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的藝術

編輯: 右腦記憶方法 關鍵詞: 課堂效率 來源: 網(wǎng)絡

 

“教師講解,學生靜聽。”這是陶行知先生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高度概括,其弊端自不待說。

 

  我們知道,學語言要培養(yǎng)“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聽,排位第一,卻最不受重視。這決非危言聳聽。下面著重跟大家談談“怎樣聽”的問題。

 

  “聽”的學習,其實也有一個態(tài)度問題。如果,你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老師的講解同步,甚至老黃牛師的講解落后在你對這一內(nèi)容的理解(題前思維),進而時時有“是的”的領悟,有“為什么”的質(zhì)疑,乃至有“不一定”的求異,這才是積極的聽?晌覀兊耐瑢W不少是充當了“錄音機”的角色,那是消極的聽,低級的聽。至于“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的人也不是個別的,“心不在焉”的更多,這是被動聽課所造成的。

 

  下面這些方法可能會使你的聽課積極起來。

 

  一、印證性聽。諸如老師對舊課內(nèi)容復習性的重提,同學對這類內(nèi)容的復習性答問,以及新課中預習過的字、詞的形、音、義,作家生平,文體常識之類純知識性的內(nèi)容,無論是老師的介紹還是同學的答問,你的聽只求印證你的記憶是否被遺忘或被混雜,一般不用太多的思考,只是為了達到鞏固的目的,但并不被動。

 

  二、求解性聽。即帶著問題來聽。在課前預習或課內(nèi)研讀中,常會遇到一時難以理解的問題,特別是有一定難度的課文。如讀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一般學生在預習中往往會碰到許多問題。如:“記念”與“紀念”,“正告”與“告訴”,“我也早覺得有”與“我正有”,“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不在沉默中爆發(fā),便在沉默中滅亡”等等。這類詞句很難理解。事先,你會有一點思考,也許根本沒有注意。由于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影響了你對全文的理解,因此須及時地打通這樣一個個思路障礙,才能讀懂全文。唯一的辦法便是跟著老師和同學的講解、討論來“聽”。這是最常規(guī)的聽。

 

  三、求異性聽。這是一種拓展自己思路的聽,常表現(xiàn)為獨抒己見。正如老師解數(shù)學題,有時你會突發(fā)異想,這樣可解證,那樣是否也可以呢?也如魯迅這篇文章,“這是怎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還有隨后的“偉績”、“武功”等)老師說是劉和珍她們斗爭的偉大,可不可以是諷刺殺人者的“偉大”呢?等等。即跟著老師的思路聽時,不妨臨時遁入“旁門左道”,奇想一下。這種發(fā)散性思維也可在“聽”中訓練。

 

  四、論辯性聽。在課堂討論或同學發(fā)言時,要仔細聽對方發(fā)言,但目的不在理解,而在發(fā)現(xiàn)對方發(fā)言中的失誤或邏輯上的混亂處,伺機質(zhì)疑發(fā)難,辨明正誤,駁倒對方,確證自己的觀點。聽時既應聽準對方觀點,還應記住論據(jù),乃至用詞造句的達意。

 

  五、歸納性聽。即讀書法中的“鉤玄提要”。老師講讀課文,不會像他備課筆記中寫的那么清楚。因此,你應及時歸納出要點來,在書上或本子上作些歸納整理,也就是說,既應“聽”出要點來,又須聽出個整體輪廓來。

 

  六、選擇性聽。有的教師好講,如連續(xù)聽下去,怕難堅持。你盡可在重點、難點處聽聽他的高論。其他時候,你可作歸納筆記,或入“旁門左道”冥思。當然,以印證性聽為宜,而不允許“浮想聯(lián)翩”,更不可想其他事情。

 

七、邊聽邊記。“不動筆墨不讀書。”既指“看”書,也指“聽”書(古人稱聽講經(jīng)書為“聽書”)。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學習的要點、心得、存疑的問題記一下很有必要。

 


本文網(wǎng)址:http://yy-art.cn/xuexi/chuzhongxuexi/10487.html

相關閱讀:聽課是不可缺少的課業(yè)學習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