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所認同的讀書之人——是能夠刻苦苦讀的求學者。我們的祖先在這方面有其精辟的總結(jié),總結(jié)出了好些至理名言,今天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依然用其教導著激勵著我們,這些理論讓我們世代享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晉代車胤的囊螢,晉代孫康的映雪,東漢孫敬的懸梁,戰(zhàn)國蘇秦的刺股。家長、學校、社會都認同這樣的道理,他們都用這樣的哲理名言訓導,都用這樣的典范同化,于是學生們也就認定這個理是絕對的真理,不容質(zhì)疑,一頭扎到書堆里去,起早貪黑,秉燭耕耘,成了最辛苦的人群,哪里顧得上寓教于樂,哪里尋得著童年的快樂天真。
這樣苦讀的結(jié)果怎樣呢?當然成效顯著?嘧x造就了高分學生,苦讀造就了名校學子。家長喜露笑容,學校引以為榮。有句不好聽的俗語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就知道了。”等走出社會有所作為者少之又少。有所作為取決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才能取決于有沒有思考的習慣,能不能想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我們只知苦讀,學習再學習,哪里舍得花時間去思考,又怎能培養(yǎng)出主動思考的習慣。我們也思考,我們只思考這道題提出了什么問題,給出了什么條件,我們從這個已知條件總能想出問題的答案。社會、生活是這樣一個解題的過程嗎?難怪我們中國從四大發(fā)明的文明古國之一,一墜成為發(fā)展中國家,難怪我們的科技創(chuàng)新總是很少,難怪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卻沒有拿過諾貝爾獎的,難怪我們的兒童在各種考試競賽中頻頻捧回獎杯。這正印證了一個詞“文弱書生”,一個書生有些文氣是應(yīng)該的,但在這里我總覺得這個“文”粘有貶義,讓人感到了書生的刻板,讓人感到了書生那股文縐縐酸溜溜的氣息。書生用一“弱”字來修飾我覺得也是對的,書生應(yīng)該是文質(zhì)彬彬的瘦弱的小白臉,不僅身體不夠彪悍,做起事來也缺少膽魄,沒有力量。所以說書生不會有大作為,我們中國各行各業(yè)的重任都由這些書生擔當著,我們又怎么能寄托于一個驚天動地的厚望呢?不出大人才,不出大成果,只會出“大學者”,也不能怪他們,要怪就怪我們這個社會,我們的教育體制、教育理念。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xuexi/120040.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中生學習方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