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小學數學第十二冊集體備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數學教案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8時)
內容:比和比例(二) 
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學生能熟練地運用比例解決有關問題。
教學準備: 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自主備
一、復習回顧、學生探究
1.正、反比例的意義。
(1)你是怎樣判斷兩種量成正比例還是成反比例的?
正比例:
①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其中一種量增加,另一種量也隨著增加,一種量減少,另一種量也減少;
③兩種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其中一種量增加,另一種量反而減少,一種量減少,另一種量反而增加;
③兩種量的積一定。
(2)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關系嗎?
(3)舉例說明。
①牛奶的袋數與質量的變化情況如下。
牛奶的袋數12345
質量(g)2204406608801100
說一說:
A這里兩種量的變化情況。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這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D寫一個等量關系式。
②每袋面包個數與所裝袋數。
每袋面包個數2346
所裝袋數2416128
說一說:
A這里兩種量的變化情況。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這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D寫一個等量關系式。
(4)判斷下列各題中兩種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②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③訂《少年報》數量和所需錢數。
④小明從家到學校,行走的速度和時間。
⑤圓的周長和半徑。
⑥圓的面積和半徑。
2.用比例解決問題。
(1)說一說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步驟。
①學生回顧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過程、步驟。
②師生共同概括。
A認真審題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B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C設未知數X;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數);E解比例;F檢驗。
二、鞏固練習
完成文練習十七第3~5題。
三、堂小結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9時)
教學內容:數學思考(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形成一些基本策略,發(fā)展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
2.進一步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chuàng)造。
教學準備: 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自主備
一、復習回顧、學生探究
1.教學例5。
6個點可以連多少條線段?
(1)學生根據題意,畫圖連線。
問:這樣連線方便嗎?如果是8個點、10個點呢?
(2)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①教師引導學生探索點的個數與連線條數的關系。
②小組交流。
③匯報思維的過程與結果。
教師整理后板書。
3個點連成線段的條數:1+2=3(條)
4個點連成線段的條數:1+2+3=6(條)
5個點連成線段的條數:1+2+3+4=10(條)
6個點連成線段的條數:1+2+3+4+5=15(條)
④你有什么發(fā)現?
⑤根據規(guī)律,你知道8個點、12個點、20個點能連成多少條線段?
學生交流后得出結果:
8個點連成線段的條數:1+2+3+4+5+6+7=28(條)
12個點連成線段的條數:1+2+3+4+5+6+7+8+9+10+11=66(條)
20個點連成線段的條數:1+2+3+……+19=190(條)
2.教學例6。
學校為藝術節(jié)選送節(jié)目,要從3個合唱節(jié)目中選出2個,2個舞蹈節(jié)目中選出1個。一共有多少種選送方案?
(1)說一說你的思路。
第一步:從3個合唱節(jié)目中選出2個,看有幾種選法。
第二步:從2個舞蹈節(jié)目中選出1個,看有幾種選法。
第三步:把兩次選法進行搭配,看共有幾種選法。
(2)小組合作,畫示意圖說明各種選法。
(3)匯報,師生共同完成。
第一步:從3個合唱節(jié)目中選出2個。
有3種選法。
第二步:從2個舞蹈節(jié)目中選出1個,有2種選法。
第三步:把第一步的3種選法和第二步的2種選法進行搭配。
所以,選送的方案共有6種。
二、鞏固練習
完成練習十八第1~4題。
三、堂小結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10時)
教學內容:數學思考(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列表的方法解決有關問題,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形成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準備: 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自主備
一、復習回顧、學生探究
教學例6。
六年級有三個班,每班有2個班長。開班長會時,每次每班只要一個班長參加。第一次到會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請問哪兩位班長是同班的?
