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同情心
研究表明:嬰兒最早表露的情感之一,是一向被贊許的同情心。
關(guān)心別人的心理,可能同嬰兒的大腦有密切的關(guān)系。
將一個嬰兒放到另一個哭鬧的嬰兒身旁,很可能兩個人都號啕大哭起來。這是否意味著嬰兒關(guān)心同伴,抑或僅僅是為喧嚷聲所打攪?
意大利的一項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為嬰兒播放其他嬰兒啼哭的錄音,像預(yù)料的那樣,誘發(fā)了嬰兒好一陣痛哭流涕。但是,一旦播放嬰兒自己哭泣的錄音,這些嬰兒卻很少哭泣。
這種同情心在某種程度上源自另一種嬰兒的早期技能——分辨他人臉部表情的能力。
嬰兒的妒嫉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出生才半年的小家伙已經(jīng)開始表露妒嫉的情感。
研究者做了一個試驗:
出生6個月的嬰兒維多利亞被安置在一張高背椅上,試驗者遞給她母親一本兒童圖書。“請跟我談?wù)勥@本書”,試驗者叮囑道,“重要的是,你的眼睛別瞧維多利亞。”
于是,兩名成年女子閑聊了起來。
這時候,小小的維多利亞面無表情,她環(huán)視著房間四周,顯得有一點點無聊。
接著,試驗者從實驗室外抱來一個新生兒般大小的洋娃娃,把它塞到維多利亞母親的懷里,要求她繼續(xù)不理睬維多利亞,并且做出同洋娃娃親熱的樣子。
富于戲劇性的一幕展開了:
維多利亞不再感到無聊,開始做出一系列反應(yīng)。她先是綻開前所未有的笑容,露出兩顆小小的乳牙,以討好的表情展現(xiàn)給媽媽,似乎在與娃娃爭寵。當這一招沒有奏效時,她開始蹬腿,希望引起媽媽的注意。但是,媽媽對她依然不理不睬。這時,維多利亞再也受不了,面紅耳赤地哭鬧起來。
試驗者趕緊宣布:“測試到此為止。”
媽媽走過去撫慰她的寶貝女兒。
“我從未見她對什么不快產(chǎn)生過這樣的反應(yīng)。”媽媽驚訝地說。 做這個試驗的美國教授將這個腳本重復(fù)了數(shù)百次之多。每次的測試結(jié)果幾乎是相同的:這些小家伙幾乎個個妒忌不已,體驗著“嫉妒”——這種相當復(fù)雜的感情。
這種感情一直被認為遠不是嬰兒所能理解的情感。
嬰兒從無趣到感受嫉妒的過程
嘗試安慰哭泣的伙伴
有研究者得出結(jié)論:
從出生起,嬰兒身上就存在著某種最基本的移情心理。
這種情感的強度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減弱。
6個月以后的嬰兒,對別人的困擾不再用哭泣來回應(yīng),而是以扮個怪相取而代之。
到了第13~15個月,嬰兒往往會著手嘗試安慰哭泣的伙伴。
為了檢驗這個結(jié)論,美國有研究者對數(shù)十名4個月以下的嬰兒做了一個試驗,通過用臉部的一隱一現(xiàn)來逗嬰兒“躲躲貓”。那些嬰兒在幾次目睹笑臉以后,一旦再次看到傷感的臉部表情,不僅眼光移開了,而且即使重新露出笑容,他們的視線也不會回來,仿佛內(nèi)心已筑起了一道戒備森嚴的防線。
嬰兒的情感世界遠比我們大人想象的要復(fù)雜。
父母該怎么做——
跟你的寶寶溝通再溝通
這些研究成果,無疑給父母帶來了驚喜和幫助。不過,面對這么小的嬰兒,父母又該怎么做?
美國一個心理學家,物色了兩組8個月的嬰兒,其中一組嬰兒的母親被告知:只要嬰兒發(fā)出咕咕聲或牙牙自語就立刻做出回應(yīng),用滿面笑容和愛撫輕拍給予鼓勵。另一組母親也需要對她們的孩子微笑,卻是隨心所欲的,與嬰兒發(fā)出的聲響毫無關(guān)系。
結(jié)果,那些得到母親及時反饋的嬰兒不僅說話頻繁,而且語言進步的速度也超過后者。
總之,父母應(yīng)該注意嬰兒的情感發(fā)育需要,多給寶寶足夠的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08352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