電影配有德語字幕,在聽德語的時候不要再看中文字幕,邊聽德語,邊看德語原句,休息的時候也能潛移默化地學習。
別錯過晚上和清晨的時間。夜深人靜了,你會驚訝的發(fā)現你的聽力要比白天好很多,好好利用這一時間吧,哪怕聽15分鐘都好。你睡醒了,如果你晚上沒做惡夢,你的大腦便是“清潔”的,你的心情是愉快的,這時做聽力往往精力會很集中,不容易分心,何不好好利用這一時段?經常性的帶著耳機聽德語,時時都創(chuàng)造一種德語環(huán)境,讓你的大腦習慣德語的語音,習慣德語的句子結構,就能聽懂大段的德語了。
四.口語
德語似乎要比英語更難說出口,如果是在國內學習的同學,學完初級后似乎還沒多少人能開口說的,即便是那些在德國學習并通過了DSH的同學,他們的口語水平似乎并不比德國三歲小孩強很多。和聽力一樣,口語也是國人的傳統弱項。
如何提高口語?方法很多,請選擇適合你的和能實現的:
A. 找語言伙伴。如果你在國內,要盡力去找,比較費勁,但也不是不可能,比如很多大學都有中德學院,里面有有一些來自德語國家的留學生,你們可以用交換的方式,一個學德語教漢語,另一個學漢語,教德語,只要用來表達了,天天開口說德語,雖然剛開始時都難以理解對方,對話簡直就象雞同鴨講,最后還得配上不少的表情和動作才能讓對方破譯。但是漸漸的,口語會取得很大的進步。值得一提的是,德國人的性格比較冷漠,所以要學會激發(fā)他們說話的意愿,所以會提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多問問他們對身邊事物的個人看法,他們會變得很健談的,你從中也能學到正確的表達。
B. 自言自語。如果你平時就有自言自語說中文的習慣,那么從現在開始,改成自言自語說德語。如果沒有這種習慣,那就去培養(yǎng)吧,這是一種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如果你不是那種喜歡說話的人,你甚至不喜歡對自己說話,那么請把你心里的思想轉成德語。例如你洗澡時發(fā)覺水太燙了,你心里不要想:水太燙!應該想:das Wasser ist zu hei?!總之就是要培養(yǎng)出你的德語思維。起初你會覺得這樣很別扭,因為你經常會碰到一些不會說的單詞,從而使你的自言自語進行不下去,或者你會覺得不習慣,很麻煩,很費勁,很口吃。但是只要你堅持下去便是一件好事,當你堅持一段時間后你就會習慣了,習慣后就不會覺得煩了。這種練習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比如等車的時候,你可以想一個話題,公共交通系統如何,旁邊的人長相如何,都可以作為話題。
C、開口朗讀:一定要讀出聲音,但讀時聲音不一定要很大,太大聲會影響思維,選擇你覺得合適的音量,當然也不能太小聲了導致含糊。讀書也是中國人的弱項,尤其是讀德語句子,讀起來總有馬賽克,還坑坑洼洼的。因此在你的水平到達一定程度之前不要整篇整篇的讀,而應該分段,每段重復讀上3-4遍,讀到順為止。如果某個句子讓你覺得拗口,那你就不停的重復讀這個句子,并且逐漸加快速度,直到能夠快速流暢的讀出來為止。讀書千萬不要貪圖讀的內容多,你往往需要在一篇文章上耗費很長的時間。在你決定開始讀新的一篇文章前,你必須要能把原來的文章一氣呵成的讀完。否則,根本不需要開始新文章。另外,對于初學者,要盡可能的把單詞準確并且完整的讀出來,不可含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waiyu/waiyujiyi/14243.html
相關閱讀:過來人說法語TCF考試一些經驗
商業(yè)信函常用語[俄漢英]
英語學習的五大原則
高考英語議論文模板
領悟日語學習方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