1、通過讀題你能判斷出哪兩位班長是同班的?
學生很難做出判斷。
2、可以用什么方法把題意給整理、表示出?
如:用“?”表示到會,用“○”表示沒到會。
ABCDEF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引導提問。
(1)從第一次到會的情況,你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A只可能和D、E或F同班。
(2)從第二次到會的情況,你可以判斷出什么?可以判斷:A只可能和D或E同班。
(3)從第三次到會的情況,你可以判斷出什么?可以判斷:A只可能和D同班。
4、那么B和C分別與誰同班。
從第一次到會的情況可以看出,B只可能和E或F同班。所以,C只可能與E同班。
二、鞏固練習。
完成文練習十八第5~7題。
三、堂小結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11時)
教學內容:線與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直線、射線和線段的含義,掌握它們的聯系與區(qū)別。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垂直與平行的含義,能正確地畫平行線和垂線。
3.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角的含義、角的分類,并能正確利用直尺,量角器畫出指定度 數的角。
教學準備: 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自主備
一、復習回顧、學生探究
1.線。
(1)復習直線、射線和線段。
①畫一畫。
要求學生分別畫出直線、射線和線段。
② 說一說,填一填。
端點個數 是否可以延長 是否可以度量長度
直線
射線
線段
(2)復習垂線、平行線。
① 學生分別畫一組垂線、平行線。
完成后,請學生介紹畫垂線、平行線的方法。
② 說一說。
在什么情況下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在什么情況下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③ 想一想。
A.什么是距離?點到直線的距離是哪一條?
畫圖配合說明:
B. 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有什么特征?(處處相等)
畫圖配合說明:
C.對垂線和平行線你還知道哪些知識?
2.角:
(1)復習角的意義。
① 畫任意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② 結合圖形,說一說什么是角。
(2)復習角的大小。
①延長角的兩邊,角的大小是否變化?
畫圖配合說明:
②比較大小。
圖中∠1和∠2哪個角大,大多少?你用什么方法解決?
(3)角的分類。
寫出下面各角的名稱,并說出它的度數或范圍。
銳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鈍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
周角:等于360度
(4)畫角。
用合適的方法畫出以下各角。
90度 45度 38度 125度
過程要求:
①學生獨立練習畫角。
②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
A.利用三角尺畫特殊角的方法。
B.利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
二、鞏固練習
十九第1、2題。
三、堂小結
1.直線、射線和線段的區(qū)別?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有哪幾種位置關系?
2.有哪幾種角?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12時)
教學內容:圖形的認識與測量(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熟練掌握四邊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的特點,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
2.使學生熟練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的周長或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自主備
一、復習回顧、學生探究
1.學生說一說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的特點:
活動過程要求:
(1)引導學生分別從平面圖形的邊、角描述它們的特點。
(2)學生獨立思考、回顧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特點。
(3)與同學交流。
(4)匯報交流結果。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幫助整理。如:
邊 角
平行四邊形
長方形
正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邊三角形
(5)結合表格中的特點,讓學生說一說。
① 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系。
② 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關系。
畫圖配合說明:
(6)說一說圓有什么特點。
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2.周長與面積。
(1)舉例說明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
(2)如何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圓的周長?舉例說明。
(3)分別說出已學過的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簡要描述有關面積公式之間的聯系。(結合公式推導過程)
畫圖配合說明:
(4)說一說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以及推導過程。
二、鞏固練習
1、完成文中的“做一做”。
2、完成文練習十九第3~9題。

