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時候,父母還要用與幼兒類似的水平去回答孩子的問題,比如說,“下雨是織女流下來的眼淚”,那只是在他們并不缺少的想象中增加了一種,對孩子的成長毫無益處。
因為,如果孩子不相信你的話,那你是對孩子求知欲望的搪塞,孩子會知道,從你那里得不到什么幫助;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話,他還必須再有一個過程,認識到你所說的是不對的,糾正你教給他的“知識”。
所以,孩子向成人提出問題,并不是想在多樣性的描述中再增加一種,而是想了解問題的真諦。如果不給孩子正確的解釋,反而用與幼兒類似的水平去回答孩子,是對孩子求知欲望的搪塞。
成人的問題和孩子的問題,是完全不同的問題
孩子對成人問題的回答,其實也試圖靠近真實和真理。只是由于他們掌握的真實和真理確實太少,所以他們只能展開想象。成人對孩子想象的贊賞,是對他的想象力的贊賞;而成人對孩子想象的否定,則是對孩子想象力和主動性的否定。
但孩子對成人提出的問題,是孩子在思考基礎上尋求“真實”或“真理”的表現(xiàn),是對自己的想象不太相信的表現(xiàn),是孩子開始通過成人了解自然的表現(xiàn)。
成人的問題和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完全不同的問題;成人對孩子問題的回答和孩子的回答,也應該是完全不同的回答。
主動求教形成的知識是孩子成長的標志
這位家長做了一個有趣的試驗,就是把其它孩子關于“下雨”的描述說給孩子聽。孩子聽后,對有的小朋友竟然說是“天空哭鼻子”哈哈大笑。這時的孩子,是在笑話那些幼兒的“幼稚”:竟然不知道下雨是怎么回事。她覺得自己明顯高于他們,因為她已經(jīng)從母親那里知道了問題的“本質(zhì)”。
如果孩子從父母的回答中得到“知識”,體會到了成長的喜悅,他會繼續(xù)向父母提出他感興趣、但又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這正是孩子開始探索“科學”的開始。
所以,這位媽媽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她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不是這樣,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給孩子講真話,講問題的“本質(zhì)”呢?
允許孩子存疑,也允許父母存疑
在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時,不排除我們成人也不能說出問題的“本質(zhì)”的情況。例如,當幼兒看到神七在天空遨游,問父母,它的輪子在哪兒?對于這個問題,有的家長只能回答,“它沒有輪子”;如果孩子再問,沒有輪子它是怎么跑的呢?就會將有的父母難住。
筆者認為,父母回答不出孩子的問題,完全沒有必要害羞和搪塞,如實告訴孩子就是了,“媽媽真不知道它是怎么運行的”;也可以說出自己的猜測,“我想它是靠噴出的氣體往前推的吧?”這位媽媽的態(tài)度,也是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真實的態(tài)度,單就態(tài)度本身,就為孩子樹立了一個真實的榜樣。這是父母的“存疑”。
父母不必擔心孩子因父母回答不了自己的問題而影響探究的熱情,如果孩子對此事真有興趣,他會把這個疑團牢記在心,在以后的學習中特別關注。當他有一天了解了這個問題,還會因為超過父母而感到自豪。
如果父母對這個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不妨把大致的原理說一說。這時候,孩子可能難以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但他會感覺到,這個問題挺復雜,不是輕易就能明白的。這是孩子的“存疑”。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孩子并沒有真正了解你所說的知識和道理,但是,你對他的尊重和教導,以及你知識的淵博,都會給他留下美好的印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106973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