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真是個不安靜的孩子!
“什么叫安靜?”
“就是老老實實地呆著。”
“象泥菩薩那樣嗎?”
“也用不著那樣!
“那么要安靜到什么時候呢?”
“安安靜靜地呆上10分鐘就行了。”
“不在乎幾分鐘,不是時間問題。”
“那是什么問題呢?”
“安靜地看看畫冊,畫畫兒什么的。”
“嗯,我明白了!
兒童的心理分析:
在母親看來:“小孩子怎么這樣不安靜呢?”而孩子卻常常認為,這只不過是“活動活動”而已。
兒童是難以呆著不動的。他的興趣不斷地被某種事物所吸引,心就自然地飛向那個事物,身體也隨著動起來;蛟S可以稱它為“好動型”。
總之,他是為了尋找發(fā)泄充沛精力的機會而動的。
兒童本身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當要求他安安靜靜地呆著時,他感到萬分厭煩。這只不過證明他是個活蹦亂跳的孩子,想活動活動罷了。
也有的兒童,對于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注意力難以集中。那是因為他有一種精神空虛的不幸感。
媽媽的高招:
如果承認兒童的“不安靜”是好動天性的表露,那么讓他“呆著不動”的做法就是錯誤的。
比如,為了讓他安靜,教他練習寫字,或讓他端端正正地坐著,這些辦法多半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倒不如干脆讓他做一些活躍的游戲或運動更好。但是,不能簡單地讓他亂蹦亂跳地胡鬧,而是吩咐他做點事情,或打個幫手之類的帶有勞動性質(zhì)的活動。
兒童懷有嫉妒心或某些不安感時,屬于“心不在焉”的心理狀態(tài),則應改變對待辦法。
還有,如果家長之間在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上有很多矛盾,或因雙親感情不和,使孩子失去安定感,也會使孩子變得煩躁不安。這時的先決條件就是家長要反省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060291.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