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筆友的鶴和青蛙分別對未見面的筆友有著自己的期待:鶴以為青蛙是鶴;青蛙以為鶴是青蛙。這種期待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異搭建了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背景,而這,也正是孩子理解故事并投入欣賞故事的關鍵所在、難點所在。一旦孩子對這種情節(jié)背景有所理解和感知后,就能輕松、流暢、自如地進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一同遭遇,一起驚喜。理解故事中“當事者”的迷惑,體驗欣賞故事的“旁觀者”的明了,從容捕捉圖畫細節(jié)中的幽默諧趣。當孩子們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投入故事情境中的 “當事者”和理解感悟故事的“旁觀者”之間時——青蛙與仙鶴相約,孩子與繪本相約——繪本課堂,就這樣活泛生動了起來。
1.活動前精彩的閱讀開始:故事前的觀察與討論,為幼兒閱讀圖畫書拉開帷幕。
因為有充分的觀察,就有了對故事概況的大膽推理和想象:教師借著對封面的觀察,和幼兒一起捕捉其間隱藏的故事信息的同時,引導孩子用觀察到的細節(jié)來嘗試探索不可知的故事情節(jié)。當這種“已知”的觀察為“未知”的內容作出了恰當?shù)脑忈尯脱a充時,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已經(jīng)悄悄向著理解故事發(fā)展的關鍵處邁進了一大步。繪本觀察帶動了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想象,老師的引導又將故事與孩子的經(jīng)驗碰撞并在繪本處融合,由此,幼兒對故事本身的漫步已經(jīng)拉開了帷幕。
2.活動中開心的閱讀之旅:關于故事的觀察和解讀,讓孩子徜徉在閱讀的海洋里。
觀察、理解和表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互為鋪墊的。閱讀過程中的指導時機也是這樣:前面的閱讀指導(角色的名字、圖的模式解讀)為后者的理解表達建構了有力的支撐。而對于繪本課堂中的每一個孩子而言,你一言他一語的自說自話都既是自我表達也是對他人意見的補充與共享。閱讀活動中,引導不是老師一相情愿的覆蓋和灌輸,而是及時敏銳地因勢利導、順水推舟。前者讓孩子掃興,讓閱讀熱情削減;后者為孩子的閱讀助興,增強閱讀的自信心、成就感和繼續(xù)閱讀下去的熱情。無論是繪本故事中潛藏的情感、習慣的滲透教育,還是繪本本身的閱讀理解引導,都是如此。
在長時間的自主觀察和講述中,教師主動的介入、夸張的表演帶來了整個閱讀活動的高潮。“介入”是讓孩子在一連串捕捉理解的閱讀間隙中,“退后”是放松享受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高潮;然而,孩子參與閱讀的的情緒卻這種“退后”中進一步“向前”,在情節(jié)發(fā)展峰回路轉的關鍵當兒,我用自己的熱情感召了孩子的熱情,用自己的投入帶動了孩子的投入。
試想,如果在故事發(fā)展的中途讓孩子猜“他們還會做朋友嗎?”,那么意見不一的孩子們必將會在故事結果的呈現(xiàn)中收獲不一樣的心情:或得意,或沮喪,從而將故事中潛藏的有關“珍惜朋友”寓意的領會和理解削弱;另外,故事的完整性也在猜想的過程中有所肢解。反之,完整欣賞之后,建立在了解故事結局基礎上的回味,則讓孩子在集體中的共同表達中進一步從積極意義上思索與感悟。
繪本推薦閱讀《云娃娃》
記錄與思考:獨自閱讀繪本《小黃與小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er/24920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