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吹铰牭胶芏嗬蠋煶3K较卤г顾麄兊膶W生太懶了,懶到不可救藥。有一天我也竟然成了老師,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極為厭惡,甚至憎恨“懶惰”的學生。那時,我說以下這段話的時候,自以為是“理直氣壯”的:
學習手段的技術改良并沒有使學習難度減少多少。今天我們不再怕查字典了 — 因為電子字典太方便了;可是害怕背單詞的人的數(shù)量仍在增加 — 因為懶惰沒有技術上的解決辦法。
然而,隨著教齡的增加,接觸的學生越來越多(多到難以對其本質視而不見的地步),我的看法不得不因此發(fā)生了很多的變化。根源在于最終有個事實是不能忽略的:大多數(shù)人既然是人就繼承了作為生物而應該天生擁有的進化本能和進化能力。長久的觀察使我得出一個結論,大多數(shù)學生實際上是勤奮的,他們并不懶惰,他們只是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卻沒有收獲而已。過分簡單地把最終的收獲歸結于“勤奮”,而把顆粒無收歸結于“懶惰”,只不過是于事無補的空洞評論而已,不為解決問題提供任何線索。
個中的道理并不是很容易說清楚,但最終我還是能夠盡量給學生一些相對實用一點的建議。我覺得可以從四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為什大家都努力,卻更多的人并不成功?”
1) 不知道該干什么
有一次我走在路上偶爾聽到兩個路人之對話,堪稱經典:
甲:嗯……今年我一定要干點兒什么!
乙:嗯,是得干點兒什么了!再不干點兒什么就不行了……可是干點兒什么呢?
甲:嗯……反正得干點兒什么!…
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的。要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該做什么,如何去做,很難想象有誰能夠固執(zhí)到“我都知道,但我就是不做;不是為了氣死你,而是為了干死我自己!”的地步。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人們往往拒絕做一些實際上有意義的事情,是基于“實用主義”。實際上,學習永遠是無本萬利、穩(wěn)賺不賠的活動(也許有人不同意,這事兒實在難以爭論)。很多人習慣于在行動之前一定要問一個“做這事情有什么用?”盡管這本身通常是沒有錯的,但是,在學習的時候問這個問題就很可能是不明智的了。最終有成就的人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永遠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對學習“永不厭倦”,在求知的路上一向懶得問“學它有什么用?”另外,請點擊這個鏈接,讀讀其中的文字,也許也會讓讀者有另外一番思考。多讀書,多思考,多學習,從來都不是壞事兒,為什么一定要親自體會“書到用時方很少”呢?
2) 以為知道該干什么,結果做錯了
浪費時間的最有效方法并非無所事事,而是“真誠地做錯事”。我總覺得人在做錯事情的時候很少是故意而為,一個人做錯事和一個人丟錢包一樣,1) 他們都要最終都要獨自承擔損失;2) 最終的損失都并非他們當初所愿。但是人們總是好像“身不由己”似的做錯事情,甚至一錯再錯;無論最終多么懊悔愧疚,再遇到同樣的境況卻又重蹈覆轍。為什么會這樣呢?說嚴重一點,是因為這樣的人由衷地“不相信自然規(guī)律”。對個人成長來說,最重要的自然規(guī)律是什么呢?
我常常勸誡我的學生,千萬不要懷疑一個原則:“一切都靠積累。”為什么明明應該通過閱讀擴充詞匯量,但偏偏更多的人一定要背單詞數(shù)而若干年后一無所獲呢?為什么減肥的方法明明只有一個就是鍛煉,但是偏偏更多的人選擇節(jié)食或者各種各樣的減肥藥或者偏方最終幾年之后越來越胖呢?因為某種意義上他們是“反自然”的,不相信、不尊重基本的自然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懲罰那些違背它的人的方式既寬厚又殘忍,需要智慧才能理解:它會讓那些違背它的人“絕不后悔”——無怨無悔地走向毀滅。
在選擇該做什么的時候,一個屢試不爽的判斷依據(jù)是,慎選“容易的”,別怕“困難的”。這世界就是這樣:會咬人的狗不會亂叫,亂叫的狗其實膽子很小;經常來敲門的往往不是機會,而是和你差不多境遇的鄰居;沒有哪一個陷阱一眼就能被認出來,否則那就是個愚蠢的陷阱;也許正因如此睿智的人也常說:通往地獄之路總是鋪滿了鮮花……當腦子里閃出“更快”或者“更容易”之需求的時候,并不見得那就一定是錯的,但是用“一切都靠積累”這個原則重新衡量一下肯定是沒有任何害處的。并且如此衡量一番往往并不耗費太多力氣,然而卻往往會因此受益無窮。所謂“聰明總被聰明誤”指的大概也是這種情況。
3) 做對了,但努力不夠
在那些走在正確的路上的人群之中,也分走得快的和走得慢的。一個人的努力程度往往與他的心態(tài)有著很大的關系。我常常告訴我的學生“You are what you think you are”。比如,在任何一個企業(yè)中,都有一小部打工的人與另外大部分打工的人不一樣:少數(shù)人即便是在打工也是“為自己打工”,而大多數(shù)人是真的在“給別人打工”。那些認為自己是在“給別人打工”的人,往往不自覺地給自己設置了一個“努力”的上限——他們認為他們付出的時間精力應該與他們拿到手里的薪水相符,薪水多了就是賺了(可能性并不大),薪水少了就是虧了(往往真的如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xuexi/160701.html
相關閱讀:學習刻苦一定考得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