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習方法!

當寶貝行為粗暴時,家長該怎么做?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行為習慣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場景一

  那天天氣晴朗,小區(qū)里的孩子們都在沙坑里玩沙子,羽煊一眼看上秋秋的新鏟子,二話不說沖過去就搶在手里。秋秋來奪,羽煊一把把他推倒,接下來孩子哭、大人喊,一場混戰(zhàn)……

  場景二

  別的小朋友不愿意和羽煊玩,媽咪也怕他闖禍,干脆在家自己玩吧!可稍不順心他就發(fā)脾氣,那天他喜愛的小汽車可能是沒電了,怎么也不走,他舉起來就摔,媽咪說了幾句,他就踢媽咪兩腳……

  行為解析
  
  1. 人類天性

  心理學家認為,行為帶有攻擊性是人類天生就具備的,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使自己這個生物個體能夠生存下去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慢慢地轉(zhuǎn)化為攻擊性傾向,潛藏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之中。

  由此看來,對攻擊性傾向不能絕對地說是一種不好的、負面的東西,實際上它在人類克服困難,生存于自然、人類社會中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力量。

  2. 成長的表現(xiàn)

  孩子1歲半時,行走等動作技能日益熟練,開始走向獨立。但正確地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還差得很遠,是他們?nèi)淌艽煺哿Φ淖畹凸,坐立不安、咬人、大聲尖叫哭喊等行為暗示著他們對無法訴說的一種失落。攻擊性傾向作為一種行為明顯表現(xiàn)出來:扔?xùn)|西、大喊大叫、打人等,到了3歲逆反期時,他們還會故意和父母對著干。

  3. 模仿而來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攻擊性行為是觀察學習的結(jié)果。比如,幼兒在實驗室看見成人攻擊玩具娃娃,那么成人離開后,幼兒也會學著以同樣的方式攻擊玩具娃娃。

  4. 由“防御”中習得

  攻擊性行為還產(chǎn)生于經(jīng)驗習得。人的行為都有“趨利避害”性,之所以選擇某種行為,主要是因為這種行為能給當事人帶來某種好處。一般“攻擊性行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傷害”,怕其他小朋友傷害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護性反應(yīng)。當這種行為的結(jié)果滿足了孩子“免受傷害”這一需要時,就在認知上強化了這種行為的合理性;如果在事后又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比如對方的更厲害的攻擊,大人的批評等,就再一次證明了這種行為的可行性。

  這時“勝利”的體驗比起以往的“躲避”等消極反應(yīng)帶來的結(jié)果要開心得多。因此,孩子會因偶然的嘗試,形成這樣的推理:受到別人的欺負,不一定要躲開或只是哭,可以通過武力來保護自己。而且,在“自我保護”的強烈暗示下,往往會對外界信息過度敏感,以致做出“假想防御”,比如對別人無意的碰撞,以為是故意的挑釁,因而做出“反抗”。有時還會由“防御”轉(zhuǎn)向“進攻”。在他人眼里,這是一種“攻擊性行為”,這樣的孩子往往被定義為攻擊性強的孩子。

  5. 父母教育中的失誤

  多數(shù)父母認為孩子打架、大喊大叫,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或是孩子特有的表達方式,并不加以重視。這使得孩子認為這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及表示方式就是正確的。

  還有一些家長怕孩子受欺負,鼓勵孩子的進攻性行為,尤其是對男孩子。經(jīng)常聽到有些父母很自豪地宣稱自己的孩子“厲害”、“別人都怕他”,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會形成只有“攻擊”才能得到父母贊揚的觀念。

  另一些家長認為,孩子攻擊性行為是將來不良行為的先兆,認為孩子一旦出現(xiàn)這種行為,就必須堅決制止,經(jīng)常以訓(xùn)斥或打一頓作為懲罰。長此以往,孩子會把這種懲罰方式作為對不喜歡行為的一種正確處理方法,當他處于這種境地時,也只會采用攻擊性行為。

  6. 挑戰(zhàn)權(quán)威

  在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里,還有著他這個年齡特定的意義:一種對大人(“權(quán)威”)的不滿的不正常發(fā)泄。比如因為覺得大人不公正,但他又不能或不敢直接沖大人宣泄,就把矛頭指向引起糾紛的小朋友(“非權(quán)威”),把委屈發(fā)泄在他們身上。

  7. 尋求關(guān)注

  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shù)“攻擊性”的孩子人際交往不佳,或是因為打架、行為粗魯不被大家接納、理睬;或是因為大人怕他惹事,限制他的社交活動,當這樣的孩子不甘于“寂寞”時,就干脆以“攻擊性行為”尋求注意,吸引大家的“眼球”。