三、堂小結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13時)
教學內容:圖形的認識與測量(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的特點,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
2.使學生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fā)展形象思維。
教學準備: 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自主備
一、復習回顧、學生探究
1.立體圖形的特點。
請學生分別說出已學過的立體圖形的特點。
過程要求:
(1)我們已學過哪些立體圖形?
(2)回顧這些立體圖形的特點。
(3)教師巡視堂,了解情況,并引導學生從圖形的面、棱、頂點等方面描述其特點(出示立體圖形配合說明)。
(4)與同學交流。
(5)教師提供表格,幫助整理。
長方體 正方體
① 幾個面?
② 面與面的大小關系;
③ 面的形狀
圓柱 圓錐
底面
側面

(6)結合表中內容,說一說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圓柱與圓錐的關系。
2.觀察物體。
(1)出示立體圖形。
問:分別從正面、上面、側面看到的形狀是什么樣的?
學生回答,教師畫圖配合說明。
從正面看到的形狀: 從上面看到的形狀:
從側面看到的形狀:
(2)出示立體圖形。
利用方格紙分別畫出從正面、側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狀。
過程要求:
① 學生通過觀察、想象、獨立畫圖。
② 與同學交流。
③ 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④ 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作品。
⑤ 針對存在問題,進行討論。
二、鞏固練習
完成文練習十九的第11、12題。
三、小結:
通過觀察物體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14時)
教學內容: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四) 
教學目標:
使學生熟練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表面積與體積和計算方法,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有關問題。
教學準備: 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自主備
一、復習回顧、學生探究
1.表面積。
(1)舉例說明什么是立體圖形的表面積。
(2)說一說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 長方體表面積:
S表=(ab+ah+bh)×2
正方體表面積:
S表=6a(平方)
圓柱表面積:
S表=S側+S底×2=2πrh+2πr(平方)
2.體積。
(1)什么是體積?
(2)分別說出已學過的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公式。
如: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
圓錐:
(3)說一說這些公式之間的聯系。
①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聯系。
② 圓柱與圓錐的聯系。
a. 說一說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b. 在等底等高時,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
二、鞏固練習
1.完成文的“做一做”。
2.完成文練習十九中的第10,13~17題。
三、堂小結
1.說一說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體積公式及聯系。
2.在計算物體體積時,注意單位的統一。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15時)
教學內容:圖形與變換
教學目標:使學生深刻認識圖形變換的原理,進一步掌握圖形變換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準備: 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自主備
一、復習回顧、學生探究
1.軸對稱圖形。
(1)什么是軸對稱圖形?
(2)判斷下面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3)畫對稱軸。
你能畫出圖形的對稱軸嗎?可以怎樣畫?
(4)畫對稱圖形。
① 出示圖形。
② 學生畫出左圖的對稱圖。
③ 展示學生的作品,師生共同評價。
2.平移與旋轉。
(1)下面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
出示圖片。
(2)畫一畫。
① 在方格紙上畫出圖形A
② 把圖形A向右平移5格。
③ 把圖形A向下平移3格,再繞點O將圖形順對針旋轉90度。
過程要求:
① 學生利用方格紙進行操作。
② 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③ 學生 匯報操作過程和結果。
④ 利用投影展示學生的作品,師生共同評價。
3.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把圖形按2:1放大。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2)師生共同完成。
二、鞏固練習
1.完成文做一做。
2.完成文練習二十。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16時)
教學內容:圖形與位置(106--108頁內容)
學習目標: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并能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解決有關問題。
重點、難點:運用確定物體相對位置的兩種方式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把教材第106頁圖制成CAI件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流程調整
5.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甲看乙在北偏東300C,那么乙看到甲在什么方向呢?

七、探究新知
1.方向和路線。
(1)填寫方向標。
(2)說一說。
①以教室為觀察點,說一說學校周圍各建筑物所處在的方向。
②舉例說明,從學校出發(fā)到某一建筑物的路線。
③結合文提供的地圖,說一說。
A.從陽光小區(qū)到公園的路線。
B.從學校到郵局的路線。
④看圖說路線。
教師出示相應的線路圖,要求學生完成以下問題。
A.從少年宮到車站的線路。
B.從車站到少年宮的路線。

2.確定位置。
(1)怎樣才能確定位置?
①明確位置。
②確定距離。
(2)利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完成文練習二十一第2題。
過程要求:
①數對(5,6)中,5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
②找出各個館的位置,并用數對表示。
③互相交流。


三、應用反饋。
完成文練習二十一第1、3、4題。
四、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17時)
教學內容:3、統計與可能性P109----1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統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有關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會分析和繪制統計圖,并會判斷用什么統計圖最好。
教學準備: 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自主備
一、復習回顧
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過哪些統計知識。你會做一項調查統計并進行數據分析嗎?
二、學生探究
1.收集數據,統計表。
師:我們班要和希望小學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級,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學介紹哪些情況呢?
學生可能回答:
① 姓名、性別。 ② 身高、體重。 ③ 興趣愛好。
(1) 調查表。
為了清楚地記錄你的情況,同學們設計了一種個人情況調查表。
姓名 性別
身高/cm 體重/kg
最喜歡的學科 最喜歡的運動項目
最喜歡的圖書 長大后最希望做的工作
最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 特長
① 填一填.
② 用語言描述清楚還是表格記錄清楚?
(2) 統計表.
為了幫助整理和分析全班的數據,同學們又設計了一種統計表.

① 根據上一張表中“最喜歡的學科”統計各學科人數.
② 將數據填在統計表中.
③ 你認為用統計表記錄數據有什么好處?你對統計表還知道哪些知識,與同學進行交流。
2.統計圖。
(1) 你學過幾種統計圖?分別叫做什么統計圖?各有什么特征?
① 條形統計圖。
特征:清楚表示出各科數量的多少。
② 折線統計圖。
特征:清楚表示數量的變化情況。
③ 扇形統計圖。
特征:清楚表示各種數量的占有率。
(2) 教學例1。
① 認真觀察例題中的圖表。
② 指出各統計圖的名稱。
③ 從圖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如:從扇形統計圖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數的百分率;
從條形統計圖看出,男、女生分別喜歡運動項目的人數;
從折線統計圖看出,同學對自己的綜合表現滿意人數的情況變化趨勢。
④ 還可以通過什么手段收集數據?
如:問卷調查;
查閱資料;
實驗活動等。
⑤做一項調查統計工作的主要步驟是什么?
三、鞏固練習
P112第1、2題
四、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18時)
教學內容:3、統計與可能性 P111例2 
教學目標:
1、理解求平均數、中位數的方法,會找出一組數據中的眾數。
2、體會這三個統計量的不同特征和適用范圍。
教學重點、難點:確定一組數據中的三個統計量的大小。
教學準備: 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自主備
一、復習回顧
組織學生議一議:什么是平均數?什么是中位數?什么是眾數? 它們有什么用處?

