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讓孩子愛上睡前閱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語言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美國暢銷兒童書作家勞拉·努梅羅夫說:“每晚臨睡前讀上20分鐘,美國兒童的讀寫能力就會完全不同。”勞拉·努梅羅夫曾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說:“小時候,我的父母每天晚上都讀書給我聽,正是從那時起,我愛上了讀書。九歲的時候,讀別人寫的故事讓我感到無比興奮,我開始想要自己寫作。而今天,寫作成了我的職業(yè)。”

  然而,在互聯(lián)網(wǎng)等各種高科技產(chǎn)物的強烈誘惑下,要想讓現(xiàn)在的孩子坐下來安安靜靜地看會兒書或者聽一會兒故事,其實并不容易。但努梅羅夫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不妨“強權(quán)”一點。到了規(guī)定的時間,不管孩子是在看電視還是玩電腦,都要讓他們馬上停下來,然后全家每個人都拿一本書,坐在同一個房間里讀上半個小時的書,或者互相交流,說說每個人最近都在讀什么,有什么樣的讀書心得。

  孩子如果培養(yǎng)了睡前閱讀的習慣,可以很好地改變他們癡迷于電視、網(wǎng)絡的不良現(xiàn)狀。據(jù)一些資料顯示,在孩子睡前給他們講故事,或者讓他們自己動手翻閱,可以幫助他們更容易適應社會。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那些從小就開始閱讀的孩子,他們的語言技能發(fā)展較快,并且在其日后的發(fā)展中,語言優(yōu)勢也較為明顯。

  為什么會這樣呢?睡眠的重要大家應該都知道,僅次于吃飯,它是人體維持正常生命力的重要一環(huán)。睡眠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大腦皮層的細胞,不至于讓它衰竭和破壞,而且它可以恢復神經(jīng)組織在活動時消耗的能量。所以說,如果沒有良好的睡眠,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神經(jīng)組織,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睡眠如此重要,其實,睡前的活動也是可以直接影響孩子的睡眠時間和質(zhì)量的。我們知道,在睡覺前,如果大腦皮層處于過度疲勞、過分恐懼、過度悲傷或過度興奮等異常精神刺激狀態(tài),將會影響睡眠。這是因為,在睡眠時,大腦皮層還有興奮區(qū)段的緣故。明白了這點,如果父母在睡前能給孩子講故事,或者讓他們自己看繪本、圖畫書,書里的故事和畫面,是可以在他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

  不過,父母要挑選合適的書籍,不適宜挑選那種帶有驚險情節(jié)、悲慘結(jié)局的圖書,因為這樣會對孩子的睡眠造成影響。在孩子臨睡前,父母要給他們講一些溫馨的故事,或者讓他們自己看一些愉快平和的書,這樣不僅能夠幫助他們睡眠,而且對他們的成長發(fā)育及以后養(yǎng)成閱讀習慣非常有好處。

  生活中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這樣一些孩子,他們每天晚上臨睡覺前,不管多晚,都要纏著爸爸媽媽給他們講故事,內(nèi)容無非就是一些簡單的兒童童話故事。這些故事他們百聽不厭,而且不聽父母講故事,他們就無法安睡。

  那怎么講故事對孩子的睡眠更有好處呢?

  1.感情充沛。充滿感情地為孩子講故事,可以很好地與孩子溝通感情,讓他們感到安心,有安全感。為孩子講床邊故事的時候,還要用感情來表現(xiàn)氣氛,聲音一定要輕柔甜美。

  講故事之前,最好先了解故事的主題和內(nèi)容。遇到一些生動的情節(jié),可以感情豐富地給他們講,比如講到灰太狼看到懶羊羊時,那垂涎三尺的模樣,父母不妨做出一些流口水,見到美味時的表情。當孩子看到這個豐富的表情時,肯定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記憶。

  2.繪聲繪色。通常情況下,父母的聲音變化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不要一味用很平淡的語調(diào),而應該根據(jù)所讀內(nèi)容,適當變化自己的聲音,使故事聽起來更生動。

  比如汽車的“嘟嘟”聲、火車的“嗚嗚”聲、小狗的“汪汪”叫和小貓的“喵喵”叫,家長都可以用生動的擬聲發(fā)音來模仿,最好不要只是呆板地念出字來。如果家長能夠充分表現(xiàn)出愉快、傷心、興奮、難過等情緒,那么睡前故事就會和廣播劇一樣精彩。

