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特級教師談復習策略--理科綜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復習方法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重視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是新高考改革的一個特點。理科綜合能力測試考試目標之一就是考查學生對自然科學基本知識的應用能力,它包括:1.用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解釋和說明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2.了解自然科學知識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3.能夠運用自然科學的知識對有關的見解、實驗方案、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社會熱點是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急待人們解決,理應引起全體公民的重視,以此為背景的“X”型試題,既能引導同學們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又能訓練同學們的思維和應用能力。

2001年理科綜合卷中結合日常生活的主要問題有:花粉過敏、呼吸、光合作用、啤酒的釀制、太陽演化進程等。如2001年理科綜合試題第26題。

在啤酒生產過程中,發(fā)酵是重要環(huán)節(jié)。生產過程大致如下:將經(jīng)過滅菌的麥芽汁充氧,接人啤酒酵母菌菌種后輸入發(fā)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產生白色泡沫,溶解氧漸漸耗盡。隨后,酵母菌繁殖速度迅速下降,糖度加速降低,酒精濃度漸漸上升,泡沫不斷增多。當糖濃度下降一定程度后,結束發(fā)酵。最后分別輸出有形物質和鮮啤酒。

根據(jù)上述過程,回答以下問題:

(1)該過程表明啤酒酵母菌異化作用的特點是 。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 。

(3)經(jīng)測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他發(fā)酵產物,其余1.5%則是用于 。

(4)請寫出由麥芽糖→葡萄糖→酒精的反應方程式。

(5)如果酵母菌消耗的糖(設為麥芽糖,其式量為342)有98.5%(質量分數(shù))形成了酒精(式量為46.0)和其他發(fā)酵產物。設有500t麥芽汁,其中麥芽糖的質量分數(shù)為8.00%,發(fā)酵后最多能生產酒精濃度為3.20%(質量分數(shù))的啤酒多少噸?

答案 (1)既能進行有氧呼吸又能進行無氧呼吸

(2)出芽生殖

(3)酵母菌自身的生長和繁殖

(4) C12H22O11+H2O 2C6H12O6

C6H12O6 2C2H5OH+2CO2

(5)C2H5OH的式量為46.0

一、對理科綜合中化學的復習策略

事實上,對于綜合考試題我們并不陌生。就化學學科來說,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等聯(lián)系的題目,化學學科內綜合的題目,涉及其他學科知識在化學學科中應用的題目,曾在化學高考、競賽、會考中廣泛運用的信息遷移題,都包含了當前綜合題命題的思路;瘜W可與物理綜合,主要以自然現(xiàn)象、原子核及原子結構、氣態(tài)物質的物理及化學變化、環(huán)境保護和人類生存條件、工農業(yè)生產和生活實際,新能源,新材料,現(xiàn)代科技及現(xiàn)代生活等交叉和滲透為命題點,考查我們的應變能力;瘜W也可與生物綜合,以環(huán)境保護,醫(yī)藥等為命題點,考查我們的學以致用能力。化學、物理、生物三種亦可綜合,考查我們運用化學、物理、生物視角觀察分析生活、生產和社會中的各類有關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綜合考試改革不是一個“突發(fā)事件”,是長期以來高考內容改革的一個飛躍,這項改革是一項跨世紀的大工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還需要花大力氣、長時間深入細致地進行研究和實踐。廣大考生應持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工作,要深入思考與高考改革有關的問題,并通過各種途徑參與這方面的討論,以求在高考改革中把握機會,力爭上游,取得更大的成功。

【例1】 目前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稱為酸雨。在正常情況下,天然降水都顯酸性(pH約6~7左右)。酸雨的危害:首先是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霧和硫酸基霧的毒性比SO2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組織,引起肺水腫等疾病,甚至使人致死;其次,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體酸化,嚴重影響水生動植物的生長;第三,酸雨破壞土壤、植物、森林。請思考回答:

(1)在正常情況下,天然降水為什么會偏酸性?

(2)酸雨中含有一定量硫酸,它是怎樣形成的?