二、學生探究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1)出示例題。
P111例:
① 在上面兩組數據中,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各是多少?
a. 找出中位數和眾數。
b. 計算平均數。
② 不用計算,你能發(fā)現上面兩組數據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之間的大小關系嗎?
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說一說各自的思維過程和結果。
③ 你認為用什么數表示上面兩組數據的一般水平比較合適?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并說明理由。

三、鞏固練習
P112第3、4題。

四、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19時)
教學內容:3、統計與可能性 P111例3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與整理,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可能性的認識,掌握可能性的基礎知識,能計算一些簡單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2.經歷預測等實驗活動,發(fā)展學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學重點、難點:會分析和繪制統計圖,并會判斷用什么統計圖最好。
教學準備: 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自主備
一、復習回顧
一定、可以,不可能。
下面哪些現象是一定的,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
(1) 明天會下雨。
(2)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劉翔會創(chuàng)造110米欄紀錄。
(3) 王明身高會達到14.5米。
(4) 人每天都需要喝水。
(5) 明年手機會大幅降價。
通過以上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可能的現象。
二、學生探究
件出示例3
你能想出什么公平的規(guī)則確定誰表權決定看什么節(jié)目?
依據每個游戲規(guī)則做實驗時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相等嗎?
板書:一定、可能、不可能
三、鞏固練習
1、可能性的大小。
(1) 出示轉盤。
提出問題。
① 指針所停的區(qū)域有幾種可能?是什么情況?
② 指針停在什么區(qū)域的可能性大?為什么?
③ 指針停在什么區(qū)域的可能性?為什么?
(2) 你還能舉出哪些實例,說明可能性的大小?
如:
① 摸球游戲。
摸出黑球的可能性大,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小。
② 拋圖釘。
釘尖向上的可能性大,釘面向上的可能性小。
2.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 摸球游戲。
問題: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學生不難得出: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 ,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 。
理由:盒子里共有4個小球,每個小球摸出的可能性為 。有3個黑球,那么摸到黑球的可能性為 ×3= 。白球只有1個,摸出的可能性為 。
(2) 擲硬幣。
問題:投擲硬幣后,硬幣正面向上與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哪個大?
可以請學生上臺進行實驗,全班學生觀察結果。
正面向上的可能性為 ,反面向上的可能性為 。
正、反兩面向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四、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20時)
教學內容: 有趣的平衡(人教標版實驗教材第十二冊第114、115頁內容)
學習目標:
(1)通過實驗, 使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初步感知杠桿原理。
(2)應用規(guī)律,加深對反比例關系的理解。
(3)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體會杠桿原理,加深對反比例關系的理解。
教學準備:  簡單杠桿,棋子,塑料袋等實驗工具。多媒體件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流程調整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檢查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簡單杠桿)的作業(yè)。
  學生對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組互相檢查。
  媒體出示制作要求:
 。1)準備的竹竿長1m,盡量做到粗細均勻。
 。2)在竹竿中點打孔,拴繩子時注意繩子的長度,同時注意檢查拎起繩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從中點處每隔8cm做一個刻度記號,盡量等距離。
  拿出準備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檢查大小是否一樣。
  2、揭示題:有趣的平衡(板書)
二、探究新知
  1、活動一:探索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
 。1)媒體出示探索的問題:
 、 如果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②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郯l(fā)現的規(guī)律是:____
  探索的方式:小組合作,分工明確。
  (2)小組匯報。
  (3)教師引導學生概括規(guī)律。
  在相同的刻度處左右兩邊放相同數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
  2、活動二: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
  (1)媒體出示探索的問題:
 、偃绻筮吽芰洗诳潭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才能平衡?
 、谌绻筮吽芰洗诳潭6上,放1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在刻度2上呢?
 、勰阌钟惺裁葱掳l(fā)現?
  探索的方式:小組合作,分工明確。
 。2)小組匯報。
 。3)老師引導學生概括規(guī)律。
  要想使竹竿平衡,必須使“左邊刻度數×棋子數=右邊刻度數×棋子數”。(板書)
  教師小結:同學們發(fā)現的規(guī)律實際上就是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拴繩子的那個點就是支點。
三、應用反饋。體會反比例關系
  1、提問:在左邊刻度4上放3個棋子并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各個刻度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呢?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板書:左邊刻度4上放3個棋子并保持不變。
  右邊刻度: 1 2 3 4 6
  對應的棋子數:_ _ _ _ _
  2、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對應的棋子數:12、6、4、3、2
  3、學生做實驗進行驗證。
  引導學生發(fā)現:左邊刻度數×棋子數的積一定時,右邊刻度數與棋子數成反比例。
四、外拓展
如果左邊刻度2上放6個棋子并保持不變,右邊的棋子數可以是幾?那么對應的刻度數是多少?

