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我國的第一大河,全長6300余公里。它流經四川盆地東緣時沖開崇山峻嶺,奪路奔流形成了壯麗雄奇、舉世無雙的大峽谷——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游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jié)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
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huán)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惫敉驹凇妒竦榔妗芬辉娭,把峽區(qū)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于長江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元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長江三峽地跨兩省。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guī)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熱線。
三峽旅游區(qū)優(yōu)美景區(qū)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云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游三峽有三條路線可選:
1、從重慶順江而下快節(jié)奏地觀賞三峽的奇特風光;
2、從上海、南京、武漢逆流而上游覽長江沿途美景;
3、從三峽的東口宜昌出發(fā)飽覽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
三峽工程壩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島,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工程采用“一級開發(fā),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xù)移民”方案。工程總工期17年,分三個階段施工:第一階段工程1993--1997年,為施工準備及一期工程;第二階段工程1998--2003年,為二期工程;第三階段工程2004--2009年,為三期工程。三峽工程動態(tài)總投資預計為2039億元人民幣,水庫最終將淹沒耕地43.13萬畝,最終將移民113.18萬人。
工程竣工后,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總庫容達393億立方米,可充分發(fā)揮其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干作用,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并將顯著改善長江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將發(fā)揮防洪、發(fā)電、航運、養(yǎng)殖、旅游、保護生態(tài)、凈化環(huán)境、開發(fā)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無法比擬的。
三峽工程專用公路
三峽工程專用公路始建于1994年,1996年10月正式通車,總投資約10億元人民幣。為準一級專用公路,單線全長28.64公里(其中橋梁、隧道占40%)。公路上有橋梁34座,其中特大型橋梁4座,雙線隧道5座,其中最長的“木魚槽”隧道單線長3610米,是當時我國最長的公路隧道之一。專用公路是三峽工程的對外交通工程,也堪稱中國公路橋梁、隧道的博物館。
毛公山
在樂天溪大橋檢查站處可以看到江南高高入云的山頂起伏的輪廓線,好像一個人仰臥在高山之巔:由銀白色山石組成,頭東腳西,安詳仰臥,其頭發(fā)、額頭、眉眼、鼻嘴、中山裝衣領、胸腹惟妙惟肖,清晰可見,極像一代偉人毛澤東。就是毛公山,因山頂酷似毛澤東主席臥像而得名。毛公山原名黃牛巖,長江水路在這一帶九曲回環(huán),而古代西陵峽的這一帶灘險水急,航行緩慢,乘客多逆江而上幾天,似乎還在黃牛巖跟前徘徊,走不出這頭神奇的老黃牛的牽絆。1956年毛澤東橫渡長江之后,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游泳》,其中一句“高峽出平湖”表現了主席想在這建一個大壩的豪情壯志,而三峽工程歷經七、八十年的論證研究,終于將壩址選在了處于黃牛巖山腳的三斗坪鎮(zhèn)。正巧,在毛主席誕辰100周年、三峽工程破土動工之際的1993年,毛公山被發(fā)現,無論是天意還是人為附會,都反映了興建三峽工程應了天時、地利、人和,是利國利民的大業(yè)。在“一江萬里獨當險,三峽千山無比奇”的黃牛頂的毛澤東主席安臥像,如此巧合令人拍案稱奇。
三峽壩區(qū)
三峽壩區(qū)總面積為15.28平方公里,分為施工區(qū)和總建筑面積54.6萬平方為主的辦公生活區(qū)。辦公生活區(qū)建有一座四星級飯店--三峽工程大酒店、三峽工程展覽館、三峽工程建設指揮中心、環(huán)保公園和現代化生活小區(qū)等。未來的三峽壩區(qū)將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宏傳的現代化工程與自然生態(tài)有機融合的佳境將呈現在您眼前。
三峽工程展覽館
三峽工程展覽館于1992年10月1日建成開館,由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同志題字,總面積6600平方米,分為三峽工程建設和環(huán)境保護、移民、科技進步、電力生產、書畫、攝影等專題展覽。展廳采取國際通用的標準展館布置,內設電影放映廳、貴賓廳等。大廳有目前全國最長的長江三峽全景彩噴圖,氣勢宏偉。
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jié),東至湖北宜昌,全長193公里。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
瞿塘峽居西,在重慶所轄的奉節(jié)、巫山境內。峽口為夔門,兩山壁立,有如門戶,其江面最窄處不足百米,山高水急,極為壯觀,人稱“夔門天下雄”。峽內名勝眾多,以摩崖石刻和絕壁棧道遺跡最為引人注目。峽口高處有白帝古城,內多三國遺跡,有的旅游船安排有白帝城觀光項目。瞿塘峽下是大寧河寬谷,大寧河小三峽是三峽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
巫峽居中,地處重慶巫山和湖北巴東兩縣之間,谷深峽長,幽靜秀雅。著名的巫山十二峰恰似亭亭玉立的十二仙女,自古就有“朝為行云,暮為行雨”的浪漫傳說,游客一定要依船上的提示注意觀賞。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漢代美女王昭君的故鄉(xiāng)都在巫峽附近。
西陵峽居東,在湖北境內,全長75公里,歷來以水急灘多、行船艱險而令人望而生畏,后經整治,通盤條件已大為改善。西陵峽兩岸石壁的形態(tài)、色澤都十分奇特,牛肝馬肺峽、兵書寶劍峽和黃牛峽等區(qū)段都名有特色。西陵峽下口正在修建宏偉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已形成以現代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新興人文景觀。
三峽之行到西陵峽外結束,游客可舍舟登岸,轉道鐵路、公路繼續(xù)旅行,也可乘舟通過葛洲壩巨型船閘(輪船過閘時的感受也十分有趣,幾乎可以看作三峽之外的第四峽),觀賞三峽以下江寬流緩的壯麗景色。
長江三峽位于中國的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它西起重慶市 奉節(jié)縣的白帝城,東迄湖北省 宜昌市的南津關,跨奉節(jié)、巫山、巴東、秭歸、宜昌五縣市,長二百零四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 這里山勢雄奇險峻,江流奔騰湍急,峽區(qū)礁灘接踵,夾岸峰插云天,是聞名遐邇的游覽勝地。自古就有“瞿塘雄,巫峽秀,西陵險”的說法。長江三峽,地靈人杰。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里,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圣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zhàn)場,是無數英雄豪杰馳騁用武之地;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長江三峽-瞿塘峽
瞿塘峽
三峽的第一個峽叫瞿塘峽,又叫夔峽。長江到了這里驟然變狹,最窄的地方只有100多米。兩岸峭崖壁立,山勢險峻,滾滾江水傾入峽谷,浪濤翻卷,奔騰咆哮。峽口稱夔門,素有“夔門天下雄”之謂,意思是說,天下最雄偉的地方莫過于夔門了。瞿塘峽全長只有8公里,人在船上,抽兩支煙的工夫,就經過了。這8公里是三峽最險峻的地方,江水的最大流速達到每秒8米,每小時20多公里。在這樣的峽谷里航行,峭壁參天,江濤拍岸,使人驚心動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這樣描寫:“舟行瞿塘口,兩耳風鳴號,扁舟落中流,活如一葉飄!睄{中值得觀賞的風光名勝比比皆是,如孟良梯與倒吊和尚、盔甲洞、犀年望月、風箱峽等。瞿塘峽在三峽中雖然最短,卻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畫卷走廊。
瞿塘峽的白帝城,是三國時代“劉備托孤”的地方。相傳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告,親自率兵征伐東吳,為義弟關羽、張飛報仇,不料被東吳大將陸遜殺得大敗而回。劉備退到白帝城,無顏回成都見群臣,就在白帝城修了永安宮,駐扎下來,不久郁悒而終。臨死前他把諸葛亮召來,托他扶助兒子劉禪料理國事。因為有這段“托孤白帝城”的故事,這里成了歷代文人喜歡游歷的地方,李白、杜甫、劉禹錫等著名詩人,都在這里留下了詩篇。杜甫在這里住了將近兩年,寫詩400余首。
長江三峽-巫峽
長江三峽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有大峽之稱,以幽深秀麗擅奇于天下。峽江兩岸,青山連綿,群峰如屏,船行峽中,時而大山當前,忽又峰回路轉,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巫峽兩岸群峰,以十二峰為奇,它們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為纖麗奇俏。巫峽是三峽最連貫、最整齊的峽谷,分為東西兩段,西段由金盔銀甲峽、箭穿峽組成,東段由鐵棺峽、門扇峽組成。
巫峽名勝古跡眾多,還有陸游古洞、大禹授書臺、神女廟遺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懸崖絕壁上的夔巫棧道、川鄂邊界邊域溪及“楚蜀鴻溝”題刻。還有那刻在江岸巖石上的累累纖痕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滋潤了歷代遷客騷人的生花妙筆,留下了燦若繁星的詩章。巫峽谷深狹長,日照時短,峽中濕氣蒸郁不散,容易成云致霧,云霧千姿萬態(tài),有的似飛馬走龍,有的擦地蠕動,有的像瀑布一樣垂掛絕壁,有時又聚成滔滔云紗,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巫峽佛光,因而古人留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絕唱。有人形容這一段峽谷是“一條迂回曲折的山水畫廊”。接著就到了西陵峽。
長江三峽-西陵峽
長江三峽