(3)酸雨能破壞土壤,使土壤中礦質離子大量流失,還會影響到微生物活動。請列舉土壤中與氮循環(huán)有關的兩種微生物并說出它們的同化作用類型。

(4)請你簡要提出三項減輕這種危害的對策。

答案 (1)由于大氣中CO2溶于潔凈的雨水形成H2CO3的緣故

(2)大氣中SO2溶于水形成H2SO3,H2SO3被氧化成H2SO4

(3)硝化細菌(自養(yǎng)型),固氮菌(異養(yǎng)型)

(4)a.大力植樹造林,尤其多栽吸收SO2較多的林木,如柳杉、洋槐、銀杏等

b.減少煤的燃燒,使用清潔燃料

c.變廢為寶,可將SO2收集后用于生產濃H2SO4

d.用燒堿溶液吸收SO2,反應式為:SO2+2NaOH=Na2SO3+H2O

e.將SO2收集后溶于NaHCO3溶液產生CO2,可將CO2用于大棚蔬菜生產的CO2氣體肥料

【例2】 變形蟲可以吞噬整個細菌,這一事實說明了( )

A.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B.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C.細胞膜具有全透性

D.細胞膜具有保護作用

精析 從變形蟲結構本身考慮,而忽略了細胞膜的結構特性。

答案 D

【例3】 在生產顯像管的陰極(陰極材料是一種氧化物)時,需要用到去離子水,去離子方法將蒸餾水先流經(jīng)氫型離子交換樹脂(HR),再流經(jīng)羥型陰離子交換樹脂(ROH),水中溶解的各種離子便可除去,這樣得到的水為去離子水。

(1)下列何種材質制成的容器不能用來盛裝去離子水?為什么?

A.普通玻璃 B.有機玻璃 C.石英玻璃

(2)生產去離子水,為什么要用蒸餾水做起始原料?

(3)顯像管的工作原理是陰極K發(fā)射的電子束經(jīng)高壓加速電場(電壓U)加速后,垂直正對圓心進入磁感應強度為B、半徑為r的圓形勻強偏轉磁場(如圖1-1所示),偏轉后轟擊螢光屏P,螢光粉受激發(fā)而發(fā)光,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一幅掃描。若去離子水質量不好,所生產的陰極材料中含有少量SO2-4,SO2-4打在螢光屏上,將在屏上出現(xiàn)暗斑,稱為離子斑,如發(fā)生上述情況,試分析說明暗斑集中在熒光屏中央的原因。(電子質量為9.1×10-31kg,硫酸根離子SO2-4質量為1.6×10-25kg)。

精析 (1)A。因為普通玻璃的成分中有Na2SiO3,玻璃表面的少量Na2SiO3能溶于水

(2)因蒸餾水已經(jīng)過一次凈化,只含有一些揮發(fā)性雜質,再經(jīng)強酸、強堿型離子交換樹脂處理,可提高凈化效率,水質更好

(3)電子或SO2-4在電場中加速

再在磁場中偏轉

由于SO2-4的荷質比遠小于電子的荷質比,所以相比電子而言,高速SO2-4經(jīng)過磁場幾乎不發(fā)生偏轉,而是集中打在螢光屏的中央,形成暗斑。

二、對理科綜合中物理的復習策略

活用轉換法。

所謂“轉換法”是指通過轉換研究對象、空間角度、物理規(guī)律、物理模型等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間接獲取問題解決的一種解題方法,這種方法能充分展示同學們的想像設計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充分體現(xiàn)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達到巧解、速解之目的。

①轉換研究對象

選擇研究對象的一般方法是求什么量就以什么量為核心,選取與此量有直接關系的物體或系統(tǒng)為研究對象,但有些問題這樣思考下去困難重重,甚至進入“山重水復”的境地。

【例4】 人們早就發(fā)現(xiàn)了放射性物質的衰減現(xiàn)象,最常見的放射性物質之一是14C,它常用來確定有機物的年代。比如,一段骨骼含少量的14C,它在該骨骼的含碳量中占有一定比例。一旦有機物死亡,它就不能通過與外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例如呼吸)獲得14C,并且還要不斷衰減。