12下一頁閱讀全文

  正確的應(yīng)對方案

  1. 設(shè)定界限

  孩子小時候難免和小朋友有肢體沖撞,不見得都是什么暴力傾向。所以,對于孩子之間偶爾的攻擊行為,家長不必特別在意。如果不論大小“毛病”都要控制、懲罰,勢必造成孩子的謹小慎微或逆反。但如果這類行為變成經(jīng)常性侵犯行為,并帶有報復(fù)性和惡意的時候,建議家長予以嚴教,不能護短。

  2. 講究方法

  如果孩子采取各種攻擊性行為僅僅是為吸引你的注意,只要沒有危險,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利用冷處理讓他徹底受到冷落。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明白,他的這一招絲毫沒有效果,那么他會考慮放棄。

  3. 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環(huán)境

  針對孩子行為容易受外界影響的特點,可以為他創(chuàng)造一個有足夠大的空間、足夠多的玩具、書籍和其他娛樂器具的活動場所,讓他有充裕的玩耍時間,感受良好的氣氛,減少攻擊性行為。對于攻擊性強的孩子應(yīng)盡可能避免刀槍等明顯有攻擊傾向的玩具。

  4. 增加體力運動

  體力運動是發(fā)泄孩子旺盛精力的一個好方法。體力上的對抗和競爭雖說是攻擊性行為的表現(xiàn),但它是在一定行為規(guī)范的框架下進行,特別強調(diào)規(guī)則性。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這樣的對抗性游戲,激發(fā)他的拼搏精神,樹立他的規(guī)則意識等。

  5. 減少不良視覺影響

  有資料表明,經(jīng)?幢┝τ耙暤暮⒆,容易出現(xiàn)攻擊行為。所以父母對孩子看什么樣的節(jié)目、書籍應(yīng)該有所選擇,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和正確輔導(dǎo)。

  6. 加強親子溝通

  每天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交流,可以準確地了解孩子的情緒;通過講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孩子傳授正確的方法。特別是2-3歲的孩子,缺乏關(guān)注就會采取攻擊性行為。

  7. 教孩子宣泄情緒

  對于孩子來說自控力較弱,煩惱、挫折、憤怒等情緒易于引起攻擊性行為。適當?shù)目拊V、發(fā)泄可以減輕他心中的不滿,只要不以暴易暴、傷害他人就行。

  8. 幫助孩子學會正確交往

  很多時候孩子可能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但由于分寸沒有掌握好,比如手比較重或不管別人愿意不愿意就生拉硬拽,這樣就要勸他動作“溫柔”一點,表示友好多用嘴巴說就可以了,不要用手去抓或推。

  9. 良性的心理暗示

  有的小男孩會欺負小女孩,家長可以讓他知道這不是男子漢應(yīng)該做的事情?梢杂媚凶訚h的品格提醒他,“男子漢是不欺負人的”這樣激勵的話常常挺有用。另外,還可以嘗試讓孩子參與角色扮演游戲,讓他分別扮演父母、老師、受攻擊的小朋友等,引導(dǎo)孩子想象受害者在受到攻擊后的感覺和心情,讓孩子“感同身受”。

  10. 問清原委

  經(jīng)常聽到孩子抱怨:“爸媽不講理,什么都不問就怪我!”特別是在對孩子“制裁”之前,應(yīng)該問問他為什么打架?為什么摔東西?如果原因在于周圍的環(huán)境或父母和其他人的失誤就不能一味地只責怪孩子。

  11. 懲罰有度

  在孩子出現(xiàn)好的行為時應(yīng)給予及時的獎勵,比如在他完成一項任務(wù)而沒有帶來麻煩時,一定要夸獎他。這種正強化可以使這種行為以后多次出現(xiàn);出現(xiàn)不好的攻擊性行為時要給予懲罰,比如,可以設(shè)立“懲罰角”,但不要把孩子關(guān)在封閉的小黑屋中,那樣會使孩子因恐懼忽略了對自己錯誤的反省。

  12.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他們就經(jīng)常打架”,“經(jīng)常打我卻要我別打小朋友”。面對“無忌童言”,大人們是否也應(yīng)該反省一下自己的為人和教育方法呢?特別是對于3歲以內(nèi)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用適當?shù)姆绞浇鉀Q自己表現(xiàn)出來的攻擊性。

  13. 提高自控能力

  如果孩子經(jīng)常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父母在具體行為矯正時應(yīng)該通過設(shè)定具體的目標,讓孩子分步達到要求。比如,孩子在游戲輸?shù)粢院笏Y、打人,家長先引導(dǎo)他做到不打人,心情不好可以用其他方式轉(zhuǎn)移;然后讓他學習遵守游戲規(guī)則,友善對待同伴,每做到一步給他一步的獎勵,發(fā)個小貼畫或蓋個小印章,積累到一定時候可以換獎品等。另外,在指導(dǎo)下的涂鴉活動也有助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12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086465.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