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談到歷史,總會有 “歷史往往被冠以太多的名目”的想法。當時事、當時人的當時感情很難用客觀的筆墨描出。中國自古便有史官,開始還能言符其實,實錄君王之言行,直指君王之過。然而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隱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后人“申以勸誡”。兩種目的,兩個標準,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果,常常是權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梢,歷史并不都是真實,往往帶有某些人的某些主觀意愿。
說到這,讀者大概知道我的意思了。所謂歷史,往往帶有某些主觀的斧鑿,即便是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搜集歷史的手段不少來自“道聽途說”,甚至篇末都用“太史公曰”來誘引讀者的思維。當然,我這里不是否定司馬遷在搜集史料過程中的艱辛,而是這種搜集方式,的確存在不真實的因素。
關注歷史細節(jié),還原歷史真實,是我黨務實作風的進一步體現。關閉一切雜念,翻開《黨史細節(jié)》,聆聽我黨的歷史,內心不乏感慨。
沒有人不食人間煙火,更沒有人永遠冰清玉潔。我們看待人,或者事物,要學會接納和寬容。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人和旗幟”、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及首任總書記、中共一大至五大最高領袖的陳獨秀,也有不為人知的齷齪一面。為了給自己兼職的預科大學籌集資金,陳獨秀沒有參加中共一大,而是派了兩個代表去參加。這無疑說明了我黨在成長期的個別人不成熟,也反映了知識分子和革命家的不同。作為知識分子的陳獨秀,見了情人,可以忘記自己中央機關的總書記身份;和女護士待在醫(yī)院,可以忘記自己要做的工作。細節(jié)之處,可見陳獨秀對于黨政工作的態(tài)度,也可見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某些領導人思想境界的高度,更可想象中國共產黨90年來走過的風雨歷程。
真正的讀書,需要用心去接觸作者的心靈,需要在心與心萌動的同時,從瑣碎的文字中找到一條讓自我不斷提升的道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原因在于每個人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水平不同。有些人看《黨史細節(jié)》,為的是娛樂,挖挖這個偉人的隱私,偷窺那個革命家的風流韻事;有些人看《黨史細節(jié)》,為的是炫耀,好在大眾前增加談資、表現自我……
更多體會,盡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xuexi/145203.html
相關閱讀:新法律法規(guī)的心得體會
嘴快才能說得流利--練習口語四部曲
新綱要學習心得
開展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心得體會
文體工作者學習科學發(fā)展觀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