西陵峽,得名于宜昌市南津關口的西陵山。它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東起宜昌南津關,西至秭歸香溪河口。峽谷內,兩岸怪石嶙峋,險崖峭立,猿猴難攀。灘多流急,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 西陵峽中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整個峽區(qū)都是高山、峽谷、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夫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西陵峽中行節(jié)稠,灘灘都是鬼見愁! 過去,這一帶觸礁沉船的事故層出不窮。青灘北岸有一座“白骨塔”,以堆積死難船工的尸骨而得名。解放后,這些險灘經過整治,數千噸的輪船都可以安穩(wěn)地通過,險灘已經成了歷史陳跡。倘若你從宜昌港起步,穿過南津關,溯江而上,那么,展現在你眼前的西陵峽,便是一幅色彩斑瀾、氣象萬千的壯麗畫卷,你可以欣賞到峽中飛虹——西陵長江大橋和三峽工程施工建設的宏偉場面及沿途兩岸的美妙景色。
在長江三峽工程修建以后,西陵峽是長江三峽中唯一還保持原始風貌的峽谷。
在這壯麗的山川之中,曾經閃耀著大溪文化的異彩,誕生過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三國時代,這里曾是吳蜀相爭的戰(zhàn)場。唐宋以來,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蘇軾、陸游等許多詩圣文豪,在這里寫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詩章
長江三峽-大壩簡介
即將建成的三峽大壩水電站正位于西陵峽中部寬敞處,下行至南津關,見江面豁然開朗,這就是長江三峽的出口。北岸為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宜昌三游洞景區(qū),比鄰氣勢恢宏的長江葛洲壩水電樞紐,共同構成環(huán)大壩平湖風景區(qū),使宜昌作為長江三峽旅游的起點或終點城市,更加具有現實的意義。
1994年12月14日,當今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工程正式動工,它位于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
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筑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元人民幣(按1993年5月末價格計算),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113萬移民的安置費300.7億元;輸變電工程153億元。
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進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臺發(fā)電機的兩個電站年均發(fā)電量849億度。航運能力將從現有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同時運輸成本也將降低35%。
長江三峽三峽大壩建成后,將會形成長達600公里的巨型水庫,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三峽大壩采取分期蓄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后,水位提高到10-75米,三峽一切景觀不受影響;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結束后,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峽旅游景區(qū)除張飛廟被淹將搬遷外,其余景區(qū)基本保存;2006年,長江水位提高到156米,僅屈原祠的山門被淹而將重建;200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屆時將有少數石刻將搬遷,石寶寨的山門將被淹1.5米,目前正計劃修筑堤壩圍護,那時石寶寨所在的玉印山將成為一座四面環(huán)水的孤峰,更別致傳奇。
而其它各景點的雄姿依然不變。隨著沿江山脈間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條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峽周圍的許多景點將更容易到達,如小三峽、神農溪等千姿百態(tài)的仙境畫廊。
另外,三峽大壩和葛洲壩這兩座現代奇觀也將成為長江三峽的新景點,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遺址和現代奇跡于一身的未來長江三峽將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
三峽大壩旅游區(qū)占地面積18.72平方公里,目前已對游客開放五個觀景點。登上 4A 級旅游景區(qū)壇子嶺觀景點你能鳥瞰三峽工程全貌,體會毛主席詩句“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豪邁情懷;站在185平臺上向下俯看,親身感受華夏民族的偉大與自豪;走進近壩觀景點,你能零距離接觸雄偉壯麗的大壩;登上壩頂直面雷霆萬鈞、驚心動魄的泄洪奇觀;來到截流紀念園體會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仿佛置身于“山水相連,天人合一”的人間美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xxzw/21014.html
相關閱讀:開學了 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