已知放射性物質的衰減服從指數(shù)規(guī)律:C(t)=C0e-n,其中t表示衰減的時間,C0表示放射性

非常重要的常數(shù)。為計算衰減的年代,通常給出該物質質量衰減一半的時間,稱為該物質的半衰期,14C的半衰期大約是5730年,因此可確定系數(shù)r。人們又知道,放射性物質衰減速度是與其質量成正比的。

1950年,在巴比倫發(fā)現(xiàn)一根刻有Hammurbi王朝字樣的木炭,當時測定,其14C分子的衰減速度為4.2014個/每克每分鐘,而所砍伐燒成的木炭中,碳的衰減速度為6.68個/每克每分鐘,請估算出Hammurbi王朝所在年代。

精析 因為14C的半衰期是5730年,所以建立方程1/2=e-5730r,便求得r=0.000121,∴C(t)=C0e0.000121t。

設發(fā)現(xiàn)Hammurbi王朝木炭的時間(1950年)為Hammurbi王朝時期后的t0年,因為放射性物質

答案 大約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

【例5】 如圖1-2所示,一根輕質彈簧上端固定,下端掛一質量為m0的平盤,盤中有一物體,質量為m,當盤靜止時,彈簧的長度比其自然長度伸長了L,今向下拉盤使彈簧再伸長ΔL后停止,然后松手放開。設彈簧總處在彈性限度以內,則剛松開手時盤對物體的支持力等于( )

精析 本題主要考查分析物體受力和對胡克定律掌握的熟練程度,同時考查靈活運用牛頓定律的能力。本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兩個:一是m0與m始終加速度相等,二是剛松手瞬時彈簧形變不會馬上消失,彈力不能突變。

胡克定律F=kx的另一個常用形式是ΔF=kΔx。根據(jù)物體平衡態(tài)下去掉F,則m與m0所受合力必然與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直接得出kΔL=(m+m0)a,再與kL=(m+m0)g以及N-mg=ma聯(lián)立解

答案 A

②轉換空間角度

轉換空間角度主要是指化立體空間圖為平面圖、化正視圖為側視圖、俯視圖等處理問題的方法。靈活地進行這些轉換,可以有效地提高解題質量和效果。

【例6】 通電長導線中電流I0的方向如圖1-3所示,邊長為2L的正方形載流線圈abcd中的電流為I,方向由a→b→c→d。線圈的ab邊、cd邊以及過ad、bc邊中點的軸線OO′都與長導線平行,當線圈處于圖示的位置時,ab邊與直導線間的距離a1a等于2L,且a1a與ad垂直,已知長導線中電流的磁場在ab處的磁感強度為B1,在cd處的磁感強度為B2,則載流線圈處于此位置受到的磁力矩的大小為 。

精析 本題要求磁力矩,關鍵是求安培力和找力臂,若在原圖上找力臂,很難畫出,如果將原空間轉換為俯視的平面圖(如圖1-4所示),求解就易如反掌。ad、bc邊所受磁場力與轉軸OO′平行,其力矩為零,ab、cd邊受力的方向如圖所示,大小分別為

③用能量的觀點轉換問題

用能量的觀點處理問題,是物理學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但許多同學由于對物理知識理解得不夠透徹,運用各部分知識時,往往受課本編排順序的限制,用能量觀點處理問題的方法通常局限于《機械能》和《動量》的內容中,在其它章節(jié)的內容中往往表現(xiàn)得無所適從,因此,同學們要有意識地強化這方面的訓練,認識到不論什么物理規(guī)律,只要其適用的條件滿足,在任何場合中都能運用,從而克服自己的頭腦中思維定勢的影響,提高思維的靈敏度。

【例7】 如圖1-5所示,一段質量均勻分布的柔軟繩索,重為mg,AB兩端固定于天花板上,今在最低點C施加一外力,緩慢地向下拉至D點。在此過程中,繩索的重心位置怎樣變化?

