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班科學活動:瓶子骨碌碌

編輯: 天高云淡 關鍵詞: 中班科學教案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活動目標:1.喜歡探究,初步發(fā)現(xiàn)圓柱形、圓臺形兩種不同形體的瓶子有不同的滾動路線。

2.能較清楚地表述實驗結果,并用簡單的線條表現(xiàn)瓶子滾動的路線。

活動準備:

1.知識經(jīng)驗:讓幼兒對生活中能滾動的物體和物體滾動的現(xiàn)象有所了解,使其具有一定的讓物體滾動起來的經(jīng)驗。

2.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師生共同收集各種瓶子,并根據(jù)類似圓柱形、圓臺形的條件進行篩選,分兩區(qū)布置成瓶子展覽會(瓶子上有數(shù)字,方便幼兒的介紹)。

3.材料提供:記錄紙、筆、皮鞋盒子人手一份;教師記錄表兩張;壓路機圖片;紙杯實物。

活動過程:

1.參觀導入,激發(fā)對瓶子的興趣。

⑴師:今天我們舉辦了一個瓶子展覽會(兩個區(qū)),請你自由地去看一看。(幼兒自由參觀、交流)

⑵請幼兒在兩個展覽區(qū)各挑選一個瓶子入座。

⑶師: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挑選的兩個瓶子有什么不一樣?(關注瓶子的形態(tài)進行講述)

2.自由滾瓶,初步感知兩種瓶子滾動的不同路線。

⑴師: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手中的瓶子滾出去,它們可能會走什么樣的路線呢?

⑵師:大家都說了自己的想法,它們到底會走什么樣的路線呢?請你找一個空地方,去輕輕滾一滾兩個瓶子,看看會發(fā)現(xiàn)什么?并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⑶教師出示記錄表:這張記錄表告訴你什么?怎么記錄?(記得寫上你的學號)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⑷幼兒嘗試,教師進行觀察、有針對性的指導。

⑸展示記錄表,交流實驗結果:兩頭一樣大的1號瓶走的是什么路線?請你試一試。一頭大一頭小的2號瓶子呢?(選擇正確的、有代表性的演示、講述)你從這張表上看明白了什么?是這樣嗎?(選擇有疑問的,鼓勵幼兒用正確的方法的滾動瓶子,并以多次實驗結果為準)

3.山洞游戲,加深對瓶子路線的認識。

⑴師:看看我的腳下是什么標志?在黑色三角形的對面靠邊,將盒子變成山洞,把瓶子放在三角形上向前滾,你覺得哪個瓶子最容易滾進去?為什么?(教師在記錄表上記錄猜測結果)

⑵幼兒嘗試滾山洞。

⑶師: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哪個瓶子更加容易滾進山洞?跟你的猜測一樣嗎?(教師在記錄表上記錄實驗結果)

⑷走直線的兩頭一樣大的1號瓶子像什么?(像根圓圓的柱子)走彎線的一頭大一頭小的2號瓶子像什么?(像家里的圓桌)

4.關注生活,拓展相關的經(jīng)驗。

⑴師:(出示圖片壓路機)這是什么?你發(fā)現(xiàn)壓路機前面都有一個什么?為什么不同一頭大一頭小的圓臺形大輪子呢?

⑵師:一頭大一頭小的圓臺形物體,雖然很難走直線,但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也有著很大的作用。(出示杯子實物)

⑶師:生活中,到處都有圓柱形、圓臺形的物體,馬路上、公園里、游樂場……仔細找一找,它們藏在哪里?在發(fā)生著什么重要的作用?

注:

圓臺形:以直角梯形垂直于底邊的腰所在直線為旋轉軸,其余各邊旋轉而形成的曲面所圍成的幾何體叫做圓臺。通俗解釋為:用一個平行于圓錐底面的平面去截圓錐,底面與截面之間的部分叫做圓臺。
顏色,對于幼兒來說是非常喜歡的,《紅黃藍綠》這個主題中有一節(jié):科學《顏色對對碰》,這節(jié)課下來我覺得色彩的變化的確能引起幼兒極大的興趣。但整節(jié)課下來,并沒有達到我預設的目標,針對這節(jié)課我進行了反思:

活動開始,我是用魔術師的形式導入課堂,并根據(jù)顏色設計出了三個顏色寶寶的形象,小朋友一下子就被顏色寶寶吸引住了,導入的形式符合幼兒心理特點,就能激發(fā)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在顏色對碰示范過程中我覺得自己走的太急。我想,科學課要讓幼兒明白了才可以動手實驗,但自己總是想小朋友做不好的,肯定會出差錯的,越這樣想越?jīng)]有達到預設的效果。這堂課主要是讓幼兒明白兩種顏色混在一起可以變成另一種顏色。所以我把示范前的兩種顏色畫在黑板的白紙上,然后再把變出來的顏色畫在后面,以便幼兒更清楚地了解,哪兩種顏色變出哪種顏色。

