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嬰兒出生后幾個小時是與母親接觸的關鍵期。用手輕輕觸摸她,既給她皮膚以刺激,也讓她適應我的撫摸;在她醒來時,對她說說悄悄話,這種親切的“交談”,能促使她盡快辨認出我的聲音。
和一位初為人母的朋友聊天時,她感嘆到:“你的寶寶可真幸福,因為你是心理學博士,可以直接把學到的東西用到寶寶身上,我看你們寶寶就特別健康、聰明,我一定要多向你討教。”女兒確實健康、活潑、可愛,只是我很難斷定其中到底多少是因為我這個“博士媽”的功勞。但朋友的話啟發(fā)了我:把我做母親經(jīng)歷中與心理學有關的一些體驗寫出來,包括其中的成功與失敗,與年輕的母親一起交流,是不是一種有意義的分享?
寶寶是在預產(chǎn)期那天準時“報到”的,“是妹妹呀!”護士告訴我。在聽到她的哭聲幾分鐘后,護士就把小寶寶抱到我身邊,讓她吸吮乳頭。呀!真是個小丑丑(這是我給寶寶準備的小名),一睜眼,額頭上全是皺紋。看著她就是一劑最好的鎮(zhèn)痛藥,產(chǎn)后的縫針之痛都不算什么了。在2小時的觀察期間,寶寶都安安靜靜地趴在我胸前吃奶,偶爾“呀--”地招呼一聲,真讓我欣慰不已。我知道,她也許正在經(jīng)歷出生后的第一個著急期哩!
關鍵期理論是奧地利習性學家勞倫茨提出來的。有一陣,勞倫茨身后老是寸步不離地跟著一隊搖搖擺擺的小鴨子,因為這群小鴨子在出生后見到的第一個移動的物體就是勞倫茨。別小看這群鴨子,它們使勞倫茨獲得了諾貝爾獎--分據(jù)此提出了關鍵期理論,即小鴨子的這種先天學習(他稱之為“印刻”現(xiàn)象)只在其出生后一個短暫的關鍵期內(nèi)發(fā)生,一旦形成就不會改變,并形成永久性依戀。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就不再出現(xiàn)這么好的學習時機。
嬰兒是不是也存在關鍵期?回答是肯定的。有心理學家提出:嬰兒出生后幾個小時是與母親接觸的關鍵期。他們進行了試驗:兩組剛出生的嬰兒,一組與母親接觸時間短,一組與母親接觸時間長。結果,在關鍵期內(nèi)長時間接觸嬰兒的母親對孩子關心較多,抱孩子的時間和次數(shù)更多,她們時常撫摸孩子,并與之交流目光,較少把孩子留給他人照料。在關鍵期內(nèi)與母親接觸較多的孩子,在5歲時表現(xiàn)的智商也較接觸少的孩子高。
我為自己能住進這個婦產(chǎn)科醫(yī)院感到慶幸,因為它實行母嬰同房,這對母嬰關鍵期內(nèi)的接觸很重要,既能夠幫助我加深對寶寶的感情和了解,又能幫助寶寶形成對母親的依戀。剛剛從媽媽“宮殿”中來到人世的寶寶,一出生就被放到我溫暖的胸懷中,這不僅能幫助她更好地應付全新的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自由的呼吸、與母體的脫離等,在那里,她還能一如既往地聽到媽媽熟悉的心跳,她感到安全。有些不知所措的女兒就這樣漸漸安靜下來,香甜地吸吮著乳汁。
在這關鍵的幾小時內(nèi),我克服了產(chǎn)后的種種不適,盡量和寶寶多渠道溝通:多抱她,睡覺時也讓她躺在我身邊,以讓她熟悉我的氣味--后來我發(fā)現(xiàn),如果把我穿過的衣服放在她的枕邊,會讓她睡得更踏實。用手輕輕觸摸她,既給她皮膚以刺激,也讓她適應我的撫摸;在她醒來時,對她說說悄悄話,這種親切的“交談”,能促使她盡快辨認出我的聲音。其實,這種溝通的受益者不光是女兒,還有我自己--正是這個過程,讓我越來越多地了解她,并從心理上完成了從孕婦到母親的過渡。我開始學著用女兒喜歡的方式來照顧她。
同產(chǎn)房一位產(chǎn)婦在和我談到這個問題時很擔心:“我的寶寶一出生就因?qū)m內(nèi)窘迫而被送去搶救,會不會對母嬰關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我勸慰她:盡管勞倫茨當初認為關鍵期一旦錯過即無可彌補,但后來也有些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即使錯過關鍵期,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時間和代價,也可以達到部分彌補的效果。
其實,寶寶在今后成長中還會面臨很多個“關鍵期”。即使真的錯過了接觸關鍵期,還可以更好地迎接后面的關鍵期。盡管每個寶寶進入或經(jīng)歷各個著急期的具體時間可能會存在個體差異,但一般都會在一個時間段內(nèi)相繼進入,如有心理學家提出大腦發(fā)展的關鍵期為出生后5-10個月,口頭語言學習的關鍵期為2-3歲,書面語學習的關鍵期為4-5歲,4歲以前是形象視覺發(fā)展的關鍵年齡。如父母在關鍵期到來之際或之前,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刺激,認為對象、條件等,可以幫助孩子在關鍵期內(nèi)有突飛猛進的發(fā)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107813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