五、堂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做實驗——有趣的平衡,了解了杠桿原理。今后,我們要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進而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 (第21時)
教學內容: 設計運動場(人教標版實驗教材第十二冊第116、117頁內容)
學習目標:
(1)通過設計運動場,復習鞏固比例、面積、體積、周長等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在解決問題中體驗學數學的價值和快樂。
重點、難點:學生通過合作,自己設計運動場,并解決相關問題。
教學準備:  白紙、直尺、圓規(guī)等。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流程調整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同學們:××學校要新建一個小型運動場,正在征集設計方案,請同學們踴躍參加,設計出自己最滿意的運動場(板書:設計運動場)。大家?guī)椭O計一個小型運動場,運動場共設4條跑道,最內側跑道的內沿長200米,每條跑道寬1米。

二、探究新知
確定跑道的有關數據,繪制平面圖。
  (1)提出設計思路:
  這個運動場設計成什么形狀?由哪些部分組成?讓學生明確運動場的結構:由一個長方形和兩個半圓組成。長方形的長是直線跑道的長,寬是兩個半圓的直徑。
 。2)確定有關數據。如果長方形的長即直線跑道的長定為50米,那么運動場最內側跑道所在的圓的直徑是多少?學生獨立計算。
 。3)繪制跑道平面圖。
  要求學生根據確定的數據,按一定的比例繪制平面圖。讓學生交流自己確定的比例尺,找出合適的比例尺。
三、應用反饋。
 1、建造運動要考慮哪些問題?(如運動場要鋪煤渣;跑道上如果鋪塑膠,需要多少錢?)
 2、運動場的占地面積是多少?
四、外拓展
1、怎樣確定100米和200米賽跑的起跑線?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用到哪些知識?
 2、要在這個運動場鋪20厘米厚的煤渣,一共需要多少立方米的煤渣呢?
 3、要在4條跑道上鋪設塑膠,每平方米價格是170元,一共需要多少錢?

五、堂小結!
通過設計運動場,你想對大家說什么?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內容:(本118頁~11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了解寄信買郵票的過程。
2.通過數學學習活動,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3、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寄信買郵票的過程。
教學難點:不同郵件的資費的標準。
教學準備: 多媒體件、郵票圖片以及實物(各種郵票)。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學生探究自主備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觀察郵票。
實物投影出示文中的郵票。
問:你寄過信嗎?見過這些郵票嗎?
2、說一說。
(1)上面這些都是普通郵票,你還見過哪些郵票?
(2) 你知道它們各有什么作用嗎?
交流后,使學生明白普通郵票票面值種類齊全,可適用于各種郵政業(yè)務。
3、揭示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探究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題: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活動一:
讓學生觀察郵票,實物觀察普通郵票,多媒體展示一些特別的郵票。
通過觀察郵票活動并讓學生說一說這些郵票的作用,導入新。
2.活動二:
1)出示郵票相關的費用。(本)
從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①不到20g 的信函,寄給本省的朋友只要貼0.80元的郵票。
②不到20g 的信函,寄給外省的朋友要貼1.20元的郵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樣貼郵票?
①學生觀察表中數據,計算出所需郵資。
②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思考)每重20g,郵資 1.20元,40g,的信函,郵資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計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郵資是3.60元.。
4)如果郵寄不超過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貼3張郵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郵票能滿足需要嗎?如果不能,請你再設計一張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①不超過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郵資?
學生說一說各種可能的資費。引導列表描述。(本119頁)
②只用時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可支付的資費是多少?
一張 :80分 或 1.2元
兩張: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張: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1.2+0.8×2=2.8元
③你認為可以為讀者設計一張多少面值的郵票? 學生自行設計各種面值的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三、應用反饋
如果想最多只用4種面值的郵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過硬,400g的信函的資費,除了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你認為還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郵票?

四、外拓展
外收集郵票。

五、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嗎?

板書設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xiaoxue/14968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