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東西總是有它獨特的魅力。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的興趣比較濃厚,能以一種比較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活動。在整個活動中,我利用美麗的圖片,嘗試突破用動作表現這個以往的主要表現形式,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運用各種藝術表現的形式:創(chuàng)編動作并表演、利用自己的小拳頭感受節(jié)奏、想象畫面用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在感受樂曲的音色中,根據對樂器的已有經驗判斷樂器等等,幫助幼兒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逐步感受牧羊人的快樂,感受樂曲所表現出的歡快情緒,較好地實現了預設的目標。
在整個活動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其一,由于選擇的四段音樂區(qū)別不大,在讓孩子分段的時候沒有給他們一個有力的提示,導致分段這個環(huán)節(jié)有些拖沓。在活動結束后,也在考慮是否能將樂曲進行更好的剪切,比如一段音樂由兩個樂句變?yōu)樗膫樂句,讓孩子有更足夠的時間欣賞、感受與表現。
其二,音樂欣賞是音樂領域中最難的一個部分。在平時的音樂活動中,歌唱活動相對多,音樂欣賞接觸得較少,它和孩子們的生活還是存在一定距離的。為了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教師提示的話語稍多,導致教師的指導語不夠簡潔。
其三, 此活動本著以幼兒為主體,教師只作引導者和觀察者的宗旨去實施的。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還是表現得有些“保守”,怕孩子出錯,故幼兒的主體性表現不夠明顯,幼兒的大膽發(fā)揮和想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通過專家和各位老師們的點評和指導,并通過觀看其他教師的優(yōu)質課,我看到了別人的長處,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聚焦課堂,學會學習”是這次活動的主旨,我想,“學會學習”,不僅僅指的是我們在課堂上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學會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傳授者的我們學會學習,怎樣取長補短,反思“怎么做”才能更好!
一、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輕快、活潑的風格特點,能用語言、動作等不同的方式表達對樂曲的理解。
2.體驗音樂所表達的快樂情感。
二、活動準備
1.圖片,剪切的“快樂的牧羊人”音樂。
2.幼兒欣賞過大草原的美麗景色,有一定的經驗。
三、活動過程
(一)初步欣賞,感受樂曲輕快活潑的特點。
1.欣賞樂曲第一遍,初步感受樂曲歡快。
(1)師:這首曲子帶給你什么樣的感覺?你聽到了什么?好像看見了什么?
(2)教師告訴幼兒樂曲的名稱叫“快樂的牧羊人”。
2、欣賞樂曲第二遍,進行想象。
師:牧羊人可能會到哪些地方?
引導幼兒大膽想象牧羊人所到過的地方,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圖片(展現草地、小溪、山坡、花園等)。
(二)分段欣賞樂曲,用各種方式表達對樂曲的理解。
1.區(qū)分樂段。
(1)再次傾聽樂曲。
師:聽一聽,這段音樂分為幾段?
(2)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樂曲。
師:我們可以用哪些身體動作呢?(幼兒自由選擇動作表現,如:拍手、拍膝、拍肩等)
2.欣賞第一段,用動作表現。
(1)師:我們先來聽聽第一段,牧羊人可能在干什么?
師:牧羊人是怎么帶小羊到草地上的?牧羊人會做些什么呢?
(2)幼兒創(chuàng)編表演揚鞭趕羊群等動作,嘗試有節(jié)奏地隨音樂表演。
3.欣賞第二段,用手部動作表現。
(1)師:你是怎么理解這段音樂的?
(2)幼兒有節(jié)奏地模擬爬山的動作。
師:伸出你的小拳頭,我們和小羊們一起有節(jié)奏地爬山!
4.欣賞第三段,想象并表達。
(1)師:牧羊人帶著羊群到了哪里?
(2)想象交流:想象一下,他們可能看到草原上哪些美麗的景色?在小溪邊牧羊人和羊兒們會做些什么呢?
引導幼兒大膽想象羊兒嬉戲的情景,如喝水、打滾、曬太陽等。
5.欣賞第四段,根據音樂音色想象樂器。
(1)師:聽,牧羊人好像在吹奏什么樂器?(引導幼兒根據音樂特色想象樂器)為什么牧羊人要吹小號?
(2)幼兒嘗試吹“小號”。
6.小結:剛才,我們聽著音樂,跟著牧羊人去了很多地方,這就是牧羊人一天的快樂生活。
(三)完整欣賞樂曲,體驗牧羊人的快樂。
1.完整欣賞,進一步體驗牧羊人的快樂:我們再來感受一下牧羊人一天的快樂生活,好嗎?
2.總結。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牧羊人,他為什么這么快樂呢?
你們今天快樂嗎?為什么?
這次觀摩骨干教師示范課活動,讓我充分的感受到每位教師對本職工作的那份熱愛,活動中的每節(jié)課顯然都是經過精心的設計與準備,特別是朱艷紅老師執(zhí)教的音樂活動《小雪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觸頗深的有以下幾點:
1 教師教態(tài)親切,肢體語言豐富。
朱老師普通話標準, 咬字清晰,歌聲和琴聲配合的和諧、動聽,時時處處展示了良好的業(yè)務素質,和藹可親的笑容、富有詩情畫意的兒童化語言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幼兒更加主動積極的配合老師的教學,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
2 教學內容貼近幼兒生活,趣味性強 。
就在活動的兩天前,一場冬天的初學降落下來,孩子們開心極了,深深地被這美麗的小雪花吸引,著迷。老師們能從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選擇幼兒身邊的,感興趣的內容,設計自己的教案,并善于利用和挖掘周邊的教學資源,注重活動的可行性,趣味性和操作性。真正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3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優(yōu)美,與教學相結合。
皮亞杰曾說:“兒童發(fā)展有其不同于成人的圖式,兒童必須通過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來發(fā)展這一圖式。”朱老師能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來創(chuàng)設情境,在活動中她精心創(chuàng)設的小雪花洋洋灑灑飄落的音樂背景,以及精美的賦予藝術美感的音樂圖譜都起到了活躍了課堂氛圍的作用,讓幼兒猶如身臨其境,讓觀摩活動的老師們也有一種視覺上美的享受。
4 教學手段方法多樣化,效果凸顯。
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運用了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觀看課件“小雪花找家”,設計巧妙的教具學具“小雪花圖譜”以及形式多樣的表演,游戲“掃雪”,集體討論等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er/786265.html
相關閱讀:泥塑(美術)
幼兒園音樂教案:打擊樂《鴿子》-
音樂舞蹈:世界兒童心連心
小小蛋兒把門開活動反思
歌唱活動:老鼠畫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