  3.把握節(jié)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是能吸引孩子,不過也容易使孩子太興奮,導致他們睡不著。所以給孩子講故事時,前半部分可以講得精彩一些,后半部分就要適當緩和了。比如是高潮迭起的故事,為了避免孩子過于興奮,家長就要盡量把握故事的節(jié)奏,甚至調(diào)整故事的內(nèi)容,給他們制造入睡前的安寧氣氛。

  我們知道,如果孩子睡前接觸恐怖的、血腥的故事,極有可能影響他們的正常睡眠,所以給孩子選擇睡前閱讀的書籍非常重要。對于孩子睡前的書籍,不妨選擇一些溫馨的親情故事。這種類型的圖書既能引導孩子進入故事王國,又能使他們盡快進入睡眠狀態(tài)。

  4.保持耐心。如果前一晚的故事還沒講完,孩子就已經(jīng)睡著了,那么在第二晚講故事的時候,最好能有個“前情回顧”,以便于孩子想起頭天的內(nèi)容,記憶上能銜接起來。在講述過程中,如果孩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而發(fā)問,父母就應該先為孩子解說,然后再繼續(xù)講述,而不要不耐煩地說:“別插話,等會我再告訴你”,這樣一來,很可能會打擊孩子的閱讀興趣。

  5.適當改編。父母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吸收能力和興趣,適當改變一下故事的情節(jié),比如把國外的童話故事變成可以理解的國內(nèi)故事,把長篇幅的故事改成簡單明了的故事,把長又不好記的外國人名字換成親切的鄰家小孩名字,這樣才便于孩子了解和記住。

  總之,家長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和促進親子關系,這是個應該長期堅持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廢,也不能急于求成。

  孩子一般到了一歲半左右時,已經(jīng)開始不滿足于簡單的圖畫書了,他們開始對故事書感興趣?墒菋胗變旱纳罱(jīng)歷簡單,很多故事涉及的知識背景孩子都不熟悉,因此,他們對許多古典童話故事還很難產(chǎn)生興趣。所以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智決定了他們只適合聽那些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稍稍繁瑣的故事都不適合念給他們聽。比如公主和惡人呀、神仙妖怪呀等,這些充滿爭斗的、曲折的故事,對他們來說聽起來還是太吃力,而且很可能會被嚇倒。

  父母如果不明白這點,在孩子臨睡前,給他們講惡毒皇后給白雪公主吃毒蘋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是很容易使敏感的孩子做噩夢,從睡夢中驚醒的。因此,孩子睡前書籍的選擇,是一個從最早的童謠書、概念書和玩具書進入到故事書的過渡過程,家長千萬不能著急。

  有一本著名的親情兒童書,講的是小熊和媽媽去摘藍莓,遇上了另一對摘藍莓的母子,兩個小寶寶因為貪吃貪玩走丟了媽媽。于是他們就去找媽媽,在找媽媽過程中,遇到了其他小動物和他們的媽媽……最終,兩個小寶寶找到了自己的媽媽,高高興興跟著媽媽回家了。

  這個故事很適合幼兒,即使是一歲多的孩子,對母子關系也早有體會,非常理解故事中小寶寶找媽媽的心情,而且也能從故事中知道,不管哪種動物,它們都是有媽媽的。

  這個故事其實有點像《小蝌蚪找媽媽》,都是通過一些簡單重復的情節(jié),用一些象聲詞,讓故事里的每個動物都鮮活起來。這種故事在告訴小朋友每種動物特點的時候,也讓他們感受到了親情的重要。這樣的故事結(jié)構(gòu)安排很符合孩子心理,也容易讓他們理解,所以當父母講完小熊和小蝌蚪都找到媽媽后,他們也就會在甜蜜滿足的微笑中慢慢睡去。

  這樣的親情故事,孩子之所以喜歡,就是因為親子關系是孩子在生活中最早、最容易理解的關系。爸爸媽媽也是他們每天接觸最多的親人,所以他們最容易感同身受,也最容易產(chǎn)生興趣,感受到溫暖,拿這種書作為睡前讀物,自然也就能保證他們的睡眠質(zhì)量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07884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