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江南水鄉(xiāng)的秀麗景色,豆麥蘊藻的芳吞,宛轉(zhuǎn)悠揚的笛聲和“我”的歡快心情交織在一起,詩情畫意,情景交融。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觀賞誘人的景物,傾聽悅耳動人的笛聲,嗅到沁人心脾的清香。這段景物描寫,不僅烘托了“我”愉快的心情,而且表達了“我”熱愛農(nóng)村、向往自由農(nóng)村生活的情感。3.定時法。前兩種方法是從方位角度著眼的,這里是從時間范圍考慮的。該法強調(diào)時間的限定。早上或晚上、雨前或雪后、燕飛時或葉落時……都要具體明確。眾所周知,正因為朱自清在“春”這個特定時間內(nèi),對春草、春花、春雨等作了大量的細致人微的觀察和揣摩,所以才譜寫出《春》的絕唱。唐代詩人岑參,曾選定“胡天八月”,描繪出“北風卷地”加“飛雪”的北國邊塞圖。學會定時觀察法,有利于提高觀察效率,完成特定條件下的景物描寫。4.移時法。此法不受時間的限制,對我們了解景物在不同時間里、不同情況下的形象差異,有很重要的意義。如峻青為了在《海濱仲夏夜》中向我們展示夏夜海濱的優(yōu)美多姿,從“夕陽落山不久”觀察起,到“月亮升起來了”、“月亮升得很高了”,一直觀察到“夜已深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夜的景色各有特色。5.綜合法。該法是以上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不受時空的限制。它要求觀察者既要有方位上的“運動意識”,又要有時間上的“耐久力”;既要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興致,又要有“勝日尋芳泗水濱”的精神。它在我們?nèi)粘S^察中運用得最廣泛。劉白羽的《長江三日》,就采用了該法。作者乘“江津”號順流而下,歷時三日,路經(jīng)三峽,幾乎沒浪費半點時間,沒放過一塊地方,成功地描繪出長江雄偉壯麗的景象、婀娜多姿的風貌。觀察,是寫景的前提。為了更有效地發(fā)揮觀察的巨大作用,我們必須牢記蕭殷的一句話:“只要寫作者勤于觀察、體驗,不斷寫作”,就會寫出理想的景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xuexi/168526.html
相關(guān)閱讀:學習辦法:建構(gòu)法在初級中學算術(shù)解題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