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父母的關愛孩子易缺乏自信
其實,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會采取“冷暴力”式的交往方式:有的對孩子態(tài)度冷漠,常常愛答不理;有的對孩子期望過高,經(jīng)常把孩子批得一無是處;有的則和郭磊的父母一樣,只關注學習成績等。
“不管是哪種家庭冷暴力,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性格、心理和人格發(fā)展。”耿耀國說,對孩子態(tài)度親近、溫暖,在規(guī)則允許的范圍內(nèi)給他充分自由,這種交往方式,親子關系最好,對孩子成長也最有利;反之,對孩子態(tài)度冷漠,又控制嚴厲,就最糟糕不過了。
“如果青少年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關愛,甚至得到的是冷嘲熱諷,很容易產(chǎn)生‘同一性危機’,會缺乏自信、情緒抑郁、控制力差。”耿耀國說,個人對自己的判斷與他所認為的別人對他的判斷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從小和他密切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從他們那兒得到的反饋信息,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這些孩子會把父母對自己的期望與自己的要求加以對比,形成內(nèi)部的同一感,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作為權威,總是在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旦父母對自己態(tài)度漠視、沒有反饋,或期望過高、評價太低(比如說自己這不行那也不是),或冷嘲熱諷、大批特批等,就會導致同一性危機和混亂,有的人就會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導致退縮性人格,而有的卻膽大妄為,甚至無法無天、觸犯法律。
合理期望、積極溝通在允許的范圍內(nèi)給他充分自由
顯然,杜絕家庭冷暴力,關鍵是看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怎么把握好控制和放任、溫暖和冷漠這兩種“度”。
“中國人比較含蓄,很少開口說愛,多是以‘期望’式的方式傳達愛意、影響孩子。”耿耀國說,這種方式不是不好,如果期望合理,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獲得必要的自由,但前提要看,這是什么樣的期望。首先,家長的期望要適合孩子的發(fā)展水平,不能不切實際;其次,期望要全面一點,不能只關注孩子的智力,要多一些社會性目標,比如期望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正直的人或善于和人相處的人等。
此外,家長要了解孩子,用平等的溝通代替冷嘲熱諷、批評甚至威脅;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的個人選擇;注意觀察孩子的特長,及時鼓勵孩子好的改變;對孩子的缺點、弱點,不能拿人格說事,要就事論事,多引導,多幫助。
“家長還要給孩子留有充分的成長空間。”最后,耿耀國提醒,一些家長控制孩子自由成長、急功近利的強制做法,很容易打擊孩子的獨立性、自信,甚至加重孩子的逆反情緒,結(jié)果適得其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104682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