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舒暢的美術和勞作活動把幼兒帶入五彩繽紛的藝術殿堂,他們似乎與藝術有著某種特殊的緣分,表現出內心強烈的創(chuàng)作要求和頭腦中豐富的想象。當教師給他一支畫筆、一些顏色和一張紙時,他會上下左右揮舞著畫筆,涂上一層又一層的顏色,描繪出曾經做過、看過和幻想的事物,抒發(fā)內心的思想情感與個性;當教師把一塊橡皮泥交到他的手中時,他會不停地嘗試將泥壓扁、搓長、團圓,進行平面或立體的造型與變化,醉心于對材料的探究,沉浸在創(chuàng)作的樂趣中,這份莫大的享受與滿足是美勞活動所特有的教育功效,也是完整課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huán)。
讓幼兒自由地選擇題材,構想內容,激發(fā)其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在感受和運用各種顏色、圖案、造型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對美術的欣賞力和表現力。在運用各種材料和工具時,了解掌握它們不同的特性和操作的方法。與幼兒討論作品時,可學習一些新的詞匯,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在繪畫和制作過程中,促使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得到進一步的增強。幼兒彼此之間的相互學習與相互合作,促進其社會性的發(fā)展。
美勞區(qū)的內容與材料
如果我們準備在教室里布置一個長期使用的美勞活動區(qū),各種紙、彩色筆、顏料、剪刀、漿糊、橡皮泥等是進行繪畫、塑造、操作所必備的基本材料,但圍繞這些基本材料而展開的豐富多樣的美勞活動則需要教師收集提供更廣泛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活動內容與活動材料。
繪畫的種類與材料硬筆畫:
提供粗細不同的蠟筆和油棒和各種顏色的粉筆、尼龍筆、彩色鉛筆,其中粉筆除可在黑板上涂畫,也可稍稍沾些水在紙上作畫。
水彩畫與水墨畫:
運用毛筆、毛刷或棉簽蘸上水彩、墨等顏料在紙上進行繪畫。
手指畫:
用手指蘸上顏色直接進行點畫或在此基礎上組合造型和用筆勾畫出一定的圖案、物體。
印章畫:
用刻有各種圖案的模具蘸上顏色印蓋在紙上,或利用棉紗、紙團進行印畫,也可收集一些各種形狀紋理凹凸不平的物品進行印畫,如瓶蓋、鑰匙、筆管、硬幣、樹葉等。
滾珠畫:
在平面的盒內放上白紙,把珠子蘸色后放在盒內來回滾動,構成畫面。
粘貼畫:
用一些材料粘貼在紙上構成畫面,如紙團粘貼、布貼、樹葉粘貼、瓜子皮、鉛筆屑、雞蛋皮、沙子及各種掛歷紙、包裝紙的粘貼。
印染畫:
用滲透性較強的紙折疊后在不同部位蘸上顏色或用毛筆將顏色點在紙的各個部位,打開紙形成對稱的圖案。
噴畫:
將顏料裝在小型噴水壺里,在紙上不同方向噴出交錯的圖案。
吹畫:
將顏料滴在紙上,用吸管將顏料向四周吹散構成圖案或直接用吹畫筆吹出不同的圖案。
刷畫:
用牙刷蘸上顏料直接刷在紙上隨意畫出圖案,也可將一些硬板圖案放在紙上,用牙刷通過濾沙布刷在紙上,將硬紙板拿開,紙上呈現出圖案。
拓描畫:
將較薄的紙鋪在畫有凹凸紋理的物品上用筆摩擦成畫或將透明的紙鋪在畫有圖案的紙上將圖案拓描下來,又可將一些實物、模具放在紙上沿物體輪廓線畫出外形。
拉線畫:
將一根棉線蘸上顏色,兩端固定在紙上,把中間拉起彈回即成線條,由多條紋組成圖案。
紙手工的種類
撕紙:
用較薄的紙進行任意撕或按一定輪廓線撕出圖案。
剪紙:
包括單層剪紙即任意剪或按輪廓線剪出單獨紋樣;對折剪紙即將紙對折后畫上圖案的一半,沿圖紋剪后打開即成對稱完整的圖案,如燈籠、小兔等;多層折疊剪紙即將紙折疊多層后,畫出圖紋剪后,打開呈現出一定圖案,如四方連續(xù)紋樣、窗花、雪花等。
折紙:
運用對邊、對角、翻拉等技巧,由易到難折出一些物體。
卷紙:
將紙卷成粗細不同的紙筒狀,根據需要進行構圖、造型。
紙編:
用紙條按一定規(guī)律交錯編在一起組成圖案。
塑造活動的種類與材料
泥的種類:
可包括橡皮泥、多彩泥、面粉團、膠泥、紙粘土等多種類型。
輔助材料:
提供泥工板、模具、小刀、小棍、小藥盒、核桃殼等工具與材料。
塑造形式:
在泥工板上進行平面塑造或借助輔助材料進行立體塑造,或用泥堆砌成立體圖案。
小制作活動的種類與材料
紙盒制作:
運用大小不同的各種紙盒粘貼組合成一定物體。
手工制作:
將印有各種圖案的硬紙按照說明折剪、粘貼、連結,使平面圖變?yōu)榱Ⅲw造型。
廢物制作:
運用安全、衛(wèi)生的廢舊材料組合制作成一些物體,如易拉罐、紙筒、小藥瓶、飲料瓶、紙杯、快餐盒等。
拼圖造型的種類與材料
平面幾何圖形紙粘貼:
將各類幾何圖形的紙組合、構圖、粘貼在紙上組成畫面。
立體幾何圖形塊拼擺:
運用磁力板幾何圖形塊和七巧板圖形塊等進行拼擺構圖。
木棍拼圖:
運用火柴棍、游戲棒等材料拼擺出各種造型。
美勞區(qū)的活動
關于美勞活動如何開展,我們不妨做一認真的思考,在教室里是否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探索、實踐、創(chuàng)造的自由情境,教師所關注的是幼兒參與創(chuàng)作的歷程還是創(chuàng)作出成品的結果,教師對幼兒在嘗試使用工具的時候抱以怎樣的態(tài)度,這一切都將決定美勞區(qū)活動內容、活動材料是否能正確而合理地安排與使用。
向幼兒介紹工具材料的操作方法
讓幼兒表達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并不等于不進行技巧方面的指導,例如:怎樣使用膠水才不會弄臟,怎樣拿剪刀可以剪得更好,怎樣蘸顏色才不會滴落,這都是美勞活動中很重要的內容。熟練準確地使用工具會使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得更好,但是教師只注重教他操作的技巧,而不讓他充分使用和發(fā)揮技巧,他們會感到枯燥、乏味、一事無成。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弄臟畫面,打翻顏料,這是他們學習如何使用這些工具、材料的過程。如果教師過早追求畫面整潔、涂色均勻,幼兒會感到不知所措,無從下手,甚至戰(zhàn)戰(zhàn)兢兢,把自由輕松的感覺一掃而光,更談不上想象與創(chuàng)作了。
從感知色彩開始幼兒的繪畫活動
雖然幼兒的繪畫是從涂鴉期逐漸過渡到符號、線條進行表征,但不等于繪畫活動的最初要從點、線、圓開始。幼兒開始畫畫時,只會注意顏色的變化,而雜亂無章地亂涂一番,學會涂涂畫畫的孩子,也就學會把線條畫在任何地方。因此從色彩入手,萌發(fā)幼兒繪畫的興趣和大膽作畫的信心是幼兒年齡特點的需要,所以在美勞區(qū)材料的投放和使用中,年齡越小的幼兒越應該安排有關感知運用色彩的活動,如滾畫、印章畫、手指畫或用毛筆、毛刷在紙上刷色等活動。這里需強調的是用毛刷在紙上刷色,一定要選擇大一些的紙張,切忌在紙上畫有限定的涂色范圍,因為幼兒正在嘗試用筆的過程之中,很難做到不出輪廓線,開始要讓幼兒甩開手臂大膽作畫。
共同收集建立一個廢物收集箱
廢舊材料是進行制作造型的最佳材料,可以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但活動中由于幼兒大量的使用而使廢物供不應求,教師苦惱于收集材料的困難。其實發(fā)動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收集活動,問題很容易就可解決。教師可在每天幼兒入園時將廢物收集箱擺放在教室門口,廢物箱可按不同材料,如塑料的、紙制的、鐵制的分類進行收集,這樣不僅使幼兒重視并有意識收集身邊物品并加以利用,同時可讓幼兒對環(huán)境產生興趣,制作的材料隨之豐富,涓涓不斷。
教師在美勞活動中的作用
有目的引發(fā)幼兒觀察周圍環(huán)境與事物,為美勞活動積累貯存經驗,使之成為幼兒創(chuàng)作的來源;留意幼兒的活動情形,以輔導者的身份支持和幫助其解決困難;接納每一個幼兒的作品并加以鼓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必限定幼兒繪畫的主題內容與步驟,或做不必要的示范,在活動中不要干擾和打斷幼兒的思維,更不應該將幼兒作品進行比較,加以評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er/32937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