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敏感期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寶寶在地上爬行,遇到什么東西,只要撿起來都往嘴巴送;寶寶喜歡在某個固定時刻哭鬧,特別依賴身邊某位親人;有的寶寶甚至慢慢也會成為“惡童”,語言暴力讓你百思不得其解……這些現象,是否在你養(yǎng)兒育女的過程中似曾相見?

  可惜許多父母不是沒有發(fā)覺,便是覺而不察,亦或覺而不知如何進一步幫助孩子,以致錯失了幼兒期獨有的生命力。其實,這些令父母覺得奇怪的舉止,就是寶寶在成長中必須經過的“敏感期”所特有的。如何幫助孩子度過“敏感期”,記者分別采訪了貝貝樂早教專家、國家親子教育咨詢師陸莉莉和獅子嬰幼公學總裁田欣。他們就具體的個案為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疑惑做出了解釋。

  1歲半以后,孩子的音樂敏感期會到來。

  個案

  10個月的BB邊爬邊撿地上的小東西吃

  10個月大的東東,喜歡在地上爬行,但他老愛撿拾地上的小東西,尤其是很小很小的,都會費勁去撿,撿到馬上就放嘴里吃,媽媽訓斥過他,還打過他的小手,想讓他記住不能這樣,但是一點用都沒有。

  ◎釋疑 口腔敏感期和細小事物敏感期,喜歡用嘴巴嘗試物體

  大部分小朋友們都喜歡從地上撿東西,這個也是成長的過程。這是好奇心(探索未知)的體現。小孩子都很好奇,但在其他能力還沒有發(fā)育好的情況下,只好使用嘴巴來嘗試、辨別物體,這是口腔敏感期和對細小事物敏感期的重要表現,家長知道了原因也就不用大驚小怪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采用引導的方法。

  當寶寶從地上撿到東西后,家長要及時地跟寶寶交流,告訴他撿到的是什么東西,這個東西“臟”,不能吃。如果吃了,會肚子疼等等孩子能領會或明白的話,并做手勢或動作展示給孩子,告訴孩子地上撿到的東西不能往嘴里放。家長不可強行阻止,強行阻止會影響寶寶探索未知。另外,引導寶寶要自始至終,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者因為家長不開心就不引導孩子而強行阻止。

  兩歲多的孩子固執(zhí)地要按部就班

  “我的寶寶照顧起來非常麻煩,做什么事必須按部就班,如果做法與以前不同,他就開始哭鬧不止!蹦贻p媽媽張女士最近對自己兩歲多的兒子樂樂有點無所適從,上幼兒園小小班好幾個月了,總是在哭,怎么哄都不行!耙郧八刹皇沁@樣的,誰帶都可以,有時小姨帶他出去一整天,他都不會想著要找媽媽的,現在似乎離開我片刻都不行,怎么越大越難帶了呢?”張女士百思不得其解,連給他穿衣服也可以鬧個不停,襪子、鞋子一定要媽媽親手幫忙穿上,衣服則可以由外婆來幫忙穿。

  ◎釋疑 尊重寶寶強烈的秩序感

  其實,上述這些都是寶寶的“秩序感”在作怪。比如,媽媽把寶寶送到幼兒園之后就要趕去上班,一個星期下來,寶寶就逐漸發(fā)現,只要看到老師,媽媽就要走了;或看到媽媽了,就要離開老師了。又例如爸爸媽媽帶寶寶出門之前,每一次?驟都不會打亂,先穿衣服,接著穿外套,再穿鞋子,最后戴好帽子,寶寶的秩序感就形成了。衣服、外套、襪子、鞋子、帽子形成一個過程,如果哪天爸爸媽媽改變一些順序,先戴好帽子再穿襪子鞋子時,寶寶就會表現得特別激動。固定的步驟形成了寶寶基本生活常規(guī)的模式,爸爸媽媽只要順應寶寶內在的秩序,就可以避免寶寶的慌亂。因此在寶寶秩序感強烈階段,爸爸媽媽可以從人、事、物等三個方面來維護寶寶的秩序感,要知道,這種秩序感并非不好的,而是寶寶內在的本能。

  對處于秩序感敏感期的寶寶,盡量不要讓寶寶因變動而感到不安,理解孩子的這種“固執(zhí)”,降低不必要的親子沖突。要知道,爸爸媽媽自己也有屬于自己的“固執(zhí)點”,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能尊重寶寶的“固執(zhí)”呢?只要不是太過分,爸爸媽媽都不要橫加干涉。只要爸爸媽媽肯細心、耐心地花時間引導,在寶寶走過秩序感的敏感時期后,秩序期養(yǎng)成的習慣就會逐漸變成生活中基本的習慣,例如東西是要歸位的,早睡早起,不賴床,不熬夜等等。這些秩序會逐漸通過習慣成為寶寶生活的一部分。

  三歲的小不點說話有點狠

  “我要用車子碾死你!”、“我一腳踢死你!”王婆婆家的孫子三歲多了,最近說話越來越狠毒。一不高興,每句話都帶一個“死”字,很有暴力傾向!拔叶疾恢撛趺唇踢@個孩子了,每次出去聽到他這么惡狠狠地對著別人說話,我都特別不好意思!蓖跗牌耪f,有時她會馬上呵斥孫子,要他閉嘴,有時甚至還動手打一下孫子,但孫子依舊故我,而且越來越厲害,你越罵他,他就越說得厲害說得狠。

  ◎釋疑 欲用暴力的語言證明自己的強大

  通常家長想孩子這么小就學會了罵人,從小學壞該怎么辦,其實不是這樣的,3歲前的孩子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不知道我是誰。3歲開始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開始意識自我的強大,所以為了證明他的強大,他想嘗試一下某類語言是否有力量,所以他嘗試罵人,嘗試說“不”,其實他是嘗試這類語言是不是有力量的,而你打他、緊張他正好是證實了他的語言是有力量,你生氣反而教會了他罵人,所以,解決方法之一是故意忽視法。讓他覺得這話好像沒有用,孩子是通過他的體驗去學習。另外,可以通過問題的討論,變成孩子認知的發(fā)展,比如他經常說“打死你”、“放火燒了房子”,其實他對問題的理解完全不是成人以為的那樣,你可以問他,那你要怎么打啊?從而轉變成對問題的討論,轉移他的注意力。

  名詞解釋

  何謂“敏感期”?

  孩子生命的頭6年,他都在反復做一件事,就是尋找自己的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就是孩子成長的自我建構,是心理的自我破譯。而我們怎么去發(fā)現和了解孩子的精神胚胎和成長法則呢?這些都只有一個外在表現,就是???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孩子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huán)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

  有專家指出,假如孩子進入一個敏感期時被制止或阻止,那么這個敏感期就要相對延長或滯后。在某個敏感期,父母對其適當的引導,孩子的發(fā)展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敏感期錯過是否還能補救?回答是肯定的。絕大部分敏感期在受到壓制后,一旦環(huán)境使孩子放松,敏感期會再次出現,彌補成長的損失。2歲彌補2歲以前的,4歲彌補4歲以前的,6歲彌補6歲以前的。年齡越大越難補償,6歲之后補償的難度相當大,這主要是某些敏感期過了6歲表現形式也變了,與6歲以前的生命體驗截然不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089840.html

相關閱讀: