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寶寶在早上,不愿意去奶奶家,而是想在自己家里玩天線寶寶,可爸爸媽媽都要工作,這個時候,我不是強硬的要求他必須去,而是在給他講過了為什么要去奶奶家的道理后,問他“是爸爸送你去,還是媽媽送你去?”當然,這個時候,我一定會答應他帶著他的天線寶寶去奶奶家。不出我所意料,他乖乖地拿著他的天線寶寶說“要媽媽送”。寫到這里,我想起了上個月的某一天。寶寶犯了每個孩子都會犯的一個小錯誤——看到了鄰居的小朋友有個大而無當?shù)碾妱油婢哕,他也想要一輛,可他明明知道他家里擺著很多那種電動車。我知道,如果這個時候,我告訴他我不能給他 買,那么他一定會哭著求我,甚至會發(fā)脾氣——露出他的觸角。等他露出了他的觸角,我再想折斷它,不僅僅不容易,而且會傷到他。這樣的情況,我只好把他的觸角“消滅”在萌芽階段了。于是,在他提出了那個要求之后,我告訴他“媽媽可以給你買,但是,媽媽每個月只有那么一點錢,如果買了電動車,我們就有一個月的時間不能去翻斗樂,不能去麥當勞,不能去姐姐家看姐姐了,因為媽媽沒有錢了,錢都買了電動車了。如果媽媽不買,你其實可以玩你原來那個遙控的躍野車呀?你說呢?”其實說這段話的時候,我沒有多大的把握,我不能肯定,這么“物質”這么“現(xiàn)實”的話他能不 能真正明白,而讓他自己選擇,割舍某一樣他特別喜歡的東西,對與他來講,是不是太難了?他會不會最終求助于我?事實證明,我有點多慮了。雖然他當時沒有說話,(我們暫且認為他是在沉默著思考),可是就在那天晚上,他玩著他那輛躍野車的時候,忽然跟我說“媽媽,我不要買新新那種電動車了”于是,我的兒子,在我給他的選擇題試卷上又一次寫下了他自己的答案。
然,我的兒子有時候也會給我出難題,那就是,他也會在很多時候,在無原則性問題的小事上,在我猝不及防的時候,露出他的反抗的觸角。比如在我坐在電腦前敲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小時,我們剛剛為一件小事展開過“較量”:他一反常態(tài)的拒絕在他的小餐椅上吃飯,而是要求坐到我們的大飯桌上來。磨破了嘴皮,我給他講了很多道理,得到的回答只有一個字“不”,在我的批評教育進行了20分鐘之后,他爸爸已經(jīng)喪失了耐心,馬上決定用威嚇的手段了。我忽然想起了一個主意。于是我跟寶寶說“這樣吧,媽媽給你講個故事”他自然是喜歡聽故事的,于是注意力被吸引到故事上來,我就開始了我的故事,無非是一個聽話的小白兔之類的故事,講到小白兔跟媽媽說“我不喜歡豆豆,他總是抓我的臉”的時候,我忽然問寶寶,你為什么不喜歡“小飯桌”呀?在這個時候,兒子脫口而出“我想坐媽媽的飯桌”我明白了,此刻,在他沒有防備沒有思考的時間的時候,他的回答往往是本能的,是他的真實想法。也就是說,他根本是無具體原因的想坐我們的飯桌---不坐小飯桌,他只是反感大人的安排,想自己安排而已。明白了這些,我沒有再重復之前講過的那些道理,而是繼續(xù)把那個故事講完了。講完那個故事的時候,家人都已經(jīng)快吃完飯了,他爸爸試探著抱著他把他放在小餐椅上,而他呢,已經(jīng)忘了我們剛才爭論的事了,------因為那本是無原由的,乖乖的坐在那里等著我們給他拿碗勺了。就這樣,我用我的分散法又一次幫孩子解決了一次“反抗”。
但是我知道,不是所有的來自于孩子的反抗我們都要“扼殺”掉。這取決于孩子反抗的理由。我的兒子也曾經(jīng)有過想自己走路,于是對媽媽張開的懷抱說“不”,想自己吃飯,于是對媽媽喂飯的要求說“不”,想穿他認為漂亮的衣服,于是對媽媽準備好的那件媽媽認為漂亮的衣服說“不”,或者不明緣由在遇到熟人的時候對媽媽提出的“叫奶奶”或者“叫阿姨”這樣的要求說“不”,遇到這樣的要求,我一般都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是,我也會堅持我自己的選擇,我也只能在講道理都難起作用的時候,用我自己來影響他。于是,我就讓他自己走路,不過在他周圍保護著他,我就讓他自己拿勺子吃飯,而且教他怎么樣用勺子,我就讓他穿自己選擇的衣服,他不叫“阿姨”不叫“奶奶”的時候,我并不強迫他叫,而是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每次遇見我的長輩,我都主動的叫他們“阿姨”“老師”或者“叔叔”。
就這樣,我們在生活中,從很多的點滴小事上,或者很多原則問題上,我用我特有的各種方法幫助孩子走在反抗期的路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106136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