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兒歌活動思考與教學策略《蛤蟆大姐穿新衣》分析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大班語言教案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活動目標:1.理解詩歌內容,了解蛤蟆大姐新衣裙的變化及相應心情,在此基礎上學習朗誦兒歌。2、感受兒歌幽默、詼諧的風格,對文學作品感興趣。3.懂得做事要動腦筋、有主見,不能聽別人怎么說就怎么做。

領銜技能:

傾聽、交流、觀察、完整表述、新詞匯學習

活動前期經(jīng)驗:

1、幼兒認識蛤蟆,對蛤蟆的形態(tài)特征有所了解。

2、教師在“大花布”上逐步依次用最方便的方法剪出裙子、衣服、褲子、蝴蝶結。

--------教師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學習者,因此教學活動前的準備也是教師親自科學探索的過程。對將要呈現(xiàn)給孩子的操作教師應進行反復嘗試,盡量多地預測到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便向幼兒呈現(xiàn)最完美的操作過程。

活動準備:

1、《蛤蟆大姐穿新衣》視頻(對視頻中的個別詞的讀音或者詞匯與文學作品有出入的進行適當?shù)恼{整,向幼兒呈現(xiàn)協(xié)調的、科學的、原汁原味的文學作品)

2、蛤蟆、花裙、小兔、穿花襖的田鼠、青蛙、穿褲子的小鹿、小狗、戴蝴蝶結的花貓等兒歌情節(jié)圖片(根據(jù)兒歌內容準備11張圖片,分別有穿花裙、花褲、花襖、拿蝴蝶結、大哭的蛤蟆大姐)

3、小花布一塊(事先剪成花裙)、剪刀

活動過程:

一、圖片引題,直接引出主人公及兒歌

--------幼兒圍坐半圓形,教師坐在多媒體和幼兒的偏前方,旁立大黑板。讓幼兒視線直落教師,教師能夠及時捕捉每個幼兒的信息,也不妨礙幼兒看大黑板和多媒體屏幕。

師:你們看!今天我請來了一位客人!

--------出示蛤蟆大姐圖片,讓幼兒對蛤蟆大姐的形象作初步了解

師:蛤蟆大姐真高興,穿件花裙新又新。那么在這位蛤蟆大姐身上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請你們仔細來聽聽這首兒歌《蛤蟆大姐穿新衣》。

--------直接引用兒歌中的句子進行過渡既自然,又利于兒歌的引出。在兒歌傾聽之前進行提問“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情”,讓幼兒帶著問題傾聽,有助于幼兒思維的指向性。同時,將問題鎖定在“有趣”的關鍵詞上,是對接下來第一遍兒歌欣賞后詼諧、幽默的兒歌風格的鋪墊。

二、欣賞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1、完整欣賞,初步感受兒歌詼諧、幽默的風格

師:聽了這首兒歌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師:有趣在哪里?

--------感受兒歌內容中蛤蟆大姐一會笑、一會哭;光頭還要戴個蝴蝶結;好好的花裙最后只剩下小小的沒法戴的蝴蝶結的好笑之處。讓幼兒在愉悅的語言環(huán)境中對文學作品有一個整體的、粗泛的感受。重在鼓勵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對文學作品的感受,組織完整、合理的語言進行表達。

2、觀看視頻,初步感受兒歌的內容,了解花裙的變化過程

師:蛤蟆大姐的花裙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觀看視頻前帶著問題觀看)

出示花裙的圖片,提問“花裙第一次改成了什么?”----花襖,教師操作花裙剪成花襖,并展示穿花襖的蛤蟆,“花裙改成花花襖,蛤蟆大姐咪咪笑”;“接下來花襖又改成了什么?”----花褲,教師操作花襖剪成花褲,并展示穿花褲的蛤蟆,“花襖改成花花褲,蛤蟆大姐跳起舞”;“最后花褲又改成了什么?----蝴蝶結,教師操作花褲剪成蝴蝶結,并展示拿著蝴蝶結的蛤蟆,“花褲改成蝴蝶結,蛤蟆樂得像過節(jié)”。

--------在第二次完整欣賞后,以蛤蟆大姐的花裙的變化為主線索,完整感受故事發(fā)展的情節(jié)變化。并將兒歌的核心“花裙”為動態(tài)展示的媒介,教師通過逐步展示花裙剪成花襖、花褲、蝴蝶結的操作,快速、直觀的展現(xiàn)花裙由大變小、由有用變沒用的有趣現(xiàn)象,讓幼兒在聽覺和視覺的雙重沖擊下感受其趣味性,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3、分段欣賞,深入理解兒歌情節(jié)

第一段:

師:誰看見了?小兔見了怎么做、怎么說?“不如”是什么意思?

師:蛤蟆接受了小兔的建議嗎?它是怎么做的?(幼兒適當學說)

--------根據(jù)最基礎的兒歌內容層層提問,引導幼兒進行初步的兒歌句型的框架建構,鼓勵幼兒用兒歌中的語言大膽地、完整地進行表述。并通過對新詞匯“不如“的理解,感受蛤蟆大姐修改花裙的動機。

過渡句:花襖是怎么變成花褲的?讓我們仔細往下聽。

第二段:

師:這一次蛤蟆大姐又聽了誰的意見?(教師帶著對蛤蟆的否定的語氣、表情來肯定孩子的答案)

師:青蛙是怎么給意見的?它怎么說、怎么做?(學說)

--------在提問的方式上,難度適當提升。不再以幼兒內容為提問的取向,而是以“這次蛤蟆大姐又聽了誰的意見?”為核心,既是對本段內容的概括,也是對蛤蟆大姐隨便聽取他人意見的否定態(tài)度的前期鋪墊。教師在說這句話時必須帶著否定的、批判的語氣,或嘆氣、或搖頭,以便給予幼兒明顯的情感提示。

第三段:

師:這次蛤蟆大姐又聽了誰的意見?