在請幾名幼兒上來做實驗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由于我班大多數(shù)幼兒事先沒有接觸過顏料,一時不知如何讓材料發(fā)生顏色的變化,經(jīng)過指導后幼兒就會了。但還是出現(xiàn)了意外,幼兒將紅、黃兩種顏料水倒在一個空透明塑料杯時,看起來是變成了橙色,可當幼兒用毛筆將變化結果涂在白紙子上時,橙色就不是那么確定了,有的幼兒說:“還是紅色”,有的幼兒說是:“咖啡色”。我陷入了尷尬境界,既不能認同孩子的說法,又不敢否認孩子的說法,原來是兩種顏料水的濃度要適中。我在材料準備時,雖然也實驗了一下,可沒有用毛筆涂色,原來在我示范講解時沒有提醒幼兒兩種顏料水的濃度要適中。但是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既調動了幼兒的操作興趣,又給幼兒探究活動提供了機會。我認為,科學活動就在于給幼兒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提供動手操作的環(huán)境。

在做作業(yè)時我特別又強調了自己的實驗記錄表,強調紅色和黃色配在一起是橙色,紅色和藍色配在一起是紫色,黃色和藍色配在一起是綠色。在帶領幼兒反復認識了以后,上交的作業(yè)都能對。

我想,一節(jié)科學活動課,要讓幼兒觀察,然后有機會說,能說,大膽說,幼兒在先,教師在后。在我的教學活動中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在講解這環(huán)節(jié)要非常清晰,詳細。
本學期我們幼兒園正事啟動了一課三研活動,每個年級組的教研組長都帶領自己的教師開展一課三研活動。記得在小班的時候,我曾今嘗試過繪本閱讀的一課三研活動,那時候,大家一起為我的課討論,研究,幫我磨課,我在一次一次的執(zhí)教過后,進行反思,修改,最后一次的執(zhí)教和第一次執(zhí)教的狀態(tài)已經(jīng)有很大的改善,我也得到了很多的寶貴經(jīng)驗,收獲不少。這次我們中班組一課三研主要針對的是科學活動,每人都有一次上一課三研的機會,都有大家一起討論,反思,都會有收獲,我們都很珍惜這次機會。

我們中班組第一個上課的一位上班不到一年的新教師沈婷佳。本堂課是中班科學活動《找媽媽》。在上課前沈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分析,認為數(shù)來源與生活,運用于生活,人是序數(shù)這個內容靈活豐富,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本次活動學7以內的序數(shù)作為教學內容,讓幼兒借鑒尋找親子裝這一輕松愉快地活動來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并能為以后學習10以內的序數(shù)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對教案進行了目標定位、設計教案,開始了第一次執(zhí)教。其實我們真正的來聽沈老師的課,這也算是第一次,可是第一次的執(zhí)教,我們中班組都覺得沈老師雖然在上課的教態(tài)上來說很自然很老練,對教具的準備也很充分,但是總是感覺整個過程下來,都比較單調,孩子們一開始還是興趣滿滿的,對知識點也基本能掌握,到后來就很耐不住性子了。事后在當天中午就開始對沈老師的這節(jié)課進行了討論,提出了修改意見,如:1、在環(huán)節(jié)設計上可以在多變化一些;2、幼兒用完整句子來回答問題時,可以把句子變得簡短些;3、教師對親子裝在一開始時就可以解釋清楚等,來為第二節(jié)課做好鋪墊。

沈老師在經(jīng)過一天半的時間對教案和教具進行了修改,星期三的時候,沈老師就在中三班開始執(zhí)教我們討論后的課堂。中三班的孩子很聰明,思維很活躍,但是總是有孩子強嘴,可是沈老師雖然是新教師,但是卻很鎮(zhèn)靜,一點也不慌不忙,對孩子本次學習的知識點逐一的解決,可是在請孩子們上來做題目的環(huán)節(jié)上又出現(xiàn)了新問題,沈老師一直請個別孩子上來進行操作有四次左右,下面的幼兒都有些按耐不住情緒了,最主要的還是整個活動下來,依然沒有讓課堂變得豐富,形式太單一了,所以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慢慢的減弱。我們中班組在星期三有對沈老師的課進行了反饋,根據(jù)這堂課,我們在一場“爭論”中,給了沈老師幾點建議:1、在請幼兒上操作時,形式不要這么單一,可以請一個小朋友上來,也能讓全體幼兒一起說說;2、在學用短句回答問題時,把“他站在第幾個”改成“媽媽或是寶寶站在第幾個”會更順些。3、要是在環(huán)節(jié)上沒有變動的話,教師再問問題時,語氣可以變換一下,增強對幼兒的吸引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er/818460.html

相關閱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種子藏在哪里
中班科學教案:圖形王國中的梯形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轉起來
中班科學《昆蟲寶寶藏在哪》教案與反思
中班科學活動設計:奇妙的磁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