精析 該題若用常規(guī)方法處理,是比較棘手的。我們用能量的觀點從功能關系入手分析:取繩索為研究對象,在外力將繩索緩慢拉下的過程中,外力對繩索做功使繩索的重力勢能增加,所以繩索AB的重心位置升高。

三、對理科綜合中生物的復習策略

毫無疑問,在現(xiàn)今的情況下,高考是對教學最強有力的導向工具之一,教育部在確定高考改革的方案時,也要求基礎教育部門要充分利用高考改革機制促進高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真正發(fā)揮高考改革對推進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積極導向作用。為此對生物學學習也必須進行調整和適應。

1.繼續(xù)重視學科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

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能為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一定的基礎。因為理科綜合能力是建立在理科各學科相應的基礎上的,它需要使用各學科的概念、符號和計量等系統(tǒng)知識,沒有這些基礎,培養(yǎng)理科綜合能力是難以想像的。就生物學科而言,必須繼續(xù)重視生物學科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學習。

為此,必須要使生物學科的陳述性的知識結構化。因為優(yōu)秀的學生與一般學生比較,差異并不是在記憶的知識總量,而是在提取這些知識的能力上,而良好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提取。對生物學的程序性知識要條件化,許多學生在遇見問題時并不是缺少知識,而是缺乏對使用什么樣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判斷能力,也就是他的程序性知識尚停留在對其意義理解的陳述性階段,并未使這些程序性知識條件化,沒有形成產生式系統(tǒng)。

【例8】 環(huán)境污染是生態(tài)平衡破壞的重要因素之一。

(1)酸雨是天空降水呈酸性的統(tǒng)稱,形成酸雨的原因是大氣中的SO2和少量氮氧化物,主要來源是煤和石油的燃燒。

①SO2可在空氣中形成酸雨,最終會因與空氣接觸,酸性明顯增強,其相關的兩個化學反應式為:a. ,b. 。

②酸雨主要危害哪類生物? 。

③為減少酸雨的形成,必須減少SO2的排放量,從化學角度分析,對燃料中的硫化物進行

,對廢氣中的氮氧化物進行 ;從生物角度分析,可采取什么方法減少大氣中的SO2?

(2)“六六六”是一種化學殺蟲劑,但目前逐漸被淘汰。

①“六六六”是通過苯和氯氣發(fā)生 反應(填類型)生成的,它的分子式為 。

②此殺蟲劑使用后,受害最嚴重的生物是 ,因為 。

③請利用生物方法替代“六六六”,以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舉例說明) 。

答案 (1)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②農作物

③脫硫 堿液吸收 大搞植樹造林,利用植物吸收空氣中的SO2,凈化空氣。

(2)①加成C6H6Cl6 ②人 有害物質沿食物鏈富集(積累) ③利用性引誘劑,干擾異性昆蟲交尾,保護食物鏈,用生態(tài)方法殺滅害蟲。

2.要強調知識的內在價值,改進學習方法

綜合試題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立意命題,而實際事物的狀態(tài)和過程往往較復雜,解題時首先運用類比轉換法,將實際事物轉化為某一理想模型,將題給信息通過聯(lián)想、類比、模仿、改造,轉換成自己理解和記憶的信息,并與自己原有知識體系發(fā)生聯(lián)系,從而使陌生的信息熟悉化,抽象的信息具體化。

【例9】 瞪羚、獵豹等動物具有很強的奔跑能力。

(1)瞪羚、獵豹等善于奔跑的動物一般生活在哪種類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A.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 B.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C.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 D.池塘生態(tài)系統(tǒng)

(2)若瞪羚體重100kg,它的最大速度可達到每小時72km,則它的最大動能為 J。

(3)獵豹的心臟每跳一次輸送2×10-4m3血液,其血壓(可看作心臟壓送血液的壓強)的平均值為3×12014Pa,心跳每分鐘60次。據(jù)此計算心臟工作的平均功率為 W。

精析 本題求瞪羚的動能,可將瞪羚類比物理學上的質點模型來處理。第(3)問提供了獵豹的有關數(shù)據(jù),求其心臟功率,構思精巧,由于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十分復雜,許多學生見此題目無從下手,解本題必須用一個簡單的理想模型來代替心臟,通過聯(lián)想可將心臟類比為我們熟知的水泵,設與心臟連接的血管截面積為S,心臟每跳一次,血液向前推進距離為L,則輸出血液的體積V=S?L,心臟做功W=F?L=PV,平均功率P=W/t=PV/t=6(W)。心臟做功還可類比成氣體在等壓膨脹過程中做功,同樣可求出心臟的功率。