師:小狗是怎么給意見的?“斜一斜”是什么意思?它表示什么?

--------有了前面兩小節(jié)的鋪墊后,本段重在引導幼兒自發(fā)地根據(jù)兒歌句型、用兒歌中的語言完整地進行表達。通過對“斜一斜” 的詞匯理解,進一步感受小狗的不屑與瞧不起,為兒歌最后的結局做好鋪墊。

第四段:

師:最后蛤蟆大姐戴上蝴蝶結了嗎?為什么?

師:是啊,蛤蟆大姐頭頂上光溜溜的,怎么能戴上蝴蝶結呢!真是好笑!

--------感受兒歌最后蛤蟆的心情變化。從而進一步感受蛤蟆大姐將花裙改成沒法戴的蝴蝶結的可笑之處。

三、多種途徑學念兒歌

1、看圖譜,完整跟念兒歌。

2、在朗誦的基礎上,分角色表演兒歌。

--------通過看圖譜、分角色表演等途徑學習兒歌,讓幼兒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來學習。并在學念的過程中積累詞匯、感受文學作品的韻律美。

四、情感理解,提煉經(jīng)驗

師:蛤蟆大姐最后為什么沒有穿上新衣?

師:你喜歡兒歌里的蛤蟆大姐嗎?為什么?

小結: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自己動腦,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像兒歌里的蛤蟆大姐一樣光聽別人怎么說就怎么做,

--------讓幼兒自由表述對蛤蟆大姐的理解。并能從這個文學作品中得到:做事要自己動腦,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光聽取別人意見的經(jīng)驗。嘗試將此經(jīng)驗作為今后做事的一項準則,時刻監(jiān)督自己。

活動思考與教學策略:

《蛤蟆大姐穿新意》這首兒歌韻腳明顯,朗朗上口,風格幽默、詼諧,并帶有一定的處事哲理。作為語言活動,我意在讓幼兒在輕松的語言活動氛圍中,通過聽一聽、看一看等途徑生動地感受文學作品的特色。并引導幼兒大膽的、完整地進行表達,讓幼兒構建正確的詞匯、完整的語句的框架。

一、文學作品的特色感受

1、幽默、詼諧的風格

思考:兒歌中蛤蟆大姐一次次聽從他人的意見,最后將漂亮的花裙改成了沒法戴的蝴蝶結的情節(jié)有趣又帶著諷刺。作為文學作品的學習活動,應讓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自由地去感受它所散發(fā)的濃厚的“味道”。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獨特感受。

策略:首先進行完整的文學作品欣賞,在靜靜的純傾聽過程中自由感受。其次,在深入理解的過程中,教師用夸張的語氣、肢體動作等引導幼兒對文學作品中幽默、詼諧的感受。

2、遇事自己動腦、有主見,不隨便聽取他人意見的寓意理解

思考:此文學作品有著深刻的寓意,應引導幼兒在理解文學作品的基礎上,知道遇事要自己動腦、有主見,不隨便聽取他人意見,從而對今后自己的處事帶來思想引領。

策略:在完整欣賞過程中,將花裙的逐步變化作為動態(tài)引領,引導幼兒理解蛤蟆大姐將花裙最后改成蝴蝶結的不可取之處;并在分段理解中,由核心問題“這次它又聽了誰的建議?”為核心導向,幫助幼兒理解它隨便聽取他人意見所造成的結果。

二、語言活動的表達、表述

1、多途徑地學習兒歌內容

思考:幼兒應在輕松的語言環(huán)境中,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多途徑的學習方式,以幫助幼兒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

策略:通過教師朗誦、視頻播放兩種途徑為幼兒提 供傾聽的良好環(huán)境,并利用豐富的圖譜、花裙現(xiàn)場裁剪過程展示等途徑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兒歌內容。結合開放式提問、 多種提問方式開拓幼兒的思維方式。

2、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方式

思考:大班的幼兒應培養(yǎng)其連貫地、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同時,能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新詞匯并加以運用。

策略:在每個提問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用完整地語言進行表述。在兒歌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幼兒用兒歌中的語言進行表述,以呈現(xiàn)對兒歌的理解。在新詞匯的理解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問“###是什么意思?”加深理解。

附;

蛤蟆大姐真高興,穿件衣裙新又新。

小兔見了把頭搖:“不如田鼠花花襖。”

花裙改成花花襖,蛤蟆大姐瞇瞇笑。

青蛙肚子鼓啊鼓:“不如小鹿花花褲。”

花襖改成花花褲,蛤蟆大姐跳起舞。

小狗眼睛斜一斜:“不如花貓蝴蝶結。”

花褲改成蝴蝶結,蛤蟆樂得像過節(jié)。

蛤蟆大姐伸出手,摸摸頭頂光溜溜。

蝴蝶結,沒法戴,哭得眼淚流呀流。

大班幼兒學習繞口令??學捏梨
大班語言活動設計:樹媽媽和鳥娃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er/30732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