答案 (1)A (2)20000 (3)6

3.積極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

正如前面所論述的那樣,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為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若是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則不利于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學科的知識是對相應的科學知識相比,雖然在內容排序上更符合學生認識發(fā)展的規(guī)律,但因為它的簡約性,就少了科學研究或問題的背景,更趨于理論化。過于強調學科的能力,將造成學生只能在學科情境下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停留在從理論到理論的唯理階段,不能將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學科本位的思想,甚至還會造成對認識自然這個統(tǒng)一體的障礙,因為這將造成面對實際問題時僅從單一學科角度看待問題,認為不同的學科間是無法交流的,缺少整體觀。

【例10】 下列關于新陳代謝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新陳代謝過程是生物體自我更新的過程,因此,只存在物質變化,不涉及能量變化

B.新陳代謝過程遵循質量守恒定理

C.新陳代謝過程遵循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理

D.新陳代謝過程中物質變化的同時伴隨著能量的轉化

精析 本題是以生物的“新陳代謝”作問題的切入點,解題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本題是一道難度較大的綜合性試題。它涉及的知識點是自然科學中重要的內容,也是要求較高的內容。如能的轉化與守恒定律,質量守恒定律,新陳代謝的概念及過程等等,都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一些重要規(guī)律或重要現(xiàn)象。我們知道,自然界的任何物質運動都必須遵循能量的轉化和守恒,質量守恒定律。生命運動也不例外。因此,B、C兩項都是正確的。在物質變化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能的變化,新陳代謝過程中,也不例外,因此,D選項正確。同化作用過程中,生物攝取外界的營養(yǎng)物質,通過變化轉變成自身組成物質,同時貯存能量,在異化作用過程中,有機分解,同時釋放能量,因此,選項A是不正確的。本題的答案是A。

四、把握命題特點,探討解題方法,提高理科綜合能力

1.命題特點

“3+X”理科綜合試題具有廣而淺、構思巧、要求高的特點。這類考題的命制充分體現(xiàn)學科之間的滲透,且將各學科內容以多樣性、復雜性和綜合性形式呈現(xiàn)出來?忌朐谶@種既考知識又考綜合能力的測試中取得好成績,其對策是:第一,要把統(tǒng)編的課本扎扎實實學好,并精練好近幾年高考試卷中能體現(xiàn)學科特點的經(jīng)典試題,體會其命題意圖,歸納總結有關的知識規(guī)律和解題方法,使自己真正從“題!敝刑鰜恚ㄟ^科學有效的學與練掌握“兩個基本”。第二,各學科間應相互“打通”,拓寬知識面,F(xiàn)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以及所產生的影響,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在解決問題時要從多種角度考慮。

分析2000、2001年高考綜合試卷,我們發(fā)現(xiàn)理科綜合題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時間管理。

①知識滲透類

所謂知識滲透,是指在同一試題中,對所提出的同一問題要求考生同時運用多學科的知識來進行綜合分析。在知識滲透類型中,它所運用的學科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實現(xiàn)了學科知識的大融合。這種試題在考查學生的跨學科的綜合能力的同時,也考查了學生學科知識的滲透能力,其難度顯然要比試題綜合類題型的難度大得多。因而這類題型的命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地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選拔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材。

②試題綜合類

所謂試題綜合,就是指同一試題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綜合組成,但每一問題只屬單一的學科。在試題綜合類題型中,試題所提出的幾個問題是相對獨立的,一方面,這些問題都是圍繞同一背景材料,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共同體現(xiàn)和說明同一背景材料,因而就整個試題而言,需要跨學科綜合分析;另一方面,就每個問題而言,則只需要單一學科的知識來分析說明,而不需要跨學科綜合分析。這種試題的命制側重考查了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

總之,高考科目的改革,要求我們要用正確的教育思想處理好本學科與跨學科知識的關系,處理好學科能力和綜合能力的關系,要扎扎實實地學好本專業(yè)課程,讓我們整體上能把握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科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我們的綜合能力。綜合科目考試沒有考綱,沒有規(guī)定各學科內容的比例,就是要克服和糾正教學中的“應試”傾向。因為綜合能力測試,不以知識點交叉為考查重點,而是重點考查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要在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加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本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并學會知識的遷移,注意學科間的滲透。開展綜合能力測試,要求要一專多能,不僅要有過硬的知識,而且還要熟悉其他學科的教材內容、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目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

2.幾類主要解題方法

①信息提煉法

綜合測試強調學科的滲透和綜合,要求能夠閱讀、理解、選擇適當?shù)馁Y料,提取有效信息,解釋相關問題。通過對題給信息有效提煉,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地加工,排除干擾,刪除無效信息,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

【例11】 北約對南聯(lián)盟進行轟炸,大量使用了貧鈾炸彈,貧鈾是從金屬中提煉U235以后的副產品,其中含有U238,比重為鋼的2.5倍,貧鈾炸彈的最大穿甲深度可達900mm,殺傷極大,殘留物可長期起作用。

(1)常規(guī)炸彈最大穿甲深度可達100mm,彈頭可穿過50人,同樣形狀的貧鈾炸彈可穿過的人數(shù)可達( )

A.100人 B.150人 C.450人 D.900人

(2)貧鈾炸彈的放射性可使生物體發(fā)生變異,導致癌癥和白血病,這是射線的 作用,導致生物體變異的生物學機理是基因突變。

(3)殘留物對環(huán)境可長期起作用,其原因是( )

A.爆炸的彈片存在放射性 B.未炸的啞彈存在放射性

C.鈾的衰變速率很快 D.鈾的半衰期很長

(4)北約轟炸南聯(lián)盟的目的( )

A.人道主義 B.保護人權 C.霸權主義 D.強權政治

精析 本題以北約轟炸南聯(lián)盟命題,切入了社會熱點,通過對題給信息的篩選,提煉可知,貧鈾炸彈穿過人群可類比子彈打木塊模型,運用動能定理求出穿過的人數(shù)。貧鈾炸彈對生物體的危害,必須從基因角度考慮。其一系列殘留物可長期起作用,要注意“長期”這一信息,顯然“長期”與“半衰期”相關。對前三個問題進行歸納并提煉,不難回答問題(4)的設問。

解答 (1)C (2)物理化學 基因突變 (3)ABD (4)CD

②類比遷移法

綜合測試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近幾年來全國高考題、上海高考題頻頻出現(xiàn)“信息題”,這是考查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題型,解決新情景信息題的關鍵是做好類比遷移,通過對題設信息的分析,探索出試題設問的實際問題與中學各科知識的相同點或相似點,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新情景中去。

【例12】 天文學家根據(jù)天文觀察宣布了下列研究成果:銀河系中可能存在一個大“黑洞”,距“黑洞”60億千米的星體以2000km/s的速度繞其旋轉;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質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試計算“黑洞”的最大半徑。

精析 本題中的“黑洞”根本在中學教材中未出現(xiàn)過,是一個新情景,根據(jù)題意,星體能繞其旋轉,它繞“黑洞”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顯然是萬有引力提供,據(jù)萬有引力定律,可知“黑洞”是一個有質量的天體,設黑洞和轉動星體的質量分別為M和m,兩者距離為R,利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列式:GMm/R2=mv2/R,得到GM=v2R,題中還告訴一個信息:即使是等于光速的物體也被“黑洞”吸入,據(jù)此信息,可以設想速度等于光速的物體恰好未被“黑洞”吸入,可類比近地衛(wèi)星繞地球作圓周運動,設“黑洞”半徑為r,用類比方法得到G?M=C2?r(C為光速),所以r=v2?R/C2=2.7×12014m。

解答 2.7×12014m

③變通拓展法

【例13】 某同學為測量地表植物吸收太陽能的本領,做了如下實驗:用一面積為0.1m2的面盆,盛6kg的水,經(jīng)太陽垂直照射15分鐘,溫度升高5℃,若地表植物接收太陽光的能力與水相等,試計算

(1)每平方米綠色植物每秒接收太陽能為多少J?

(2)若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每吸收1kJ的太陽能可以放出0.2014L的氧氣,則每公頃綠地每秒可放出多少L的氧氣(1公頃=12014m結果均取1位有效數(shù)字)。

精析 地表植物接收太陽光的本領可采用變通的方法處理,以水代替綠色植物,本題只要求一位有效數(shù)字,屬估算類問題,這種變通不會影響結果的數(shù)量級。本題先用物理上的熱量公式求出面盆中水吸收的熱量(太陽能),進而計算出每平方米植物接收的太陽能,結合生物學知識求出每公頃綠地在光合作用上每秒放出的氧氣數(shù)量。本題還可將命題延展到環(huán)境保護、綠化意義、水土保持等方面,多角度考查學生的綜合知識。

解答 (1)1400J (2)700L

④歸納綜合法

綜合測試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現(xiàn)代意識,要求應用所學知識對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的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正確評價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體現(xiàn)生態(tài)安全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價值取向,這類綜合題由于需要“多角度”“多層面”分析,提供的信息較多,必須通過歸納、整理、綜合,將看似無聯(lián)系的信息歸納為整體的信息,然后依據(jù)規(guī)律對事物作出全面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歸納時要注意知識的關聯(lián)。

【例14】 實施西部大開發(fā),首先要切實搞好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建設,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從生態(tài)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必須首先解決的非生物因素是 。

(2)近年來北京等地頻繁出現(xiàn)的“沙塵暴”和“泥雨”主要來自黃土高原和內蒙古地區(qū),這說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樣性的進一步喪失,這是因為 。

(4)西部礦產的開發(fā),可采用細菌冶金的方法,例如用硫桿菌就可以直接把硫化銅氧化成銅鹽,再用廢鐵置換出銅,請寫出硫化銅在硫桿菌作用下氧化的反應方程式 ,該方法比用燃燒硫化銅的方法生產銅最大的優(yōu)點是 。

(5)西部地區(qū)的日溫差比沿海地區(qū)的日溫差大,其主要原因是 。

精析 該題從西部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涉及生物與環(huán)境、化學反應、物理中的比熱等知識。各小題相對獨立,但都以相同的背景為出發(fā)點,有機地考查了不同學科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熱點,例如環(huán)境問題、噪聲污染、汽車尾氣、酸雨形成及危害、建筑材料放射性等,均與理化生活知識密切相關,是理科綜合題的重要來源。解這類試題首先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某一理想模型,通過對信息的分析,歸納出它的共性和聯(lián)系、個性和區(qū)別,然后對事物進行深層次鑒別,最后作出正確評價。

答案 (1)水 (2)防風固沙、調節(jié)氣候

(3)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相對的

(4)CuS+2O2 CuSO4 防止環(huán)境污染

(5)沙石泥土的比熱比海水小

總之,綜合能力不會自然生成,需要進行訓練。開展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是較為理想的途徑。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將使學生能在思想上沖破固有的模式,突破學科間森嚴的壁壘,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從而得到思維的自由和空間。由于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會使學生對社會中科學問題的關注,在學生不斷的學習中,將發(fā)展他們合理的批判性的思維方法,深入考慮自然科學與社會間的復雜關系,從而增強他們在面對現(xiàn)實問題時,能多角度地思考,綜合地判斷,并運用已有的知識較合理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培養(yǎng)綜合能力的問題上,我們既要反對只重視學科能力培養(yǎng),認為綜合能力是學生在學習相應學科時自然會生成的傾向;也要反對為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只重視進行綜合性問題的學習,忽視學科打基礎的傾向。應當認為兩者是相互關聯(lián)的,都不可偏廢。

高考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強調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理科綜合能力考試改革將是在總結現(xiàn)有高考所取得的成績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定會汲取現(xiàn)階段高考改革的成功經(jīng)驗,是漸進式的改革,而非突變式的。

“3+X”高考科目改革的關鍵就在這“X”綜合卷上。從前你看到眼睛是動物的一種感覺器官,現(xiàn)在還得看成是凸透鏡。以前你看克林頓彈劾案是政壇緋聞,現(xiàn)在還得說這是1787年美國憲法三權分立政體的一次矛盾爆發(fā)。因此,改革的步伐要求我們轉變教育觀念,優(yōu)化培養(yǎng)模式,改革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新型人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xuexi/78419.html

相關閱讀:夯實農業(yè)基礎 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